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安(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國際貿易與產業升級關聯的一種拓展性研究
何大安
(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馬淑琴教授撰寫的《異質性約束下基礎設施、出口貿易與產業升級》一書,新近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從內容和結構來考量,該書以現實經濟運行的異質性約束為背景,以較為新穎的選題和切入點,圍繞“內—外—內”大貿易的分析框架,沿著理論和現實兩條分析路徑,重點論證了貿易開放經濟中基礎設施對產業升級的影響和作用,論證涉及勞動力流動的集聚效應、產業集聚的外溢效果、出口效率等與國際貿易和產業升級的相互聯系,顯現了分析內容體量龐大和結構復雜之新理論探索的端倪。
經濟學對產業升級的權威或經典解釋,是發展和填補那些代表市場與企業未來、需求空間巨大而現有經濟體系出現短板甚至闕如的產業,或經濟體系中有較大需求而現有生產能力嚴重不足的產業。產業升級主要反映在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鏈升級兩個方面。關于產業結構升級的分析和研究,經濟學家主要是基于產業結構動態變動的宏觀視角,依據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發展態勢來研究產業結構如何才能實現均衡合理,這種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從而展開對產業升級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關注宏觀經濟運行的國民經濟管理學。
關于產業鏈升級,現代經濟學越來越趨向于從上下游企業的前后向關聯、運輸成本節約、產權和交易成本變動等方面,研究市場、企業和價格綜合對產業鏈升級有可能發生的影響。顯然,這種立足于微觀層次對產業鏈升級的研究,具有比較濃厚的歐美產業組織理論的印記。盡管這一研究在某些側面或層級上會涉及引發產業動態變動的一些宏觀經濟問題,間或對這些問題做出宏微觀分析邊界不清的解釋,但它重點關注的是企業資本、技術、市場能力、行為方式等對產業鏈升級的作用機制和過程。
產業升級問題的研究是采取宏觀視角還是微觀視角,主要取決于分析背景或分析對象。該書以“雙邊異質性假設”作為“內—外—內”之大貿易的分析背景,以基礎設施、出口貿易與產業升級作為分析對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究產業升級的視角要落在宏觀層級上。同時,關鍵詞“基礎設施”屬于公共投入生成的外生宏觀變量,當理論研究將外生變量轉化為內生變量進行分析時,其覆蓋面將不可避免地擴大。在筆者看來,就國際貿易問題某一側面的研究而論,該書的這一學術處理在一定范圍內打開了把國際貿易與公共投入品和產業升級等結合起來的分析空間,具有深入探討的學術價值。
該書的基本觀點反映為一條分析鏈: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優劣→出口附加值→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產業升級。從分析內容、結構安排和邏輯演繹來看,“→”主要表示各要素之間的作用過程和機理構成,并不直觀地強調為一種決定關系。在雙邊貿易異質性假設下闡釋出口貿易、產業升級與基礎設施的聯系,討論勞動力流動和產業集聚之于這種聯系的中介作用,應該說是該書的一個亮點,因為它跳出了單純的國際貿易分析視閾,把眾多的宏觀經濟變量糅合于一個適合研究主題的分析框架。誠然,以上分析鏈波及的范圍相當寬泛,幾乎直接和間接涵蓋了所有與國際貿易相關的宏微觀經濟問題,這些問題的分析維度和邊界是很難把握的,但作為分析框架建構的一種嘗試,該書凸現了研究視角的新穎性。
現有的關于國際貿易與產業升級關聯的研究,主要是圍繞資本、技術、勞動力流動、運輸成本、產業集聚等所構成的反饋環展開的,并通過對產業前后向關聯、中心外圍戰略、運輸成本節約等來擴大分析邊界的,即便是比較前衛的新經濟地理學也很少論及基礎設施對出口貿易、產業升級的影響。就此而言,該書的新穎之處可概括為強調了以下幾點:一是基礎設施服務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貿易出口附加值存在相關性,分析異質性約束下這種相關性要重視基礎設施的研究;二是在既定基礎設施條件下,出口貿易附加值增加會吸引勞動力向高工資收入企業或行業流動,以至于加速產業集聚;三是產業集聚效應在推動國際貿易格局變動的同時,會對產業結構變動發生影響,這種影響是國際貿易格局變動引致產業結構變動所產生的正效應。
