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士達 管竹偉 姚升厚 胡琳
“五水共治”促生態循環農業的龍泉模式
桑士達 管竹偉 姚升厚 胡琳
深入貫徹“兩山”重要思想、扎實推進“五水共治”,對“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來說,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推進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在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加快農業現代化。近年來,龍泉市圍繞“綠色發展、科學趕超、生態惠民”,在扎實推進“五水共治”中,保護農業生態、保障農業供給、守護舌尖安全,積極探索山區生態循環農業先進模式,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取得了明顯成效: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主體14家,建成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30個。全面實施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實現園區內畜禽養殖零污染、零排放和100%資源化利用目標;構建起種養內部小循環、各功能區中循環、外部大循環的全域生態體系,走出一條以生態循環農業推動山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綠色發展之路。龍泉市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成功經驗兩次在省農業會議上作交流發言;蘭巨“山區區域循環農業模式”獲省農業水環境治理十佳模式,成為全省山區型生態循環農業的樣板。
長期來,由于畜牧養殖粗放污水糞便直排,化肥、農藥過量施用,食用菌廢菌棒等農業廢棄物隨意拋棄,導致一些地方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農業發展遭遇瓶頸。而如今畜禽排泄物變成沼渣沼液,廢菌棒成為綠色有機肥;溪邊河畔的白色垃圾不見了,田頭地角的食用菌廢棄物難尋蹤跡,這是龍泉市著眼精準治水、合力治水、長效治水,大膽探索山區生態循環模式、科學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出現的景象。
從三處入手破解面源污染癥結。一是從優化生態布局入手。制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2010—2020)》,統籌謀劃環境承載和污染防治,明確劃分畜禽養殖禁養、限養、適養三個區塊;同時,堅持農牧結合、種養平衡,提升發展竹、茶、果蔬和生態畜牧業等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在茶園、果園、筍竹兩用林基地建設生態規模養殖場50多家,建成沼液儲液池3.8萬多立方米,有機肥加工廠5家,實現農業廢棄物就近循環利用,達到“生態、循環、清潔、優質、高效”。二是從集聚治理合力入手。制定現代生態循環示范創建、生態畜牧業、廢菌棒回收利用等系列扶持機制,任務落實列入鄉鎮年度目標考核;實行職能部門包干扶持制,將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環保節能減排、林業林間道路建設、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項目資金進行整合;實行示范區內循環項目優先制,做到循環建到哪里、項目就安排到那里、資金支持到那里。近四年來,累計安排各項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資金1億多元。三是從搭建科技應用平臺入手。成立“浙江大學龍泉現代農業技術合作推廣中心”和省內首家“4+1”技術創新聯盟,以平臺開展高山蔬菜、特色茶、食用菌專題研究,篩選27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與科研院校有效對接;建立健全農業公共服務體系,投入資金456萬元,打通循環農業應用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
抓三個推廣創建山區循環農業模式。一是推廣“畜禽排泄物利用”生態養殖模式。用畜禽養殖排泄物制作有機肥,利用沼氣工程生產沼液并就地消納,改變養殖場臟亂臭面貌。目前,115家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達標驗收,實現畜禽排泄物100%利用和零排放。山區“豬-排泄物-作物”生態循環模式在全省農業水環境治理模式創新大賽中獲得十佳模式榮譽稱號。二是推廣“廢菌棒利用”循環產業鏈模式。作為全省最大食用菌生產地,龍泉年產食用菌2.2億袋,過去大多被農戶拋棄于村邊田邊、路道河道,成為病害菌滋生源。現采取生產有機肥還田還山和生物質發電,解決廢菌棒亂拋亂扔污染環境難題。集中回收、統一處理、資源化利用方式,廢菌棒年綜合利用率達100%,且增收2000多萬元。三是推廣“減量、節約、清潔化”生產模式。采取肥水同灌和生物物理殺蟲技術,有效降低農業灌溉用水,減少化肥農藥投入量,提高農產品品質。推廣噴滴灌面積4萬畝,懸掛有色粘蟲板40萬張,安裝殺蟲燈2000盞;認證“三品”生產主體92家,產品145個,綠色畜禽53萬頭(羽),年產量7萬噸。
以三項結合推進高效生態循環農業。一是結合“三改一拆”促轉型。以“五水共治”倒逼發展方式轉變,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大小養殖場553家,拆除欄舍用房面積20多萬平方米,鼓勵56家有基礎、成規模的養殖場向種植區、林區搬遷轉移,積極興建標準化生態養殖場。深化養殖污染整治,同步確保規??偭炕静粶p、畜牧生產持續增長,畜牧業實現年產值2.5億元,同比增長12%。二是結合現代農業園區促示范帶動。以省級生態循環農業標準推進蘭巨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建設,建成規模養殖場13個、萬噸生產能力有機肥加工廠1個,完成種養結合、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面積1.9萬畝,集中收集處理全市60%畜禽糞便和50%廢棄菌棒,在種植、食用菌、畜牧等產業間形成相互融合促進的格局,解決農業面源治理難題,并提供就業2000余人,受益農民6200余人,農民人均增收1.2萬元,成為全省山區運用循環農業科學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樣板區塊。三是結合美麗產業培育促增收。著力推動農村土地整村整組流轉,開展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創建一批農業精品鄉村、農家樂及綠色農產品,使之成為山區農民增收新渠道,如金觀音莊園、鳳羽山區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企業;高山蔬菜熱銷多個大中城市,定點供應20多家省直單位、大學食堂及社會飯店。
