楊國華
堅持綜改壯大實力構建為農服務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對山西省忻州市基層供銷合作社建設的調查
楊國華
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供銷合作社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的信息、網絡、技術、人才等優勢,通過強化保障措施、搭建綜合平臺、注重運行規范,推動“社村共建”開展。
“十三五”時期是供銷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基層供銷合作社作為“三農”服務的前沿陣地,以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為核心,以提升為農服務能力為根本,深入推進綜合改革,在發展農村現代化流通、服務農民創新發展,把自身的改革理念融入到國家和省、市發展大局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山西忻州市供銷合作社突出基層供銷合作社改革創新,提升服務功能,緊跟“十三五”步調,從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上廣泛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按照中央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忻州市社認真研究,精心謀劃,基層社以構建為“三農”服務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總抓手,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有效地推動供銷事業全面發展。
多層次改造基層供銷合作社。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在基層社綜合改革中始終堅持“塑造標桿社、培育示范社、改造薄弱社、重建空白社”的指導思想,大力度推進基層社改造,大幅度提升自身經濟實力,全方位增強服務功能,放大了服務效應。
一是塑造標桿社。原平市上陽武供銷合作社始終堅持集體經營的方向,以“四個不”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即為農服務的宗旨不變、艱苦奮斗的本色不丟、勇于創新的精神不垮、集體經營的牌子不倒。該社先后辦起了日用品便民店、農資經銷店、莊稼醫院、農機配件門市、合作醫療所、農副產品收購站,使周邊28個自然村、近2.3萬人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樣的服務,成為山區農民的“貼身管家”。該社先后組建成立了中藥材、苗木、蔬果、糯玉米、辣椒、小雜糧加工、養殖等13個分會,使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的組織架構更加完善。上陽武益民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培育250畝藥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順利通過省供銷合作社和省農發辦組織的項目驗收。該項目的建設可直接帶動當地5個鄉鎮的3萬多農民合作經營,輻射本市及周邊縣種植中藥材,年銷售中藥材5000余噸,成為全國小有名氣的中藥材生產集散基地之一。
二是培育示范社。今年全市重點培育五臺縣東冶、城關供銷合作社,原平市軒崗供銷合作社,忻府區奇村供銷合作社,保德縣城關供銷合作社,代縣峪口供銷合作社,靜樂縣城關供銷合作社等10個示范社。五臺縣東冶供銷合作社投資280萬元,改擴建成1800平方米的商場,引入華聯超市經營,經營品種1萬余種,年銷售1000余萬元;原平市軒崗供銷合作社引進社會資金共同合作,總投資430萬元,建成經營面積1200平方米的“百得潤”超市。市供銷合作社及時組織全市范圍的交流觀摩活動,為全市基層社改造起到了重要示范引領作用。
三是改造薄弱社。去年和今年改造薄弱社10個,顯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五寨縣供銷合作社設立三岔、韓家樓、小河頭、前所、孫家坪供銷合作社為示范社,進一步提升服務功能;建設“莊稼醫院”,開展引進良種、科技種植、智能施肥、病蟲害防治、農機具應用、氣象咨詢、市場信息服務等,廣泛吸納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盟供銷合作社,使農民合作經營的意識得到強化,加快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進程。
四是重建空白社。近年來,忻州市供銷合作社突出問題導向,列入年度目標的重點任務來抓,計劃到2018年實現鄉鎮供銷合作社全覆蓋。神池縣供銷合作社依托政策扶持資金重建了一批基層社,去年已重建2個基層社,今年又重建2個基層社。通過重建空白社,全縣基層社已覆蓋80%的鄉鎮,預計到明年將提前實現基層供銷合作社全覆蓋。
高層次引領專業合作社發展。截至目前,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主要以基層社控股或參股、合作制和合伙經營為主的多元化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617個,入社社員12335戶,帶動非成員戶32440戶,入股金額達2.6億元,有效促進了農民組織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在推進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市場化運作、規范化管理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在此基礎上,市、縣兩級供銷合作社全部成立農民經紀人協會和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2013年又成立忻州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基層社引領專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主要呈現出五大亮點:
