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蓮 侯 艷 容軍鳳
(成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1137)
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利用研究?
——以讀秀學術搜索為例
石光蓮 侯 艷 容軍鳳
(成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1137)
文獻傳遞是傳統館際互借服務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和拓展,在節約購書經費的同時,也滿足了用戶對文獻信息的需求。高校圖書館通過購置讀秀學術搜索平臺,用以滿足用戶對文獻傳遞服務的需求。通過對27名高校學生利用讀秀學術搜索情況的訪談,更加全面了解用戶使用文獻傳遞的情況,為圖書館宣傳和系統改善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高校圖書館 文獻傳遞 讀秀學術搜索
近年來,我國高校圖書館事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面對海量增長的出版物,單個圖書館已無法滿足用戶的所有文獻需求。高校圖書館如何利用有限的經費滿足用戶無限增長的文獻需求已成為圖書館面臨的首要問題。文獻傳遞是館際互借服務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和發展,是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它在優化圖書館經費利用的同時,既滿足了讀者的文獻需求,又能提高圖書情報機構的服務效率,同時也是對文獻資源建設的一種有效補充,已成為圖書館開展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獻傳遞大大降低了信息資源共享的物質成本和時間成本,成為深受用戶歡迎的一種服務形式。
由于高校圖書館具有比較固定的讀者群、優良的文獻傳遞服務系統以及高校學科優勢資源等優勢,使得高校圖書館成為我國圖書館開展文獻傳遞服務的主力軍[2]。自讀秀學術搜索問世以來,各高校圖書館陸續提供了讀秀學術搜索服務。針對館藏有限而用戶需求無限的難題,讀秀學術搜索系統打破了傳統信息傳遞方式,由機器自動接受文獻傳遞申請,通過用戶提請的Email進行文獻傳遞,從而為用戶提供高效快捷的文獻傳遞服務。目前,通過網上參考咨詢方式合理傳遞電子文獻資源,已經被證實是合理利用圖書館數字資源的一種模式,讀秀圖書部分試讀和讀秀參考咨詢傳遞文獻在尊重版權的同時又方便了讀者,使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信息量的文獻資源,促進了知識和文化的傳播。筆者通過對高校圖書館用戶使用讀秀文獻傳遞服務情況的調查,希望能對文獻傳遞服務利用情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進而對圖書館的宣傳工作及系統的改善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2.1 文獻傳遞相關研究
文獻傳遞是傳統館際互借服務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和拓展,具有快速、高效、簡便的特點。信息處理和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以及用戶需求的變化給文獻傳遞服務帶來了商機,越來越多的文獻供應機構開始介入到文獻傳遞領域。近年來我國文獻傳遞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文獻傳遞服務的提升與發展研究:主要包括文獻傳遞的現狀、存在問題、面臨的挑戰及應采取的對策[3]、改進措施和合理建議[4]等幾個方面。更有學者就提高高校文獻傳遞服務效率與質量、文獻傳遞滿足率進行論述,并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和措施[5]。②文獻傳遞與資源建設關系研究:較早研究文獻傳遞與資源建設關系的是清華大學的承歡,他認為文獻傳遞是我國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走出困境的一條希望之路[6]。趙立杰[7]通過分析網絡文獻傳遞服務的特點和發展方向,論述了文獻傳遞服務對指導館藏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和完備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方面的作用及意義。還有學者們進一步探討了文獻傳遞服務與數據庫采購整合研究的必要性及相關策略等。