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逸 夏誼
考核評價:國內外的啟示和改進
閻逸 夏誼
長期以來,我國發展成果考評體系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偏重經濟規模和增長速度,忽視經濟質量、環境效益和社會分配的公平性,難以全面反映社會總財富的積累。這種考評體系造成了地方干部注重“短期”忽視“長期”,是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過度投資、產能過剩、資源配置低下、結構失衡、生態環境破壞、分配不公等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
當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種典型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一是聯合國主導的“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SEEA)”,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思路。它包括四類賬戶:價值形態的生產性資產賬戶,指那些通過生產活動形成的產品;環境資產賬戶,包括所有原材料和能源以及與這些材料和能源相關的污染排放;與環境管理經濟手段有關的賬戶,從資金角度分析為保護環境所產生的經濟成本和效益;用于核算經濟對環境的影響。
二是經合組織的綠色增長指標體系,用于體現其成員國的綠色發展實績。共分為四組指標:環境和資源效率,衡量經濟增長是否環保和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本;自然資源基礎,衡量不斷減少的自然資產對經濟增長帶來的風險;生活環境質量,衡量環境條件對人民生活質量的影響;經濟機會和政策,衡量促進綠色增長的政策有效性和社會獲得的商業和就業機會。
三是世界銀行提出的“調整后的凈儲蓄(ANS)”方法,用于衡量“綠色GDP”和“可持續發展水平”。ANS=調整后的凈國民收入(aNNI)-消費+外國轉移支付+教育支出,其中:aNNI=凈國民收入(NNI)-資源耗損(能源耗損+礦產耗損+凈森林耗損)-環境惡化(CO2);NNI=GDP+凈國外要素收入-生產資本的貶值。調整后的凈國民收入aNNI非常接近“綠色GDP”。
2014年12月26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宣布,我國將從2015年起推進統計改革,包括采用新的GDP計算方法以反映我國經濟新常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過70個縣市明確取消了GDP考核。自2009年起,上海市就取消了對區、縣負責人的“GDP排名”考核,2015年的上海《政府工作報告》干脆取消了GDP增長的具體目標,取而代之的表述是:“經濟平穩增長,結構繼續優化,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2010年四川省就明確提出,省政府不再向各市、州政府具體下達GDP增長率指標;2014年,福建省取消了對被列為限制開發區域的34個縣(市)GDP考核,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淡化GDP,重視民生和環境”成為政績考核的新導向。
早在2003年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的時候,作為沿海發達省份,浙江就以湖州為區域試點,建立了綠色GDP核算體系評估模型,進行了綠色GDP核算應用探索和創新。近年來,杭州淳安、衢州開化和麗水等地也陸續取消了GDP等主要經濟指標的考核,增加了“水質”“空氣質量”等生態環境及民生指標,將考核重點放在了生態保護和百姓收入增長等方面,體現了省委省政府破除唯GDP觀念,樹立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發展成果評價體系,對浙江下一步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改革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在發展理念上,要實現從物質財富增長到區域財富積累的轉變。即推動浙江發展從偏重于GDP的物質財富增長,轉變為追求“區域財富”的最大化。在致力于物質財富積累的同時,更要致力于人力資本及知識資本(包括高端人才、熟練技工、知識產權等)的高效開發、自然資本(包括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的戰略性保護利用和社會資本(包括產權制度、信用體系、市場秩序、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等)的持續增值。
二是從實際出發,辯證對待經濟增速。新常態并不意味著經濟進入低速增長階段,而是保持在中高速增長區間。與此同時,要更加注重提高GDP的質量、優化GDP結構、提升GDP的效益,降低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客觀上看,保持合理增速對浙江實現現代化、持續改善老百姓生活質量、確保勞動力轉移和新增就業仍十分關鍵。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轉方式、調結構,有利于保持就業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有利于增長平穩、物價穩定和發展質量提升的GDP增長,就是我們要追求的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
三要積極引領各級干部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內涵。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和考核制度設計,引導各級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充分認識到GDP只是一個監測國民經濟運行的綜合性指標,注意把監測指標和考核指標適當加以區分,擺脫“全能政府”的思維慣性。科學改進地方干部考核的指標體系,可考慮減少一些具體的經濟考核指標;增設一些體現深化改革的指標、體現民生改善的指標、體現創新驅動的指標。
作者單位: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