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梅梅
(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西漢名將辛慶忌
安梅梅
(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甘肅天水741001)
辛慶忌是西漢著名的愛國將領,出生于隴西辛氏武將世家,其家族為其取澤神“慶忌”之名,希望其能繼承父業、勇武威猛。辛慶忌于西漢宣帝、元帝和成帝時歷任數職,年輕時戍守邊疆、精于武功,回朝后官居要津、“任國柱石”,官至左將軍。其一生功勛卓著又不失德行,為人質行正直、恭謙節儉,為西漢王朝邊疆的安定和民族融合做出了貢獻,是西漢名將的典范。
西漢;名將;辛慶忌
辛慶忌(公元前?—公元前12年),字子真,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西漢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破羌將軍辛武賢之子。班固寫《漢書》時將趙充國與辛慶忌合而立傳為《趙充國辛慶忌傳》。辛慶忌和趙充國二人生平相類,都是隴西郡人。目前學術界對趙充國的研究比較多且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辛慶忌的研究卻寥寥無幾,一些論文對辛慶忌的論述只是附帶介紹,沒有專門系統的研究,這與傳世文獻對辛慶忌的記述資料稀少有關。本文以《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為基礎,并結合相關研究成果,擬對辛慶忌的家世背景、名字由來、仕途和個人品行等做較為詳細的梳理和探討。
隴西辛氏是漢唐時期隴右望族之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辛氏出自姒姓,夏后氏啟封支子與莘,‘莘’‘辛’聲相近。周太史辛甲為文王臣,封于長子。秦有將軍辛勝,家于中山苦陘。曾孫蒲,漢初以豪族徙隴西狄道。曾孫柔,字長汎,光祿大夫、右扶風都尉、馮翔太守。四子:臨、眾、武賢、登翁。武賢,破羌將軍。生慶忌,左將軍、光祿大夫、常樂公。生子產,豫章太守。曾孫茂,后漢成義將軍,酒泉太守、侍中……。”[1]《新唐書》對辛氏在秦以前的世系有很多穿鑿之處,對秦以后的情況也是記載不全的,但其記載的秦朝以后隴西辛氏的部分世系卻是有據可靠的[2]。辛氏家族在漢初遷至隴西狄道,辛慶忌的祖父為辛柔,擔任過光祿大夫、右扶風都尉、馮翔太守等職。辛慶忌的父親辛武賢是辛柔的第三個兒子。《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對辛武賢也有比較具體的記述,辛武賢是漢興以來的名將之一。西漢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辛武賢以酒泉太守的身份擔任破羌將軍,協助趙充國平定了羌族暴亂。《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辛武賢自羌軍還后七年,復為破羌將軍,征烏孫至敦煌,后不出,征未到,病卒,子慶忌為大官”[3]。
2007年5月25日,蘭州晚報報道了“天水秦州區華岐鄉辛大村《辛氏族譜》”,原文為:“近日,天水秦州區華岐鄉辛大村發現了《辛氏族譜》,這本近萬字的族譜不僅證明了辛姓可能根植于天水,而且填補了天水市歷史文化研究尤其是姓氏發掘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白。《辛氏族譜》記載了辛姓的根源,源于隴西郡受轄的秦州西街。”[4]《辛氏族譜》的收藏者為華歧鄉辛大村的青年農民辛懿,據悉該家譜系其祖上所傳,記載了其祖上于漢文帝時就已遷居于秦州西街居住,對辛武賢的生平事跡也有詳細的記述,并指出辛武賢的夫人李氏是飛將軍李廣的妹妹。
《漢書》記載的辛武賢和辛慶忌都是隴西狄道人,而在天水市辛大村發現的《辛氏族譜》則更具體地指出其先祖辛武賢生于隴西郡受轄的秦州西街,卒后亦歸葬于今天水。因此,關于辛武賢和辛慶忌的具體出身地在不同記載中出現了差異,到底辛氏父子的出身地是在狄道(今臨洮)還是今天水,這有待于進一步的論證。但辛慶忌出生于隴西郡是確定無疑的,因為不管是狄道,還是今天水,在當時都屬于隴西郡。關于隴西郡,班固著漢書時把它歸類到了“山西六郡”,認為“山西”六郡良家子“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5]還說“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狄道辛武賢、慶忌,皆以勇武顯聞。