該書分析框架及其中心概念或范疇的運用,援引了一些西方經濟學文獻。例如,梅里茲(Melitz)有關異質性約束專指出口企業相對于非出口企業在生產率上具有規模優勢的論述,是該書運用異質性約束來分析國際貿易和產業升級的直接思想來源;關于基礎設施這一貫穿于全書的核心概念,該書則兼容了畢爾(Biehl)網絡基礎設施和世界銀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相關思想。有必要指出的是,基于研究的需要,該書拓寬了Melitz的異質性企業模型,其分析路徑是結合克魯格曼(Krugman)貿易模型、霍普哈耶(Hopenhayn)以及錢尼(Chaney)理論模型,來解說基礎設施、出口貿易與產業升級的內在關聯。作為研究的一種升華,該書還基于國際貿易要素稟賦理論和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構建了異質性約束下基礎設施投入引致服務貿易結構變動的動態模型、異質性約束的動態比較優勢優化模型,以及出口產品技術含量與產業升級理論模型。很明顯,如果將來這方面的研究能深入解析這些模型的假設前提、變量設置以及分析參照系,則有可能進一步拓寬和完善國際貿易與產業升級的研究。
經驗主義哲學易被學人接受和推崇的地方之一,是理論觀點論證(乃至于證偽)要經得起經驗數據的經驗。該書繼理論描述和論證之后,運用國內省際數據對我國的“基礎設施、出口貿易和產業升級”進行了統計分析,并運用跨國經驗數據和國內省際數據,采用了動態面板系統高斯混合模型GMM方法進行計量估計,從而對“基礎設施、出口貿易和產業升級”的影響機制和效果進行了實證檢驗。我們姑且不討論這些統計分析和驗證有沒有或有多少經驗主義的哲學成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它為我們研究中國出口貿易擴張、出口結構改善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經驗支持。學人追求學術美感最渴求的意境,莫過于實現理論描述和經驗實證的分析性統一。
經濟理論著作的學術美感同樣反映在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的有機結合上。以此而言,該書初步顯現了這種美感的輪廓。在理論價值上,作者有關異質性框架下理論模型的構建,是對基礎設施、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服務貿易結構優化,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微觀機制和傳導途徑之模式化的一種理論概括。在應用前景上,作者力圖通過經驗數據,為中國區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區際產業鏈“互接互補”提供實證分析。該書在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上的結合,究竟能在多大范圍、多大程度上得到實現,我想,讀者應該有公允的評價。
一部著作希冀達到的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的結合是一回事,它實際能否達到這種結合是另一回事。以中國現階段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狀況而論,假若該書有關“互聯互通”和“互接互補”的分析蘊含著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解讀,那么,致力于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便有可能在構建中國主導的亞太自貿協定(FTAAP)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之理論研究框架的同時,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提供新的政策切入點和支撐點。當然,這種擴張性分析前景所需描述和解說的理論及實證畫面,尚需要包括作者在內的其他學者的共同努力來完成。
該書的理論和實證也存在一些缺憾,這集中體現在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的結合還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例如,基礎設施這一長期被國際貿易理論視為外生變量而在本書中作為內生變量的范疇,一般函數形式是什么,它被移入出口貿易與產業升級的分析框架的依據是什么,在異質性約束下該范疇與影響出口貿易、產業升級的其他變量存在怎樣的聯系,實證分析框架對于基礎設施數據的選擇和運用應基于什么樣的理論原則,等等。不過,只要我們不是以苛求的眼光來評說這部著作,就應該肯定它在理論上至少存在創新的火花。
責任編輯:林英澤
何大安(1957—),男,安徽省安慶市人,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