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憑借力 送我上青云

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WTO浙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研究員

建設模式更新、更契合國際規則的平臺,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謀得更有利地位
在世界經濟面臨深度調整、中國經濟面臨結構升級的當下,在開放大省浙江,正悄然孕育著開放型經濟的新一輪變化。近年來,一個個契合國際需求、對接國際規則、推進產能合作的國際產業合作園次第興起。走在開放經濟前沿的浙江,這番大手筆布局背后,是浙江經濟新一輪借力發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2014年以來,浙江積極推進國際產業合作園的建設工作,園區建設快速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以中意寧波生態園和中澳現代產業園(舟山)為引領、10家經省政府認定的省級國際產業合作園為支撐、若干家在創建的國際產業合作園為補充的“2+10+N”發展格局,對接合作、項目落戶、開放程度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實踐證明,國際產業合作園契合了目前國際產業分工的趨勢,有能力成為對接國際規則、實現產能合作、提升供給能力、促進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國際產業合作園的創建能發揮好經濟轉型升級組合拳中重要一拳的作用。
國際產業合作園是浙江經濟國際化的需要。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浙江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開放程度最高的沿海省份之一,2015年,外貿出口2766.6億美元,居全國第三;利用外資實到169.6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139.6億美元;阿里巴巴活躍著8萬多名中國供應商,約占中國外貿出口企業的5%。有超過640萬浙江人在省外投資創業。國際產業合作園是浙江謀劃對外開放大平臺的重要舉措,就是要通過與目標國別建立多層次更緊密的合作、為開放創新探索經驗、為浙江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提供平臺。
國際產業合作園是應對國際貿易規則重構的需要。從國際上看,多哈回合談判受阻,多邊貿易體系受到質疑,美歐力圖通過區域貿易安排達成無例外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議,形成新一代高規格的全球貿易和服務業規則。TPP協議已經簽署,TTIP、TISA正在抓緊談判,將更新國際合作游戲規則。國際產業合作園的建設,是浙江建立以自貿區為龍頭、保稅區為中堅、開發區為基礎的對外開放平臺體系的重要環節。通過在對外開放平臺的局部地區先行先試,創新開放模式、契合國際規則體系、全面優化國際營商環境,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實現更大程度的開放。
國際產業合作園是浙江搶占合作先機的有效抓手。當前,中國與世界上很多國家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也有許多分歧點,每個國家、經濟體的特點不同、利益訴求不同。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同時世界上很多國家存在著巨大的現實需求,這一現狀決定了我國與這些國家經貿合作的廣闊前景。通過國際產業合作園建設,推進雙邊合作,可以精準把握雙方需求,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問題,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目前國內的許多國際園區成立的背景,都是兩國之間政府高層簽訂協議,進而將協議落實在現有一定基礎的成熟開發區中,成為開發區的“區中園”。如中意寧波生態園的成立背景,就是李克強總理與意大利倫齊總理在意大利羅馬簽署了雙邊合作文件。
國際產業合作園是浙江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平臺。從外省開發區和浙江開發區實踐看,新一輪產業轉移的趨勢較為明顯。如果說上一輪的產業轉移主要是以全球500強為代表的全球產業鏈布局,這一輪的產業轉移則更多是各類專業領域的隱形冠軍,在中國市場發展成熟后“走進市場”的選擇。盡快建設有針對性的平臺,精準地吸納和集聚特定行業,是在為國際價值鏈分工、產業分工中謀得更有利的地位打下基礎。去年浙江省商務廳組織省內部分開發區上海推介,在路演中,法國百優集團合伙人、德國工商大會總監分別提到:在法國和德國都有大量的優質中小企業想要進入中國市場,但是他們不像世界500強,沒有專業的律所和咨詢公司為他們做好前期準備,因此更需要有效的體系引導他們進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