蘇、辛父子著節,此其可稱列者也。其余不可勝數。何則?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6]班固認為“山西”地區地處西部邊陲,歷來受崇尚勇武風氣的熏陶,所以“山西”名將大多從小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他們善于騎射、學兵法、習弓馬、練就了一身勇敢強悍的武藝。另外,這些“山西名將”的家學淵源也很深厚,其對子孫后代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用“將門虎子”來概括這種現象是比較恰當的[7]。正是受這種家學傳統的影響,隴右出現了幾百年之內累世為將的家族,而隴西辛氏是“山西出將”的典范。如辛慶忌的祖父、父親和叔父們都是漢初有名的軍事將領,“父破羌將軍武賢顯名前世,有威西夷。”[8]另外,辛慶忌有三個兒子,“長子通為護羌校尉,中子遵函谷關都尉,少子茂水衡都尉出為郡守,皆有將帥之風。宗族支屬至二千石者十余人。”[9]可見,辛慶忌時,辛氏宗族及其旁支俸祿達二千石的人多達十余人,其門庭很是興旺。
結合史書和《辛氏家譜》的記載,可見辛氏是西漢隴西郡的名門望族,以出名將而為世人樂道。因此,辛慶忌有著非常顯赫的家世背景,是真正的將門虎子。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種比較特異的現象——人神共名,即出于對神的崇拜,人們往往用某個神的名字來給人命名,“慶忌”之名是這種現象的一個很典型的例證。《管子·水地》中記載了一位名叫慶忌的神:“故涸澤數百歲,谷之不徙,水之不絕者,生慶忌。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載黃蓋,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10]由此可見,慶忌是一位涸澤之神,屬于水神系列,其外形和人相似,但是身材矮小,穿著打扮和人間王侯相似,喜乘馬疾馳,能日行千里,且在千里之外能聽見呼喚。史書記載的最早以“慶忌”為名的人是吳王僚的兒子,《吳越春秋》:“慶忌之勇,世所聞也。筋骨果勁,萬人莫當。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百里。吾嘗追之于江,駟馬馳不及,射之暗接,矢不可中。”[11]此處描繪的王子慶忌的形象是武藝高強、行動迅捷、勇猛無比,其特質在某些方面與澤神慶忌相似。
“人神同以慶忌為名的文化現象發軔于戰國后期而大盛于西漢,在那個呼喚鐵血英雄成批涌現的時代,人們希望自己的子孫成為澤神慶忌那樣的神奇人物。因此,紛紛以慶忌為子孫之名,通過這種方式融入崇武尚勇的時代大潮。”“西漢時期,人們往往以澤神慶忌為子孫命名,出現了人神共用慶忌之名,表達的是彰顯武功和追求神異的雙重愿望,是現實和虛幻的奇妙結合”[12]。
西漢時期,以“慶忌”為名者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辛慶忌。前已述及,辛慶忌出生于武將世家,其父辛武賢也是西漢名將。出生在這樣一個名門望族,辛慶忌理所當然地被家族寄予厚望,辛武賢希望其子孫后代勇武威猛,能夠子承父業,因此為兒子取名為慶忌。這既包含了對英雄人物的崇拜,同時也是希望兒子能夠擁有澤神慶忌、王子慶忌的神力。從辛慶忌的人生歷程我們可看到,他沒有辜負其家族給他這個名字所寄予的期望,他的英勇神武與澤神慶忌、王子慶忌十分相似。
宣帝至元帝時,歷任右校丞、侍郎、校尉、謁者、金城長史、茂才、郎中、車騎將、張掖太守、酒泉太守等職。
《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辛慶忌字子真,少以父任為右校丞,隨長羅侯常惠屯田烏孫赤谷城,與歙侯戰,陷陳卻敵。惠奏其功,拜為侍郎,遷校尉,將吏士屯焉耆國。還為謁者,尚未知名。元帝初,補金城長史,舉茂材,遷郎中車騎將,朝廷多重之者。轉為校尉,遷張掖太守,徙酒泉,所在著名。”[13]即青年時代的辛慶忌,因父親破羌將軍辛武賢為西漢為朝廷建立的功勛,其以“任子”的身份被朝廷授予右校丞之職,跟隨長羅侯常惠于駐守邊疆,并屯田于烏孫赤谷城(烏孫國都,故址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伊什提克)。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烏孫大昆彌和小昆彌發生內爭,辛慶忌與烏孫歙侯作戰時親自沖鋒陷陣并打敗了敵人的進攻。常惠把他在烏孫的功績如實上報,朝廷論功行賞,提升他為侍郎,之后又升任為校尉,隨后讓他獨立帶領官兵駐守并屯田于焉耆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回朝后,被任命為謁者掌賓贊職務,但這時候的辛慶忌還沒有什么知名度。元帝初年(前48年),辛慶忌被補任為金城長史。同時,因他本人很有文采且吏治有方,又被推薦為茂才。之后調任郎中、車騎將,這時的辛慶忌已建立了很多功勛,朝廷官員們開始對他刮目相看。后來被任命為校尉,之后升遷為張掖太守、酒泉太守。