③文獻傳遞系統之間的比較研究:較多關注的是CALIS、CASHL和NSTL三大系統,楊堅紅[8]從成員單位、服務模式、服務資源、服務承諾和用戶訪問權限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李瑞芬、張曉青[9]全面介紹了國外網上文獻傳遞服務系統的發展現狀和主要特點,認為其具有響應時間較短,服務效率較高;注重系統集成,確保使用方便;直接面向最終用戶,努力減少中間環節;發展加密技術,加強版權保護等共同特點。祁卓麟、李其圣[10]對百鏈云圖書館和高校文獻傳遞服務進行了對比分析,認為百鏈云在服務模式、一站式元數據檢索、收費情況、方便快捷程度等方面具有優勢。④內部要素研究:對系統內要素研究包括:成本、資金補貼、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鑒別、原文獲取、數據統計與分析[11]、文獻傳遞時版權與知識產權[12]、文獻傳遞的員工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等。近年來對知識產權問題研究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如知識產權討論、知識產權風險防范、知識產權保護,其次是文獻傳遞成本核算,如費用補貼政策、補貼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2.2 讀秀學術搜索相關研究
讀秀學術搜索是由超星公司開發的中文文獻資源服務平臺,由海量中文圖書資源組成,能為用戶提供深入圖書內容的書面和全文檢索,以及部分文獻的試讀功能。讀者通過閱讀文獻的某個章節或通過文獻傳遞來獲取他們想要的文獻資源,其集成了圖書的搜索及全文文獻傳遞兩大功能,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搜索及文獻服務平臺。現階段對讀秀學術搜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統評述、資源組織與整合方式以及與其他系統之間的比較幾個方面。①讀秀學術搜索系統的介紹與評述:對讀秀搜索系統的介紹主要集中在對讀秀學術搜索的資源、功能、使用方式等方面。魏艷霞[13]從讀秀圖書搜索引擎概括、圖書資源概括和資源的利用方式三個方面對讀秀學術搜索進行了探討;吳云珊[14]從服務方式、平臺功能、統計方法、以及資源、整合、功能性等方面對其進行了總體評價;洪躍[15]對讀秀學術搜索系統的優勢、檢索功能、檢索實例做了詳細介紹;伍清霞[16]則通過與其他圖書檢索系統的比較總結了讀秀學術搜索的特點。②讀秀學術搜索資源組織與整合方式:如李幸[17]從宏觀的資源組織層次和微觀的知識內容揭示層次對讀秀學術搜索的信息組織方法體系作了較全面地探索分析;楊軍[18]則從中文圖書文獻資源的全面性保障和深度檢索及整合、多種文獻類型的中文數字資源整合與全文傳遞及技術的全面保障與資源整合幾個方面闡述了讀秀學術搜索的功能。③讀秀與其他系統之間的比較等方面進行研究:主要集中在讀秀學術搜索與其他中文圖書搜索引擎的比較、與其他學術搜索引擎的比較、與其他統一檢索系統的比較幾個方面。
目前從用戶角度對使用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的情況進行系統研究的相對較少,對用戶使用文獻傳遞服務的影響因素大都分散于有關文獻傳遞服務存在的問題、改進措施和建議、文獻傳遞內部要素等不同的層面。同時對讀秀學術搜索系統的研究也只是從它的功能、特點等方面進行介紹。本研究將從用戶角度對高校圖書館用戶使用讀秀學術搜索平臺進行文獻傳遞的情況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
3.1 樣本分析
在預調研的基礎上,筆者對27名高校學生進行了訪談,包括16名本科生、11名研究生;其中男生12名,女生15名。發現學生對讀秀學術搜索的使用存在不知道也沒用過、知道但沒用過、用過但不知道、知道也用過這四種情形。研究發現,本科生較少使用讀秀進行文獻搜索與傳遞;在研究生的訪談中則出現了這四種不同的情形,對前三種情形分別選擇3名被訪者,為了更深入了解讀秀文獻傳遞利用原因、用戶體驗、滿意度等相關內容,作者選擇18名使用過讀秀進行文獻傳遞的研究生進行了訪談。在不同的情形下訪談焦點有不同的側重,訪談內容主要集中在使用情形、圖書館的宣傳力度、檢索系統的評價、操作是否方便、傳遞文獻的使用情況以及用戶滿意度幾個方面。訪談時間在30~60分鐘不等。
3.2 使用情況分析
3.2.1 本科生使用情況
本科生對讀秀學術搜索使用較少,大四學生是其主要使用人群,他們對讀秀的使用也集中于完成學位論文期間,這與之前學者的發現相吻合。在學位論文寫作期間他們在圖書館主頁上偶然發現的,之后偶爾會用讀秀搜索一些與學習相關的資料。
很多本科生對文獻傳遞并不了解,也未聽說過讀秀學術搜索。在被訪的本科生中,只有1名大四本科生使用過讀秀進行信息搜索,而她在使用中并不知道讀秀提供了文獻傳遞服務,僅通過下載的方式獲得本館的電子資源;還有一名研究生在大四的時候使用過讀秀。低年級的被訪者中沒有一個使用或者聽說過讀秀學術搜索,同時他們對文獻傳遞也一無所知。在對低年級本科生進行訪談后,受訪者也表示自己現階段對讀秀學術搜索沒有什么需求,以后大四寫論文可能會去嘗試。
