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角
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這對司法改革來說尤為重要。以法治理念推進司法改革,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是依憲改革。作為根本大法的憲法,是國家治理的基本規則,也是司法改革的根本遵循。司法改革規劃應在憲法框架內制定,司法改革舉措應符合憲法要求。其次是依法改革。改革難免要突破一些法律,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條件下,改革不能任性,突破法律就需要獲得授權,符合修改法律條件的再修改法律。再次是依程序改革。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司法改革主要是對程序的改革,更需要以合法正當的程序平衡各種利益、吸納不同意見、規范權力行使,使司法改革的過程成為可參與、可預見、可控制的科學過程。多方參與理念。司法改革是一項復雜艱巨的任務,多方參與、民主決策有助于匯聚智慧、凝聚共識。多方參與就是讓利益相關者參與到改革中來,進而形成改革合力。多方參與的前提是改革透明、信息公開、廣開言路,通過不同渠道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分析專業人士建議和社會公眾建議的不同價值。多方參與還要發揮好地方政法機關尤其是基層單位的作用,充分發揮一線司法人員的積極性。多方參與還須正視多元利益關系,防止部門本位主義,避免借改革強化部門利益。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東如是說,《人民日報》,2016年7月13日)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應著重解決好以下三方面問題。首先,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扭轉庭前會議實體化傾向,實現由審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權責機制。具體而言,應明確將庭前會議的事項限定為程序性事項,并且可以嘗試庭前會議主持者與法庭審判者分離,庭前會議的召集、主持由庭前審查法官負責,而法庭審判則由庭審法官負責。其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由辯護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切實有效的辯護,是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重要保障。因此,應進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展死刑案件法律援助的適用階段,將死刑案件的法律援助向后延伸至死刑復核和執行程序。擴大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圍。刑事訴訟法對法律援助的范圍僅限于無期徒刑、死刑案件,對于其他可能判處有期徒刑的重罪案件則不適用,這在實踐中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考慮到我國法律援助資源還不充分的現狀,可以將法律援助范圍擴大至被告人可能被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的案件。最后,貫徹直接言詞原則。以審判為中心要求把定案證據在法庭上出示并質證,這恰是直接言詞原則的要義所在。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張澤濤如是說,《人民日報》,2016月7月13 日)
法律完成制定、公布程序,發生效力以后,即進入執行階段。對于公民、法人而言,正在生效的每一部法律都具有嚴肅的權威,必須嚴格遵守。而對于法律內容中的瑕疵,可以在嚴格執行的基礎上,通過正常程序向立法機構提出,推動立法機構進行修改、完善。為了樹立法律權威、推動法治國家建設,司法機關就應當發揮好自己的功能,提升自身的“法治定力”。司法機關是公平正義的最后守護者,廣大人民群眾能否形成對法律的遵守與敬畏,與司法機關能否正當履行職責、公正實施法律密切相關。所謂“法治定力”是要求司法機關做到兩個自信,即法律自信和功能自信。首先,司法機關必須忠于法律,對于立法機構通過合法程序制定、頒布的法律嚴格適用。司法機關應向社會表明一種態度,即在司法程序中,生效法律必須獲得嚴格遵守。其次,司法機關還必須對自身功能充滿自信,對于進入司法程序的事項,司法機關擁有最終裁決的權威。利害關系人可以發表意見,媒體可以進行評論,但對于事實的認定、法律的運用、行為性質的判定與處理,只能由司法機關主持,其他任何人或機構不得干預。司法機關的法律自信、功能自信,可以向社會傳遞一種信息,就是司法機關忠于職守,有能力維護法律權威,并通過司法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公平正義。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朱勇如是說,《人民日報》,2016年7月12日)
一方面,賦權是執業保障改革的關鍵。第一,落實三大訴訟法、律師法等法律賦予律師的各項訴訟權利,嚴格落實律師在訴訟中會見、閱卷、收集證據和發問、舉證、質證、辯論等方面的權利,保障律師依法行使辯護權、代理權。第二,完善便利律師行使權利的各項機制,方便律師進入法院、辦理立案、會見、閱卷、參與庭審、申請執行等事務。例如前段時間出臺的法庭規則即已賦予律師與出庭履職檢察人員安檢同等對待;有的地方已經建立網上律師服務平臺,進行網上立案等。第三,健全律師執業權利救濟機制,對阻礙律師行權的,應依法依程序追責;對于律師的申訴、控告,有關部門要及時處理并作出書面答復;對于侮辱、誹謗、威脅、報復、傷害律師的,有關機關應及時處理,必要時采取保護措施。另一方面,規范行權是執業保障改革的重要方面。第一,健全完善執業行為規范,特別是要劃出律師行權底線,同時加強行業自律和行政監督。第二,通過不良執業信息公開、訴訟收費標準規范,引導律師自覺遵守行為規范等舉措,守護行權底線。
(危浪平如是說,《學習時報》,2016年6月24日)
樹立和鞏固司法權威,不僅是司法職業自身的任務,也應作為社會建設的內容。通過全社會總動員,按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使各類各級國家機關和社會民眾都尊重法治、遵守法律;尊重司法隊伍正規化、職業化、專業化需要;尊重司法職業中立性、終局性、權威性特點;尊重司法活動權責統一、權力制約、公開公正、重視程序等要求;尊重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服從依法作出的生效司法決定。樹立和強化司法權威,并因此使司法者產生職業尊榮感,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司法環境等客觀條件。也就是說,應該在全社會營造弘揚法治精神,遵守憲法和法律,支持司法體制改革,尊重司法職業特點和司法規律的社會氛圍;營造維護司法者正當權利,使司法者不必顧慮依法審理案件、作出司法裁斷可能使自己遭到不利境遇,因而能夠公正司法的司法環境。樹立和鞏固司法權威,促進司法職業尊榮感所需要的良好客觀條件,不會自然而然自發產生,需要各有關方面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創造。對此,司法者也是能動的創造主體。尤其是在減損司法職業尊榮感的諸多因素中,也有司法者自身的原因,如履職能力不強導致司法質量不高,道德修養不良出現司法行為不端,濫用司法權力形成司法腐敗,等等,這就要求司法者本身負起責任,積極作為,興利除弊。司法權威、客觀環境與職業尊榮感一旦進入良性循環,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對提高司法者精神境界,保證司法公正,意義重大。
(方工、邢杰如是說,《檢察日報》,2016年6月28日)
法治社會的成長,離不開法律職業人的通力合作。在法治大廈的復雜系統中,立法者、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學專家等,或許扮演著彼此不同甚至互相制約的角色,但在點亮法治燈塔的大方向上,他們是同路人。法官、檢察官隊伍的來源,對于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內部活力影響很大。從這個意義上講,打開法律人職業轉換的大門,不僅能優化法治工作隊伍的人才結構,還能起到阻滯部分法律職業僵化的作用。事實上,讓不同法律職業者從抽象的換位思考變成具體的職業轉換,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理解。這種切身體會,就是法治共同體的黏合劑。司法系統實行員額制改革后,從律師和法學專家中選拔法官、檢察官,總體上還只是一種補充方式,但它依然具有很強的破冰意義。當然,人的職業選擇有非常復雜的考量。過去法官、檢察官向律師的單向流動,固然是因為有職業“玻璃門”存在,也不可否認和個人待遇尤其是經濟地位的差別有關。吸引更多優秀的律師和法學專家進入立法和司法的職業序列,還需要相應的配套改革,通過制度性安排提高法官、檢察官的職業尊榮,增強司法職業環境的吸引力。
(傅達林如是說,《人民日報》,2016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