成帝時,歷任光祿大夫、左曹中郎將、執金吾、酒泉太守、云中太守、光祿勛、右將軍、散騎、給事中、左將軍等職。
成帝初年(前32年),辛慶忌再次被征調回朝,任命為光祿大夫,之后升遷為左曹中郎將、執金吾。因為之前他父親辛武賢和趙充國之間有過矛盾,后來趙家人殺死過辛家人,兩家有仇。等辛慶忌官至光祿大夫時,他的兒子又殺了趙家人,辛慶忌則因兒子犯罪受到牽連,被貶為酒泉太守。一年多后,大將軍王鳳極力薦舉辛慶忌回朝,辛慶忌重新復官為光祿大夫。幾年之后,因其犯了小罪,被貶官為云中太守,之后又被重新征調為光祿勛。《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成帝初,征為光祿大夫,遷左曹中郎將,至執金吾。始武賢與趙充國有隙,后充國家殺辛氏,至慶忌為執金吾,坐子殺趙氏,左遷酒泉太守。歲余,大將軍王鳳薦慶忌……乃復征為光祿大夫、執金吾。數年,坐小法左遷云中太守,復征為光祿勛。”[14]之后宰相司直何武上書朝廷,認為大的災難來臨之前要加以防備,建議朝廷重用像辛慶忌一樣賢德有才的將領。于是,辛慶忌被授官為右將軍、諸吏、散騎、給事中,一年多后被調任為左將軍。“故賢人立朝,折沖厭難,勝于亡形……慶忌宜在爪牙官以備不虞。其后拜為右將軍諸吏散騎給事中,歲余徙為左將軍。”[15]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辛慶忌卒于任上。《資治通鑒》:“元延元年……是歲,左將軍辛慶忌卒”[16]。
由此可見,辛慶忌于西漢宣帝、元帝和成帝時三朝為官、歷任數職,雖仕途起起伏伏,但官至左將軍。宣帝至元帝時,辛慶忌的職務大多與邊疆少數民族有關,他戍守邊疆、屯田西域,擅于吏治。成帝時,基本在朝廷任官且官居要津,堪稱國家的護國柱石,雖幾度貶官為太守,但仍為邊疆大吏,為西漢王朝的邊疆安定和民族融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質行正直
成帝初,官至執金吾的辛慶忌因其子犯罪而被連坐受罰,貶官為酒泉太守。之后,大將軍王鳳力薦辛慶忌,說辛慶忌之前在張掖、酒泉二郡任太守時功績卓著,被征召回朝后,又歷任各級官職,朝中官員沒有不信任他的。他的品質行為正直、仁愛勇武,深得大家的喜愛,而且還精通兵事、擅長謀略、很有威望,這樣的官可以擔任國家的護國柱石。他的父親破羌將軍辛武賢在前代很有名望,且威播四夷。因此,自己不宜久居辛慶忌的上位。在王鳳的推薦下,辛慶忌又被征召回朝委以重任。《漢書》:“前在兩郡著功跡,征入,歷位朝廷,莫不信鄉。質行正直,仁勇得眾心,通于兵事,明略威重,任國柱石。父破羌將軍武賢顯名前世,有威西夷。臣鳳不宜久處慶忌之右。”[17]這說明辛慶忌為人正直,品行端正,深受時人的敬重。因此在他有難時,才會有人站出來為他說話。
成帝時,出現了多次災難異象,宰相司直何武上書,建議朝廷重用一些正直勇武有威望的人為官,其最推崇的人是辛慶忌,他說“光祿勛慶忌行義修正,柔毅敦厚,謀慮深遠。前在邊郡,數破敵獲虜,外夷莫不聞。”[18]之后朝廷任命辛慶忌為右將軍等職,一年之后升遷為左將軍,可見朝廷對慶忌品行的認可與器重。
另外,有一個形容大臣直言進諫的歷史典故叫“朱云折檻”,這個故事也與辛慶忌有關。成帝時,槐里令朱云上書求見,指斥某些朝臣尸位素餐,請斬佞臣安昌侯張禹。張禹是成帝的老師,成帝聽后大怒,欲斬朱云,命人將其拖下殿去,朱云死死地拽住大殿的門檻,最后竟把門檻給拉斷了,朱云大喊道“臣得下從龍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19]就在這時左將軍辛慶忌卸下冠帽、印綬,叩頭道:“朱云這個人向來以狂放正直聞名于世,假如他說的話是對的,就不能殺他;假如他說的不對,也應該寬容他。我愿意冒死進言。”之后辛慶忌連著叩頭直至叩得頭上鮮血直流,成帝的怒氣才逐漸消散,于是赦免了朱云的死罪。后來修理門檻時,成帝說,不要調換這個門檻,照原樣補好就行,我要用它來表彰剛烈正直的臣子。《漢書·楊胡朱梅云傳》:“于是左將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臣敢以死爭。’慶忌叩頭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20]這個典故也充分說明了辛慶忌的質行正直、剛正不阿。