3.2.2 研究生使用情況
不知道也未使用過讀秀學術搜索的被訪者表示,自己從特定的數據庫或google等搜索引擎來搜索資料,沒嘗試圖書館其他搜索方式;有3名同學知道讀秀學術搜索但沒使用過,他們表示自己是從同學那了解到讀秀學術搜索的,但覺得現在沒有需求去使用,而且他們認為文獻傳遞應該很麻煩,以后有需要可能會去嘗試;用過但不知道自己使用了讀秀學術搜索的被訪者,主要是因為從圖書館主頁進行搜索,而主頁并沒有明確寫明是讀秀入口,而是在統一搜索中鏈接到百鏈,而在百鏈搜索中則跳轉到讀秀。他們表示自己從統一搜索入口搜索和傳遞過圖書,從而可以確定他們實際上是使用過讀秀學術搜索的,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使用的就是讀秀學術搜索;有18名同學知道并使用過讀秀進行學術搜索,并使用過讀秀的文獻傳遞功能。
研究發現,研究生一般是在撰寫論文、準備講課等任務的情況下使用讀秀進行搜索和文獻傳遞,傳遞文獻類型一般為專著。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從圖書館主頁進入的是百鏈,在搜索圖書時跳轉到讀秀;而期刊、學位論文則直接通過百鏈搜索與傳遞。僅兩名被訪者會用讀秀傳遞期刊、學位論文。他們一般自己打開讀秀主頁而并未通過圖書館主頁。其他一些被訪者表示自己搜索期刊等文獻是從CNKI、維普等數據庫進行搜索,即使是讀秀集成了這些數據庫,他們還是習慣于通過使用數據庫進行檢索和下載的方式。同時他們在用讀秀搜索圖書的過程中一般都是有明確的目標,要么知道自己查找的書名,要么很明確要檢索的主題。
通過本科生和研究生對讀秀的使用情況,筆者認為用戶一般是在有任務的情況下使用讀秀進行搜索和傳遞,同時他們明確自己要查找的內容。用戶使用圖書館、讀秀等提供的服務是以需求為前提的,沒有相關需求就不會去嘗試使用,這導致部分實際有需求的用戶并不能很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這種潛在需求。
3.3 圖書館宣傳力度分析
訪談中筆者認為被訪者主要是通過圖書館主頁上發現和同學介紹兩種途徑了解與使用讀秀學術搜索。在21名知道讀秀的被訪者中,有8名是通過朋友與同學介紹了解的讀秀學術搜索,有13名是則通過圖書館主頁進入了讀秀平臺,有3名被訪者屬于不知道自己使用了讀秀的情況。沒有被訪者是通過圖書館的相關宣傳了解到讀秀或文獻傳遞,僅有一名被訪者表示自己知道圖書館曾經開展過相關的講座,但并沒有參加該講座。說明圖書館有相關宣傳,但存在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導致很多同學實際上并不知道。多數被訪者認為圖書館應該是有相關的宣傳,但自己沒有聽到過。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圖書館的宣傳并沒能引起同學的注意,很多同學都說自己一個月也就去圖書館那么幾次,看到的機會很少,而且一般也不去關注那些布告欄等相關信息;另一方面讀者在目的很明確的情況下進入圖書館主頁然后直接使用某個版塊,很少去留意其他版塊或彩飄。被訪者認為通過短信、郵件通知、班級通知或是在經常路過的地方開展宣傳可能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問及是否愿意參加圖書館舉辦的講座之類培訓時,他們都說一般情況下自己不會去參加,除非覺得對自己很有用。有被訪者表示若是自己的老師推薦,可能會提高自己參加的可能性。
可以看出,在讀秀等類似的文獻傳遞平臺方面,圖書館進行了一些相關的宣傳、培訓,但是這些宣傳卻沒能引起同學的注意;實際上很多同學并不關注圖書館的宣傳活動,他們知道圖書館有可能會有宣傳但他們持有一種忽視態度;圖書館應該以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進行宣傳,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4 平臺功能分析
對平臺方面的訪談主要集中在檢索功能是否完備、界面設計是否合理、傳遞操作是否簡單、傳遞是否有延遲、傳遞的文獻是否方便使用等方面。
在檢索方面,用戶覺得讀秀學術搜索平臺資源豐富,查全率高,但在查準率方面有所不足。在檢索結果的排序上,用戶可以選擇的比較少,有一名被訪者認為應該按所屬學科進行聚類,因為有的文獻雖然是同一個主題,但是不同學科的文獻側重點并不相同。在界面設計上,多數被訪者表示其設計不是很美觀,但表示自己對這方面要求不高。
絕大多數被訪者表示讀秀學術搜索平臺對于文獻傳遞操作介紹詳細,看了就能掌握,但仍有3名被訪者表示第一次使用文獻傳遞功能時,在找文獻傳遞入口上花費了很多時間,認為入口應該設計得醒目一些。同時那名只用讀秀進行信息檢索而一直不知道可以通過文獻傳遞獲得文獻的被訪者也表示,傳遞入口設計不明顯,使自己完全沒有留意到。在文獻傳遞的入口方面,其設計不醒目,不便于初始用戶使用,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設計,以使更多的用戶知道其包含文獻傳遞功能或在進行文獻傳遞時更容易的找到傳遞入口。對于試讀頁,被訪者都表示對選擇傳遞頁碼很有幫助,特別是目錄頁,但是主觀上還是希望能試讀所有內容。