在養殖污染整治上。目前,龍泉推行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與其他縣(市)存在一定差異,區別在于,龍泉在堅決取締“低小散”養殖、整治養殖污染的同時,立足山區特點和空間優勢,注重推進“農牧、林牧、經牧”融合發展,做到拆遷不減量、整治大提升,從而有效保障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肉類產品穩定供給。從實際看,龍泉的養殖污染整治到位、舉措和方法管用,但這種模式推行以來,卻與省、市實行的模式不一致,曾一度遭到相關部門質疑,這也給龍泉深入推進養殖污染整治工作帶來困惑。
在生態循環技術推廣上。一方面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呈現青黃不接的現狀,力量明顯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農民生態保護意識不強,重生產輕保護思想嚴重。盡管知道傳統方式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由于生態循環技術比起傳統方式效果差、見效慢,在推廣應用上阻力大。農民為了在生產過程中圖省工、圖便利、圖見效快、圖產量高,仍習慣用傳統方式來生產,甚至出現化肥、農藥、除草劑濫用以及畜牧排泄物直排等現象,給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在治水資金安排上。由于農業生產面廣、量大、又分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綜合回收再利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治理資金,資金缺口大。以廢菌棒回收利用為例,代料食用菌年栽培量約2.2億袋,按每袋回收綜合利用投入5分計算,每年就需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而一產相比二三產業利潤微薄,一般農戶又不愿意追加投入用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這勢必加大財政負擔。
在深入推進“五水共治”中,龍泉市從實際出發,將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擺在突出位置,有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龍泉的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為此建議:
加大“生態循環”龍泉模式支持力度。鑒于山區生態的特殊性,在環境承載力和自我凈化能力上相對較強,有利于運用生態循環模式來達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效果,建議由省農業主管部門牽頭開展專題調研,加強對“生態循環”龍泉模式的指導,組織實施區域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山區型生態循環農業體系,扎實推進循環農業整建制制推進縣創建,并通過總結梳理提煉,形成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山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模板,加以推廣應用,涌現更多高效生態循環農業先行區。
建立生態獎勵或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態獎勵或轉移支付制度不但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具體實踐,也能提高工作積極性,讓生態保護好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縣市從捉襟見肘的政府財政中解脫出來,有更充裕的資金投入治水工作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并且也能相應地減輕山區農民的負擔,激發他們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積極性和熱情,共享保護好生態環境的所賦予的生態紅利。
加快推進生態循環技術攻關及推廣應用。著眼浙江多山缺水少田的實際,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上,加強山區生態循環技術攻關及推廣應用刻不容緩。建議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懂專業、有朝氣、能創新的基層農技推廣人才,輸送一批新鮮血液,為基層更好地開展農技推廣服務創造條件。同時,省農水科研單位和相關院校,針對浙江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加強對生態循環技術攻關,特別是適合山區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突破技術瓶頸,減少投入成本,促進新型種養模式和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集成推廣應用;開發適合山區的微小型農用機械,推動“機器換人”,降低人力成本,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作者:桑士達管竹偉姚升厚,浙江省政府參事;胡琳,龍泉市治水辦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