2.恭謙節儉
《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慶忌居處恭儉,食飲被服尤節約,然性好輿馬,號為鮮明,唯是為奢。為國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親附,敬其威信。年老卒官。”[21]辛慶忌雖然出身名門世家,一生為官,并官至左將軍,但其平日的儀容舉止非常恭敬謙虛,飲食穿戴也極為節儉。他唯一算得上奢侈的事就是喜歡名馬,舍得在好馬身上花錢,而這些馬又是他馳騁沙場不可或缺的戰友。辛慶忌為官的年代主要在宣帝、元帝和成帝時期,可以他說是三朝元老,作為國家的勇武之臣,適逢國家比較太平,民族關系相對比較緩和,匈奴和西域地區的民族也親附西漢。辛慶忌擔任過許多與邊疆民族地區有關的職務,也進行過一些與周邊民族有關的戰事,但是邊疆地區的民族卻依然敬重他的威信,可見辛慶忌具有非常可貴的人格魅力,這與其自身的修養和品質等是不無關系的。
綜上所述,辛慶忌出生于西漢時期有名的隴西辛氏武將世家,有著顯赫的家世背景,是真正的將門虎子。其家族為其取名“慶忌”,希望他能夠擁有像澤神慶忌一樣的神力,能夠子承父業、勇武威猛。辛慶忌三朝為官、歷任數職、官至左將軍。年輕時的辛慶忌戍守邊疆、精于武功、擅長吏治,回朝后仕途雖然起起伏伏,但總的來說,官居要津,“任國柱石”。辛慶忌一生功勛卓著又不失德行,他為人質行正直、恭謙節儉,為世人敬重,在邊疆少數民族的心目中也很有威信。縱觀辛慶忌的一生,其家族堪稱西漢時期“山西出將”的典范,其生平事跡亦是“山西出將”的真實寫照。他為西漢王朝西部邊疆的安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邊疆地區的民族融合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他是西漢名將的典范,其德行為時稱頌,其武將精神亦為后人稱道。
[1]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879-2880.
[2]杜斗城.漢唐世族隴西辛氏試探[J].蘭州大學學報,1985,(1).
[3][5][6][8][9][13][14][15][17][18][19][20][21]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995,1644,2998-2999,2996,2997,2996,2996,2997,2996,2997,2915,2915,2997.
[4]哈麗娜.天水秦州區華岐鄉辛大村《辛氏族譜》[N].蘭州晚報,2007-5-25.
[7]謝繼忠“.關西出將”述論[J].天水師專學報,1991,(2).
[10]管子[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123.
[11]薛耀天.吳越春秋譯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79-80.
[12]于淑娟.中國古代人神共名現象的文化解讀——以慶忌、肩吾為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3).
[16]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1034.
K234.1
A
1009-6566(2016)05-0121-04
本文為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民族管理體制研究”(批準號13CMZ011)、2014年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漢代隴右地區的民族管理建置研究”(批準號2014A-105)和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專項資金天水師范學院“隴右文化學科”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2016-06-20
安梅梅(1978—),女,甘肅秦安人,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北少數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