在對文獻傳遞是否有延遲方面,被訪者的看法各不相同。部分被訪者認為很少有延遲,遇到延遲第二天也都能傳過來,對自己沒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在遇到延遲現象時,他們都覺得會產生煩躁情緒。有一名被訪者表示曾經遇到過一次比較嚴重的延遲,傳遞的文獻幾天都沒傳過來,并表示以前對讀秀的文獻傳遞服務是比較滿意的,但這次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對讀秀的信任度。通過訪談筆者發現大多數同學是通過QQ郵箱進行文獻傳遞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有些傳遞的文獻是被QQ郵箱認為是垃圾郵件。讀秀在文獻傳遞時有相關的提醒,但被訪者表示自己很少去看這個提醒,知道這種情況的被訪者也表示自己很少去查看垃圾郵件。
對于傳遞文獻,絕大多數被訪者表示使用不方便,一方面網頁形式的內容不便于保存到手機等設備上,方便隨時閱讀;另一方面,內容復制不方便,即使提供了文字提取功能,但提取效果不好,定位文字不準確。還有一名被訪者多次對讀秀學術搜索傳遞文獻的閱讀方式與超星電子圖書的閱讀方式進行比較,強調自己比較看重閱讀體驗,希望讀秀能進行改進。
3.5 用戶層面分析
被訪者在有一定任務情景下使用讀秀進行文獻傳遞,對于所需文獻一般都有明確的目標,他們選擇讀秀進行傳遞的文獻一般是專著。大多數被訪者表示自己對搜索路徑有很強的依賴性,即使知道讀秀上有期刊等資源但是在搜索期刊時還是會按照以前的習慣進行搜索,同時對于專著的搜索,有同學表示一開始就使用讀秀進行搜索;部分被訪者表示會先選擇超星電子圖書及圖書館館藏圖書之后才會選擇讀秀,即使知道讀秀集成了超星電子圖書,但說自己習慣了先用超星查找的方式。當問及以后是否會使用讀秀進行期刊等文獻搜索時,大多受訪者都表示很難改變自己原來的方式。在傳遞文獻內容上,被訪者一般在其需求其中一部分,或者在圖書館及其他渠道無法找到全文時會選擇文獻傳遞方式。被訪者表示,讀秀每本圖書單次咨詢不超過50頁,同一圖書每周咨詢量不超過全書的20%的限制使他們感到不滿意。雖然部分被訪者對通過這種限制維護原作者和出版者的知識產權利益的做法表示理解,但認為自己是為了學習、學術而使用相關信息,并不會利用獲得的文獻資料進行非法牟利,所有被訪者都表示希望取消相關限制。但在所有咨詢內容有效期為20天的限制上,被訪者表示對自己沒有影響。
傳遞延遲現象會對用戶心情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文獻傳遞及遇到傳遞延遲時,被訪者會以其他方式查找替代文獻。若任務未完成,即使找到替代文獻,他們還是會看傳遞的文獻,若任務結束,他們將不再看傳遞文獻的內容,有被訪者表示這時候傳遞文獻甚至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心情煩躁。因此保證文獻傳遞的及時性很重要,這會影響用戶的心情、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對讀秀的信賴。延遲傳遞的文獻甚至造成一種垃圾信息。
所有被訪者表示都未注冊過讀秀賬號,他們通過學校IP登陸使用讀秀學術搜索,對于通過注冊賬號可以獲得如個人圖書館、推薦等更多的服務,他們表示自己現階段沒有這方面的需求。除2名被訪者表示自己以后有文獻需求時會首選讀秀平臺,其他同學認為讀秀文獻傳遞方式只會作為自己查找文獻的一種補充,不會是自己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使用過讀秀的被訪者認為,讀秀資源較其他資源豐富,文獻傳遞操作也比較簡單方便,對其總體評價還比較高的。問及他們是否會將讀秀介紹給他們身邊的人時,他們表示如果看到身邊的人有相關需求時會介紹。筆者認為通過同學、朋友介紹也是用戶使用讀秀平臺的一個重要途徑,如果讀秀能不斷完善自身的服務,取得較高的滿意度,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宣傳力度,讓更多的用戶使用讀秀學術搜索進行文獻檢索與傳遞。
(1)本科生較少使用讀秀學術搜索,大四學生為主要使用人群,他們對讀秀的使用集中在學位論文的寫作期間;研究生使用讀秀也以任務導向為主,對所需資源有明確的認識。用戶使用圖書館、讀秀等提供的服務是兼以需求為前提,這可能導致一些實際有需求的用戶并不能很好地認識到自己的潛在需求,圖書館應該努力來讓用戶意識到自己的潛在需求。
(2)圖書館雖然開展了文獻傳遞服務的相關宣傳工作,但用戶卻很少能了解到這方面的信息;圖書館的宣傳方式、圖書館主頁上的信息很難引起用戶的關注;圖書館應該采用更貼近用戶生活的方式開展針對性的宣傳活動,提高同學的參與度。同時還可以利用同學間相互介紹這種方式讓更多的潛在用戶了解文獻傳遞服務,變潛在用戶為真實用戶。
