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大數據提質宏觀經濟研判
汪燕
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的重要職能,宏觀調控的效果關系著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大局。在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在宏觀調控能力上的優劣高下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經濟復蘇的進程,美國在發達經濟體中領先復蘇,與其宏觀調控見機早、行動快密切相關。
為應對持續下行的經濟壓力,我國政府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底線思維”、“區間管理”、“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等詞匯相繼出現在國家調控思路之中,有效穩定了市場信心和社會預期,也不斷豐富著我國宏觀調控的實踐。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階段及面臨的環境都發生了趨勢性的改變,國內與國外因素相互滲透、短期周期性與長期結構性問題相互影響、傳統風險與現代風險相互交織,錯綜復雜的經濟運行局面明顯加大了宏觀調控抉擇的難度,需要我們超前預判、科學謀劃、精確部署,這也進一步對經濟運行分析研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在掌握廣泛而豐富的信息基礎上,依托科學有效的分析方法,才能準確及時地對宏觀經濟進行動態監測預警,發現苗頭性、傾向性、趨勢性問題,為科學高效的宏觀調控提供支撐。
面對新階段、新情況和新特點,僅憑以往的研究經驗及傳統方法已很難對宏觀經濟形勢做出準確、清晰的分析研判,甚至不能對一些看似矛盾的經濟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必須與時俱進、探索創新,及時調整完善宏觀形勢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增加研判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為宏觀調控提供支撐和保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特別提出要“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經濟運行信息及時性和準確性”,這是針對大數據運用正在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能力的趨勢而提出的。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可以進一步豐富經濟統計數據來源,實現對經濟運行更準確的監測、分析、預測、預警,為科學制定宏觀調控政策、及時有效評估政策效果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撐,提升宏觀調控的效率和效果。
就地方政府而言,提高對大數據的應用對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提升經濟調控能力和決策水平至關重要。浙江省的信息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建設全國領先,在經濟監測預警方面也先于全國進行了探索,應用大數據提升宏觀決策分析的基礎較好,有基礎、有優勢、有能力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探索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新規律,為提升政府決策水平做出有益嘗試。
一是推動政務數據開放共享。開放、共享是大數據應用的基礎。我國政府掌握著80%以上的數據,但由于信息技術、條塊分割等體制限制,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的現象還非常普遍,嚴重制約了大數據的開發應用。要借助建設統一的政府服務網和成立政府數據管理中心的契機,進一步加快政府數據的開發共享,完善基礎數據資源加工整合、數據查詢、經濟監測、景氣預警、計量模型等功能,形成一個全面豐富、自主靈活、擴充性強的信息共享應用平臺。
二是創新數據采集方式。在現有的統計與監測數據基礎上,充分結合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手段,豐富數據來源。比如,利用電商平臺獲取大數據反映消費市場走勢,利用高速公路影像系統獲取物流大數據反映實體經濟走勢,通過物聯網獲取工程機械開工率反映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關于房地產點擊信息研判房地產走勢等等。
三是提升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能力。探索基于政務服務網海量大數據基礎上的數據挖掘技術,提高預測的科學性。充分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加強宏觀數據與微觀數據之間、監測數據與宏觀數據之間、監測數據內部的數據關聯性分析,提高監測分析深度,并嘗試構建基于大數據基礎的宏觀經濟預測體系。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宏觀經濟研判能力。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