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恒
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新飛躍
——習近平同志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新飛躍思想綜述
郭占恒
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加快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保持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自2002年10月到2007年3月,習近平同志主政浙江6個年頭。他根據中央精神和浙江實際,做出以實施“八八戰略”為總綱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形成《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和《之江新語》兩部重大理論成果,推動浙江走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其中,充分關懷和肯定浙商群體,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新飛躍,勉勵浙商要爭做優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是習近平同志兩部重大理論成果的重要內容。
深入學習研究習近平同志關懷浙商、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新飛躍的思想,對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2016年3月4日參加政協民建、工商聯界聯組會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毫不動搖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實現民營經濟發展新飛躍等,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調任浙江工作的時候,正值浙江發展遇到“成長的煩惱”,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遇到“正在招商的缺地,正在建設的缺錢,正在生產的缺電”等。從民營經濟自身發展來說,也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一是民營經濟粗放經營、數量擴張的發展路子與資源供給和環境承載力約束明顯加大之間的矛盾;二是民營經濟主要集中在低成本、低技術、低附加值產業領域與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之間的矛盾;三是民營企業規模化、國際化、高科技化發展趨勢加快與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缺乏之間的矛盾;四是民營企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總體上相對緩慢與其他省市民營企業加快發展、在同一產業層次上的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之間的矛盾。
針對這些矛盾和問題,習近平同志分析指出,基于對重要戰略機遇期宏觀背景的認識和把握,基于對我省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認識和把握,基于對我省民營經濟發展階段變化趨勢的認識和把握,浙江民營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增長轉型的關鍵時期,孕育著企業制度、產業發展、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轉變,面臨著實現新飛躍的歷史性機遇和歷史性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堅持創新,擴大開放,優化結構,加快增長方式轉變,來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為此,習近平同志在全省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加快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保持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具體來說,就是要著力推進“五個轉變”、實現“五個提高”。
一是從主要依靠先發性的機制優勢,向主要依靠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轉變,提高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突出做好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這三篇文章。制度創新的重點是解決民營企業產權結構單一、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等問題。要大力推進民營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相互參股、嫁接外資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等形式,改變投資主體單一的格局,建立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股的多元開放的產權結構。鼓勵民營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逐步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科技創新關鍵是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和機制。要積極引導民營企業以共建技術中心、聯合技術攻關、聯合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為載體,加強產學研結合。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引進優秀人才、先進技術和裝備,加快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技術的開發,不斷提升民營經濟的技術層次。加快構建公共的民營企業創新平臺,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數據庫和公共檢測、測試、試驗系統,完善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管理創新基礎是企業家素質的提高。民營企業家必須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加強學習,開闊視野,充分了解世界發展潮流,掌握國內外同行發展狀況,努力適應新形勢的新要求;積極吸收和借鑒國內外一切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不斷提高在現代市場經濟和經濟國際化條件下經營管理企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把企業的發展與全省全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實現個人價值和體現社會價值緊密聯系在一起,繼續擔當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先鋒。鼓勵民營企業采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經營管理制度、財務會計制度和勞動用工制度,完善企業內部運作,以管理信息化推動管理制度化和規范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二是從主要集中在傳統制造業和商貿業,向全面進入高技術高附加值先進制造業、基礎產業和新興服務業轉變,提高民營經濟的產業層次和發展水平。要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為契機,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強基礎裝備創新、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努力把這些特色優勢產業建設成為高附加值加工制造業。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民營科技企業。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進入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制造業領域,積極參與重化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大型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經營。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民間資本積極參與五大百億工程,進入重點建設領域,投資經營道路、港口、交通、污水垃圾處理和水、電、氣供應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民間資本投資現代物流、現代信息服務、市場中介等新興服務業和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參與金融機構的改制、改組。
三是從主要依靠國內資源和國內市場,向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轉變,提高民營經濟的外向發展水平。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打到省外去、打到國外去,通過跨區域、跨國經營來做強做大,這是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的必然。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成為接軌上海、參與長三角合作與交流的主力軍,鼓勵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積極利用上海的技術優勢、信息優勢和區域品牌優勢,到上海建立信息中心、技術中心和營銷網絡。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參與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采取并購、租賃等形式參與東北、中西部等地國有企業的改革重組,以靈活的機制盤活當地的資產存量,利用當地的科技、人才優勢,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到境外投資辦廠,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建立跨國生產體系,到境外設立研發機構,增強創新能力,到境外進行資源開發和跨國并購,提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同時積極為回省發展的民營企業提供暢通的渠道和良好的平臺,努力把浙江人經濟轉化為浙江經濟。
四是從現有的塊狀經濟、小規模經營逐步向更高層次的集群化、規模經營轉變,提高民營經濟的集約化和規模化水平。要重點在優勢產業和區域特色經濟中,培育一批具有成長潛力的民營企業,引導其以核心產業為紐帶,整合中小配套企業,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鼓勵民營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聯合,到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和收購重組上市公司,努力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品牌響、國際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集中力量整合提升各類園區,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集聚發展,提高園區的投資密度和產出水平,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實現民營經濟新飛躍的平臺。在促進民營企業進一步集聚的同時,建立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分工協作網絡體系,培育一批產業集聚規模大、專業化協作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的核心區塊,推動民營經濟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集群化發展。
五是從比較粗放的經營方式向更加注重信用、質量、生態和遵紀守法的經營方式轉變,提高民營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可持續發展水平。民營企業要按照建設“信用浙江”的要求,把追求經濟利益與遵循現代市場經濟法則結合起來,把追求企業經濟效益與實現社會效益結合起來,誠實經營、公平競爭,走敬業、誠信、守法的發展道路。尤其要加強信用建設,認真履行社會信用,嚴格照章納稅,規范勞動用工制度,切實保障職工權益,努力提高民營企業的信譽度。要堅持質量立業、品牌興企,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的品牌意識、質量意識,實施質量振興計劃,推動標準化工作,樹立民營企業產品質量新形象,創造出更多的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依托民營經濟的產業集群優勢,大力推進區域品牌建設。把實現民營經濟新飛躍和生態省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建設生態省的規劃要求,大力推廣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綠色制造,發展“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推動增長方式轉變,提高民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以上“五個轉變”和“五個提高”,從體制機制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國內外市場拓展、集約化規模發展、整體素質提升等,全面指明了浙江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路線圖,這對破解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增強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民營經濟發展新飛躍,保持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等,具有戰略意義。
作者為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
*本文選自“習近平同志關懷浙商、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新飛躍思想綜述”一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