(3)在讀秀學術搜索平臺的使用方面,用戶總體滿意度較高,但在文獻傳遞的入口的設計、文獻傳遞的延遲以及傳遞文獻的易用性上仍需要進行完善。用戶能否順利地進行文獻傳遞、用戶心情及對平臺的信賴、用戶的閱讀體驗等方面,是用戶滿意度的關鍵。
(4)用戶在查找資料時有很強的路徑依賴,即使他們對讀秀學術搜索比較滿意,但仍習慣于選擇以往的搜索方式;在傳遞的內容上,用戶希望取消傳遞頁數限制;文獻傳遞的延遲可能對用戶的心情、任務以及對讀秀的信賴度產生負面影響,當發生延遲時,傳遞的文獻價值會嚴重下降,甚至成為垃圾,應該盡量減少延遲,保證用戶能及時獲得所需文獻。
參考文獻:
[1]唐淑香,李利.國內文獻傳遞研究概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10):8-11.
[2]鄒曉蕾.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發展對策[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2(2):66-69.
[3]黃丹.文獻傳遞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武漢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06(2):53-55.
[4]楊雪萍,牛愛菊,劉蘭.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服務宣傳與推廣路徑——以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6):100-103.
[5]肖景.提高文獻傳遞滿足率的對策[J].四川圖書館學報, 2015(2):74-75.
[6]承歡.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怎樣走出困境——兼論文獻傳遞服務[J].大學圖書館學報,1994(4):4-7.
[7]趙立杰.論網絡文獻傳遞對信息資源建設的特殊意義[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6):49-51.
[8]楊堅紅.CALIS CASHLNSTL系統文獻傳遞服務比較[J].情報科學,2009(1):83-88.
[9]李瑞芬,張曉青.國外網上文獻傳遞服務系統的發展現狀及特點[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5):714-717.
[10]祁卓麟,李其圣.百鏈云圖書館與高校文獻傳遞服務對比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3(1):43-45.
[11]張元萱.近五年國內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研究的文獻統計分析[C].國中小型公共圖書館聯合會2014年研討會2014.4.
[12]盧純昕.圖書館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版權例外的立法構建[J].圖書館雜志,2016(5):26-32.
[13]魏艷霞.“讀秀”圖書搜索引擎資源及利用方式[J].中國科技信息,2007(6):153-154.
[14]吳云珊.讀秀學術搜索與Medalink述評[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6):70-73.
[15]洪躍.讀秀學術搜索系統述評[J].新世紀圖書館,2010(3): 76-78.
[16]伍清霞.讀秀知識庫評述[J].圖書館論壇,2007(4):58-60.
[17]李幸.讀秀學術搜索的信息組織探析[J].圖書館雜志, 2012(4):29-32.
[18]楊軍.讀秀學術搜索與資源整合[J].科技情報發開與經濟,2009(33):42-45.
石光蓮 女,1989年生。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信息組織與檢索。
侯 艷 女,1983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圖書情報分析。
容軍鳳 女,1988年生。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G252.4
2016-09-29;責編:楊新寬。)
*本文系成都中醫藥大學科技基金“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社會化標注系統用戶研究”(項目編號:RWQN162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