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課題組
增強杭州、寧波兩大中心城市極核功能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課題組
當今區域競爭尤其是圍繞國際高端要素的區域競爭中,主要體現為區域中心城市及其核心都市區之間的競爭。參與省際競爭乃至國際競爭中,一個省區擁有1-2個極核功能十分突出的中心城市,是能否具備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十三五”或更長一個時期增強杭州、寧波兩大城市的極核功能,提升兩大中心城市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力至為關鍵
當前,以都市區為主體形態優化全省空間布局、加快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已形成共識,成為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決策。在這一戰略實施過程中,我們認為,“十三五”時期應當更加重視進一步增強杭州、寧波兩大中心城市的極核功能。這是浙江加快轉型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當前,浙江正處于“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的轉型期,構建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是空間結構合理化的重大舉措。當今區域競爭尤其是圍繞國際高端要素的區域競爭,主要體現為區域中心城市及其核心都市區之間的競爭。參與省際競爭乃至國際競爭中,一個省區擁有1-2個極核功能十分突出的中心城市,是能否具備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杭州和寧波兩大中心城市,已初步具有這樣的基礎和潛質。但是,擴大視野,用高標準要求衡量,杭州、寧波兩大中心城市的極核功能仍存在明顯短板。
綜合經濟實力還不夠強大。杭州、寧波兩市在“十二五”期間一直占據浙江GDP的40%以上,是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但是,不論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比,還是與周邊的蘇州、無錫等城市相比,在經濟總量上存在較大的差距。2014年,杭州、寧波兩市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相當于蘇州市的約2/3和1/2。在競爭力上存在明顯差距,據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2014年杭州、寧波在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分列第22位和第21位,與周邊的上海(第3位)、蘇州(第7位)、無錫(第10位)存在明顯差距,而且有排位后退趨勢。在城市服務業輻射力方面只處于中等水平,在全國15個實力較強的副省級城市和4個直轄市中,杭州的輻射能力處于第9位,寧波則處于第18位。
優勢功能能級還不夠強大。杭州在創新發展、旅游休閑、電子商務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但創新能力仍不夠強,主要表現為高新技術產業平臺規模和支撐能力較弱。杭州、寧波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僅為深圳的1/4、蘇州的約1/3、無錫的2/3。旅游業作為杭州的另一個特色優勢產業,國際化程度也比較低,國際游客接待量與國際旅游收入與國際知名旅游城市相比差距非常大。寧波現代港航服務業水平較低,存在港口裝卸業比重偏大、效率偏低,港口服務產業單一,物流業和港航綜合服務業發展不足等問題。
大都市基本服務功能還不夠完備。從交通樞紐功能看,杭州蕭山機場至今沒有軌道交通與主城區相連接,機場、火車站等主要交通樞紐互相分割,城市公共交通比較滯后。寧波內外交通銜接不暢,多種運輸方式之間組織化程度較低。寧波港作為全球排名第五集裝箱大港,港口對外鐵路僅有一條蕭甬鐵路復線,杭甬運河二通道建設進展較慢,寧波鐵路集裝箱物流中心尚未建成,海鐵聯運、海河聯運發展面臨較多問題。從信息樞紐功能看,南京已成為長三角第二個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全面領先杭州、寧波信息樞紐建設。從金融服務功能看,杭州的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和集聚服務水平還不高,外資銀行、國際投資機構屈指可數,并且未能爭取到長三角商品交易所、新三板交易所等高端金融資源。寧波金融整體實力也不強,《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明確的航運金融集聚區迄今尚未實質啟動,航運融資、離岸金融、海事保險、航運資金結算等方面業務仍比較少,尚未能引入國際級船舶服務機構落戶。
國際化配套功能還不夠適應。杭甬兩地吸引國際高端資源較少,杭州僅有浙江物產、浙江吉利控股2家本土世界500強企業,寧波的總部企業也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商貿服務業領域,已有的雅戈爾、富邦控股、杉杉等總部企業亟待轉型升級。兩市國際化配套設施不夠,缺少國際組織總部和地區代表處,外籍常住人口數量不多,國際學校數量較少,國際教育設施不足,高水平國際化醫療資源也不夠。杭甬兩地會展業的國際服務功能偏弱,表現為會展業規模小、國際性展覽場次少,會展品牌影響力小。
總的來看,杭州、寧波兩個中心城市的經濟綜合實力能級、基本服務功能、特色優勢功能、國際化配套功能正在提升和完善,但是面對長三角城市群“北強南弱”競爭日益激烈的新態勢,面對上海“五個中心”高能級平臺建設形成的“虹吸效應”,以國內一流先進城市為標桿,這兩大中心城市極核功能還存在諸多短板。這種短板,不僅僅表現在城市本身,還將影響到全省經濟的競爭力。因此,“十三五”或更長一個時期增強杭州、寧波兩大城市的極核功能,提升兩大中心城市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力至為關鍵。
增強杭州極核功能的思路應更加聚焦“三個突出”。一是突出創新功能培育。將創新列為杭州的首位戰略,全力構建創新平臺、體制機制和專業服務,加快創新資源集聚,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業創新中心。二是突出國際化帶動。充分利用舉辦G20峰會、2022年亞運會的契機,擴大杭州的國際影響力,積極引進國際性機構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大力發展國際會展和國際旅游業,以開放帶動創新。三是突出宜業宜居環境打造。將宜業宜居環境打造作為增強城市創新功能的重要支撐,不斷優化生態環境,完善立體多元便捷的公共交通網絡,提升信息化設施水平,增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完善集聚高端人才配套政策措施,構建最優發展和生活環境。
