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清 徐滿平
補齊服務業短板是促發展的關鍵
徐一清 徐滿平
隨著經濟增長從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的轉變,增強服務業有效供給,形成服務業補短板促發展,必將成為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的關鍵突破口
從供給角度看,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是形成服務業發展短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服務業結構優化不充分。一是城鄉服務業供給的區域不平衡。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的存在,使得城鄉間在信息、交通、金融、物流、教育、衛生等服務供給方面存在顯著差別,城鄉居民在相應的服務消費方面出現結構性差異,短時間內難以有效突破。二是公共設施配套的區域不平衡致供給結構難以趨穩。一些與公共基礎設施相關的服務行業,如信息、科技、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領域的“硬件”設施不完善,單靠企業的力量難以提供這些外溢效應較高的設施,也制約了服務的供給,影響了消費的擴大。三是體制束縛導致部分服務的供給短缺。健康養生、文化娛樂、大眾體育等一些服務行業受到多種市場準入方面的限制,在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制約較大,負擔較重,無法實現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從而阻礙了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
服務業發展平臺支撐不充分。一是需求旺盛,但缺服務平臺支撐。相比城鄉消費的快速增長,在消費場所、消費供給、供應鏈保障等方面缺乏支撐,難以推動現實消費需求的有效轉化。本地化消費渠道的欠缺,也嚴重阻礙了城鎮居民對“舶來品”消費熱情的釋放。二是供需兩旺,但缺對接媒介。信息不對稱、對接媒介途徑不多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城鄉之間的商品交流,尤其是山區各類特色產品的輸出受阻,無法有效回應城市居民的消費意愿。三是供應渠道多樣,但缺模式創新。近些年來,城鄉居民對文化、信息、生態休閑等新型服務業的消費需求激增,但尚缺乏好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叫好不叫座”現象時有發生,行業難以發展壯大。海外精品名品的進入渠道多樣,國內需求也相當旺盛,但也存在模式創新不足等問題。
消費服務環境改善不充分。一是支撐消費的設施環境不完備。新興消費的實現必須同配套設施的完善緊密結合起來,尤其是信息、體育健身等方面消費領域對設施條件的的要求更高,目前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二是增強優質服務供給的制度環境不完備。健康服務、教育等對人才需求較大的行業,受職稱、編制等體制性因素影響,人才要素難以在公立和民營機構間有效流動,大大制約了民營主體的發展壯大,減弱了優質教育與醫療服務有效供給。同時,社會資本進入養老、醫療、教育等領域存在的“玻璃門”、“彈簧門”以及“旋轉門”,也嚴重影響了相關產品供給的增加。三是保障供給的監管環境不完備。由于信息不對稱,餐飲、旅游、家庭服務、醫療服務等方面的服務質量和安全難以有效保障。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法律關系與責任不清,也促使出現政府監管的各個環節之間銜接不足,力度不夠。四是市場化競爭環境不完備。由于市場化改革不完全到位、市場體制機制尚不十分健全以及存在限制進入或壟斷等因素,使得網絡、通信、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生產性行業并不能實現充分競爭,存在壟斷性定價,抑制了消費需求。
推動服務消費的政策創新不充分。一是短期性的消費激勵政策力度不夠。消費離不開外部政策的激勵,尤其是當經濟處于加快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更需要“大劑量”的刺激舉措,目前在促進信息消息、旅游消費等方面的激勵舉措仍可加大力度。二是可持續性的消費鼓勵政策有待拓展。在公園、電影院、劇院以及連鎖經營的娛樂場所、健身場所的消費使用上,設立年卡制度和優惠遞增制度的覆蓋面不廣,尤其是針對農村的持續性消費鼓勵政策更是欠缺,無法調動和穩定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與意愿。三是推動現有政策落實的保障舉措尚須強化,如對旅游等消費影響較大的帶薪休假制度。
推動服務需求的增長已成為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的轉變,增強服務業有效供給,形成服務業補短板促發展,必將成為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的關鍵突破口。
(一)加快構筑一批公共服務平臺