一是抓示范促規范,專業合作社向集約化發展轉變。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對一批專業合作社自身體制機制的完善和自身管理的不斷規范,培養了14個市級示范專業合作社和一批縣級示范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民自愿參加、自主經營、自我服務的組織,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做到民辦、民管、民受益,培育了一批符合標準、管理規范、輻射帶動能力強、與農民利益聯合緊密的規范專業合作社,其集約化經營的作用日益凸顯。
二是抓科技促規模,專業合作社向示范化發展轉變。全省綜合改革試點縣——五寨縣供銷合作社的前所蔬菜專業合作社積極利用新農村建設項目、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蔬菜節水灌溉科技示范園項目,爭取扶持資金30萬元,以科技創新服務為切入點,加強示范園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適度規模化發展。實行農民每建一畝標準化大棚財政補貼2000元的扶持政策,發展設施大棚50畝;開展“保姆式”或“菜單式”土地托管系列化服務,提供測土施肥和統防統治托管的土地8000畝、農資化肥直供的有13000畝、農田灌溉托管的有1000畝、“保姆式”托管種植中藥材的有3000畝。對于以上服務和托管的項目,聘請縣農技站、試驗站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技術顧問,主要從事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科技研究和諸多創新工作。
三是抓特色促品牌,專業合作社向產業化發展轉變。如何充分發掘當地特色優勢產品,打造產品品牌優勢,拓展銷售市場,是產業化發展的一個新課題。偏關馬鈴薯專業合作社按照縣政府發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根據當地海拔高、溫差大、土地疏松適合種植土豆等特點,依托省農科院合作建立“千畝種薯繁殖基地”。以此為依托,組織全鄉37個自然村的1536個農戶,成為合作社的成員。同時培養科技示范戶60個,大力發展產業化特色種植,使全鄉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由4500畝發展到1.7萬畝。由于產品個頭大、色澤好、品質優,注冊了“峪佳”牌商標,與市場有效對接銷售,僅此一項為全鄉人均增收1700元。還有岢嵐和代縣的紅蕓豆、靜樂藜麥、神池胡麻油已形成特色產業。目前,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專業合作社注冊商標32個,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產品12個,55個合作社與超市、批發市場、學校等建立穩定產銷關系,步入品牌化、產業化發展的軌道。
四是抓質量促創優,專業合作社向社會化生產轉變。農民習慣于耕地種田以糧為主,老傳統需要改變,舊觀念需要更新。原平市王家莊供銷合作社與班政鋪村合作,吸收30多個農民經紀人和200多個農戶注冊成立了常青苗木專業合作社。在省、市林業、科研部門的指導下,苗木品種發展到云衫、杜松、金絲柳等五大系列40多個品種,全村育苗面積1200畝,占到2350畝耕地的51.6%,年收入510多萬元,占到全村總收入的50%以上,被忻州市授予“先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有岢嵐陽光蔬菜專業合作社,引進現代科技新成果,建成占地50畝、35幢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在高寒地區種植意大利生菜、京華油菜、法國西芹等蔬菜,使全村人均增收4000元。這種土地相對集中,生產過程相對集中,產品銷售集中的作法逐步成為社會化生產的典型范例,潛移默化地引導小生產向社會化生產發展轉變。
五是抓培訓促管理,專業合作社向組織化發展轉變。市供銷合作社充分發揮農民經紀人協會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的引領作用,先后舉辦了7期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電子商務培訓班。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全市1100多名來自專業合作社的農民開展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培訓,有效促進了各縣(市、區)供銷合作社組織專業合作社走向市場,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忻府區供銷合作社專門組織了90名合作社負責人赴太原參加首屆農特產品博覽會,開拓了參會人員的眼界,增長了見識,促進了農產品的更新換代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又組織了32名合作社代表赴北京參加和觀看了全國總社組織的名優特產品展覽會,參展的核桃、梨、小米、甜玉米受到了與會者的好評,擴大了忻州市農產品在全國的影響。原平、河曲、代縣等縣也積極組織專業社大戶加入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通過舉辦培訓班、發布市場信息、指導生產經營,增強了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程度,向健康有序發展。

