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首席論衡·
大數據微創新
王寧江
一次參加招聘面試,有考生提到一個觀點,視山寨為微創新。本人對此完全不認同。山寨既然冠名山寨,那就是低水平的模仿,而且是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的模仿。今年風靡歐美國家圣誕禮物的懸浮滑板,據說在深圳相當多的廠家均在生產,山寨到極致,連母版是誰的公案還在打口水戰,沒個定論,這個事例反映了當前山寨領域的亂象。而微創新,是創新的一種方式,適合于草根,適合于大數據,適合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所以,山寨和微創新有本質的不同,兩者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件事。
百度搜尋了一下,原來微創新一詞較早被360總裁在2010年互聯網大會上發揚光大。當時所稱互聯網微創新,所指規律有二,一是小處著眼,貼近用戶需求;二是快速出擊,不斷試錯。想想360的影響力和周總的學識,本文提大數據微創新也多了一份底氣。
微創新與傳統創新的區別?傳統對于創新的評價大多會考量創新的投入指標,也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R&D。研發投入包括研發人員的工資和設備材料的折舊或消耗,通俗地講就是人和物的投入。以此做個比較,所謂微創新,我想人的投資比重會更大些,大數據研發“一模型、二計算、三分析”,模型構建離不開人腦;只有計算涉及“物”的消耗,主要是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分析更是人腦的專長。大數據、互聯網時代,計算和存儲應該是廉價的,所以,微創新更多地表現為人的投入。在傳統創新中,“人”和“物”的投入比例,恐怕更多地還是在于物的投入,這個觀點應該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為什么大數據更具有微創新的條件?琢磨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優勢:
優勢一,就是數據獲取的便利性。關于數據來源問題有兩方觀點,一種認為“好數據”還是被行業或部門或大企業壟斷,互聯網上“臟數據”四溢;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數據無處不在,即取即得,關鍵在于感知和記錄、歸集和整理。無論何種觀點,數據資源比以往任何傳統的生產物質資源更加容易獲取,而且數據資源有別于傳統物資資源,一是無窮性,數據可以被無限次的使用,割之又割而無窮盡,且沒有損耗;二是同質性,無限次的復制后,母版和復制版無差別;三是公共性,除非法律有保護,數據的使用基本如呼吸之大氣,邊界無限大。
優勢二,就是未來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將是差異化、專業化的競爭,而且這個趨勢會越來越顯著。而恰恰大數據微創新就是未來適應于這種發展趨勢的一種創新。大數據產業競爭格局將呈現“兩級分化、分層競爭”的態勢,資本、平臺和數據優(強)勢企業將是一個競爭層次,而差異化、專業化服務的“數據個體戶”將又是另一個競爭層次,不時地有“冒泡”或“越界”的“數據個體戶”被上一層次所購并。在數據資源同質化時代,未來的競爭在側重于需求的滿足、場景的實現,在互聯網到物聯網“萬物萬聯”,百姓的個性化需求也會是五花八門的、不可窮盡的、訊息萬變的,這個時代將是差異化的競爭時代。
招商銀行行長在講互聯網金融時,有個觀點我非常認可:他告誡銀行不要遠離自己熟悉的領域,而是要理解新的規則、運用新的工具、尋找新的伙伴。大數據微創新顯然不應該是空穴來風,而應該成為當前大企業創新的“長尾”。
如何支持大數據微創新?源自供給側改革會更加重要,在于兩點,那就是要激活大數據和大數據創業者。激活大數據的關鍵在于合法界定大數據產權分類,增加大數據資源供給,尤其是要加大公共、公用數據的開放力度。激活大數據創業者的關鍵在于制度“松綁”,打造微創環境,提供微創平臺,降低創業者不斷試錯的成本,譬如稅收減免、免費提供創新環境和場地,當然,大數據創新也不需要多少場地,有個技術環境支撐更加重要。最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必不可少,而且大數據產品知識產權的界定和保護,恐怕也會是個新課題。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