在各類產業集聚區、特色工業園區、城市特定功能區構建配套的各類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因地制宜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心城市、制造業集中區域、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以及有條件的城鎮等區域集聚,實現規模效益和特色發展,形成一批服務功能強、帶動作用大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和特色小鎮。重點推進11個設區市生產性服務業核心區和1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建設。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課后進行了探討,最后得到一致結論,那就是我們在選取視頻的時候只注重了上課內容本身,沒有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從而造成了課前師生互動的脫節,以至于整個教學系統在這個階段就已經崩塌了。
推動建設免稅消費服務區。借鑒北京首家市內免稅店落戶CBD并試點開展境外旅客購物退稅業務的做法,在杭州、寧波等地實行離境退稅或增設免稅店。參照舟山港綜合保稅區內進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和義烏國際進口商品平臺的做法,在蕭山、寧波、溫州等機場區域設立免稅展銷服務區。
搭建文化旅游消費服務平臺。可選擇在省會杭州舉辦全省文化、旅游精品匯集的推介博覽活動,探索推廣杭州等地文化旅游消費折扣券和免費體驗券的經驗。搭建美麗鄉村、特色鄉村文化展示平臺,推動鄉村文化“進城入區”。
規劃建設若干大型生態休閑綜合區。推動麗水等浙西南山區的生態主體功能區建設,構建集旅游、休閑、養老、健康養生以及戶外體育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國家公園。鼓勵各山區縣市生態資源優勢的集成發揮,推進跨區域連片成面的生態公園建設,激發各類生態型消費。
打造一批“一站式”鄉鎮商貿功能區。鼓勵鄉鎮規劃建設面向農民和農民工的綜合消費服務平臺,打造集超市、集市、書店、網吧、美容理發等多重服務功能為一體的鄉村商貿功能區。率先選擇全省50個鄉鎮,試點推進商貿綜合體建設。
因地制宜地規劃增設特色商貿街區。結合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在各中心城市、縣城主城區規劃建設一批包括特色夜市在內的商貿街區。
(二)切實改善服務消費環境
加快完善城際互通互聯交通網絡。結合城鎮規劃體系,將杭州、寧波、溫州、義烏等地的城市商業廣場打造成為具備集聚輻射能力的區域性商貿綜合體。完善城際軌道交通網絡,構建義烏小商品城、海寧皮革城等省內多個大型專業市場之間跨城購物的綜合服務體系,研究增設跨城購物班車,實現各專業市場的公交式交通銜接。
通過社會辦醫加快增加醫療服務供給。研究制定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療的實施辦法,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推動社會資金以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允許醫師多點執業,構建醫生職稱民辦公辦單位可攜帶流轉制度。允許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
增加優質教育服務供給。推動引進國外優質的學前教育,構建與全球知名高校聯合辦學的制度體系,指導各地級市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和產業優勢開展國際辦學的試點工作。推動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試點推進社區大學的興辦與運行。
提升家庭服務業供給水平。推動建立家庭服務行業標準體系,擴大服務標準覆蓋范圍,構建家政服務產品質量評價和可追溯體系。
加大城鄉體育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推行健身服務的一卡通制度,構建城市體育健身服務點分布和收費、項目等信息的公開公布體系。研究制定分類鼓勵和引導城鄉居民參與體育健身的行動計劃。
依托交通服務設施打造消費集聚平臺。鼓勵城際間高速公路服務區、城內地鐵站等發展特色一體標準的商貿服務業。鼓勵杭州、寧波等地率先制定地鐵休閑經濟的行動方案,鼓勵推動城市便民服務沿地鐵服務站點的深度融合。
拓寬農產品進城的消費渠道。加強城鄉農貿市場的綜合整治,改善農貿市場的服務面貌和服務質量,推動電子商務下鄉進村,設置網上購銷的鄉村服務點,強化農產品質量的有效檢測與監管服務,滿足城鎮居民品質生活需要。
(三)著力強化服務消費政策支撐
引導信息消費服務“降價提質”。鼓勵華數等企業推行年終折價促銷活動,降低電視網絡捆綁定價。鼓勵中國移動、聯通以及電信等企業創新網絡寬帶的服務模式和定價方式,以消費券形式補貼大學生畢業生(3年內)等群體的信息網絡消費。
加大文化娛樂消費政策支持力度。降低高檔次文化消費門檻,推行娛樂消費的“年卡”制度,鼓勵城鎮居民走進電影院、劇院和音樂廳消費。提高社區(村)文化活動站(室)覆蓋面。
加大旅游消費優惠支持力度。研究構建分季節分類引導旅游消費的綜合服務體系。出臺制定入浙旅游的差異化消費獎勵政策,推動局部地區試點開展“旅游一卡通”和旅游消費充值特惠服務。實施“浙江人游浙江”的年度行動計劃。
鼓勵發展多層次全方位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培育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支持社會力量運營公有產權養老服務設施。試點推動醫養融合發展,促進養老與家政、保險、健身、旅游等領域互動發展。
鼓勵城市廢舊建筑功能改造提升。結合當前“三改一拆”工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廢棄廠房與建筑改造成為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和便民服務點,允許運營主體在政府指導下合理收費。
作者單位:浙江省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