高檔次發展現代經營業態。全系統堅持把規范提升作為重點管理,結合市政府下發了《忻州市農村便民連鎖商店管理辦法》,對已經建成的1075個便民店推進后續管理。各縣(市、區)供銷合作社根據《管理辦法》,指導基層供銷合作社便民連鎖商店建立健全誠信承諾、質量追溯和進貨準入等管理制度,組織開展店長、店員培訓工作,及時更換便民店門頭標識和標牌、服務設施,促進了經營行為的規范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全系統有26個獲得全省“五星級便民店”稱號、有56個獲得全市“四星級便民店”稱號,有290多個便民店在日用品經營的同時開展了農資銷售、農副產品和廢舊物資收購、代理話費、夜間藥店等綜合服務,發揮了“一店多能”的作用,進一步放大了服務功能和服務效應。
市、縣兩級電子商務建設初具規模,將帶動基層供銷合作社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向縱深發展,架起城鄉農產品和工業品鏈接的“現代橋梁”。目前,基層電子商務終端已發展到1080多個,便捷的現代流通新業態,線上線下互動,為農民生活生產打通了日用消費品、農產品、農資供應“最后一公里”。
實踐證明,精準把握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常態,努力夯實供銷合作社為三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基礎,全面提升基層組織服務能力,為農、務農、姓農,真正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堅定自我革新,創造性地推動綜合改革,具有廣闊的前景。
“改造自我,服務農民”是基層社推進綜改的準確定位。按照市場化改革方向和服務“三農”的要求,基層社必須加快體制機制的轉換,從“領導”到“指導”、從“坐門等客”到“主動服務”從“單一流通”到“參與生產經營服務”的工作方式轉變,“鳳凰涅槃”、“二次創業”,從傳統的門店經營到發展連鎖經營,從一買一賣到綜合服務,從單一供銷合作到生產、流通、信用全面合作綜合發展,逐步從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邊緣”走向為農服務的中心舞臺,成為“以商活農”的重要載體,展示新的形象和新價值。進一步創新現代經營服務體系、組織體系、管理體系,努力把供銷合作社辦成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農民專業合作的帶動力量。
“發揮優勢,激活要素”是基層供銷合作社增強服務水平的重要載體。基層供銷合作社在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過程中,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又通過整合、轉換、合作、聯合等方式,突出當地特色產品優勢要素,集聚社會力量要素,服務“三農”、支持“三農”,初步探索形成一網多用、融合并聯、上下貫通、遍布鄉村的農村經營服務網絡體系。當前,供銷合作社必須抓住從中央到地方出臺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的新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要素整合力度,積極搭建政策平臺、組織平臺、服務平臺,為推動“三農”科學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創新理念,互助合作”是基層供銷合作社體現自身價值活的靈魂。探索服務“三農”的新途徑,出路是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縱觀供銷合作社的發展實踐,時時反映著創新的理念,處處閃現著改革的精神。供銷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沒有現成的路子可走,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從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業態、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發展電子商務的網絡和平臺,到開展大田作物服務、探索信用互助合作、提供農村社區化綜合服務等等,都是在實踐中的不斷探索和創新,充分體現了“供銷人”為農服務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展現“創新—創造—創業”的時代風采。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想農民所盼,解農民所難,服務“三農”是供銷合作社活的靈魂,服務能力決定自身價值的高低,核心是壯大自身的經濟實力。
“貼近服務,農民滿意”是衡量基層供銷合作社前途命運的起碼標尺。取得服務“三農”的新成效,根本在于把服務做到農民的心坎上。看服務“三農”是否收到成效,關鍵是看農民群眾是否滿意。近年來,他們始終把供銷合作社辦成真正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把自身前途命運與息息相關的農民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尤其是基層社的干部職工常常與農民一起摸爬滾打,共同出力流汗。供銷合作社職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架起了黨和政府溝通群眾、服務農民的橋梁。供銷合作社“服務農民,改造自我”,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在思想上尊重農民,在感情上貼近農民,在行動上服務農民,圍繞農民所思、所憂、所盼去辦實事、解難事、做成事,真正把形象印在農民的心坎里,把政績刻在農民的口碑中,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作者系山西省忻州市供銷合作社黨委書記、理事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