全力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推進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范圍延展覆蓋。優先支持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成熟和成功經驗、政策優先向杭州各類科技創新平臺覆蓋,逐步向青山湖科技城和未來科技城覆蓋,并有序拓展到杭州市域所有創新型園區,條件成熟時,將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適用范圍覆蓋至杭州都市區。發揮引領示范效應。努力將杭州國家級高新區建設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發揮核心區示范帶動作用,加強技術產業領跑和創新服務輸出,打造知識技術及現代服務業創新區,形成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密集、功能錯位發展、產業梯度布局的示范區格局。加快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資源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特色高技術產業增長極。支持浙大創建一流大學,充分發揮杭師大、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的作用,打造創新動力源。加快建設一批創新創業載體,積極支持在杭大學在科創大走廊創辦創業學院。加快完善通達便捷的通勤網絡,加快文一西路改造和地鐵五號線建設,研究宣杭鐵路改建。推進制度創新,加快建立健全統一規劃、統一協調、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和招才引智的體制機制及政策扶持體系。
構建杭州都市區協同創新共同體。優化杭州都市區通勤條件。加快形成以通勤鐵路、通勤公交、通勤快速公路等為支撐的交通設施網絡。建立政府與企業間的“雙向互動”機制。建立民營企業與政府部門在創新體系中的“全流程”參與和“雙向互動”機制。構建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動區域內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學工程和科技信息資源等共享共用。建立中心城市與周邊區域產業鏈上的合理分工機制。發揮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優勢和周邊區域的空間資源優勢,通過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在分工基礎上增進合作。推進杭州都市區技術市場一體化建設。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健全技術交易市場,完善信息共享、標準統一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建立科技和人才創新機制。加快科技體制改革,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加快推行推廣杭州高新區(濱江)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推進杭州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保留高層次人才事業身份。將杭州都市區建設為創新型都市區,逐步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域。
加快提升杭州國際化發展水平。推進空港國際化。加快開拓歐美重點城市國際航線,加密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班頻率,不斷完善東亞、東南亞航線。立足杭州空港、航空經濟產業鏈、電子商務之都等優勢,積極創建臨空經濟示范區。推進教育國際化。豐富和擴大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加快建設國際學校,引進國外資源舉辦與國際接軌的職業教育。推進醫療服務國際化。加快建設國際醫院,重點引進國際知名的醫療服務機構,合作建設國際性醫院,建立與國際醫療保險機構費用結算、醫療服務相接軌的醫療服務體系。開展各類國際交流活動。加強與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爭取承辦和舉辦國際性的學術活動、國際性會議和國際性會展。加大國際性知名賽事的引進力度,大力引進高端國際性賽事落戶杭州。推進旅游國際化。營造杭州國際城市旅游形象,開發衍生產品。加大國際機構和跨國公司引進力度。優化國際營商環境,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和跨國公司區域總部、研發中心以及國際組織分支機構落戶。
加快改善杭州軟硬環境。打造高效的交通設施網絡。構建公路、水路、鐵路、民航和城市軌道交通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都市區地鐵成網,加快推進以地鐵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建設。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形成高速寬帶、天地一體、泛在智能、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大力培育科技金融體系。加快形成以創投機構為核心,科技銀行為支撐,包括天使基金、小額信貸公司、典當公司、保險公司等在內的創業資本供給機構。加快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大力提倡創新教育,開展求異思維、敢于突破、善于創意的教育,形成城市的創新教育機制。建設國內一流的人才發展環境。改進科研人員薪酬和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積極推進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
增強寧波極核功能的思路應更加聚焦“三個著力”。一是著力做深做透深水港優勢文章。通過完善集疏運網絡和構建港口聯盟提升輻射影響力,打造寧波舟山港為全球一流現代化樞紐港;通過擴大進口和國際中轉提升貨運結構,大力發展口岸貿易、大宗商品貿易,成為亞太地區重要開放門戶。二是著力培育高端航運服務業。通過發展集拼、倉儲和加工等物流增值服務提升效率效益。加快發展航運金融、航運信息及其一系列專業服務,提升軟實力,成為全球一流航運服務基地。三是著力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既要立足港口,也要超越港口,充分利用港口城市獨特優勢,以及既有產業基礎,全力創建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軍民融合改革創新示范區,聚力打造亞太地區重要開放門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
進一步強化樞紐港地位。加強多式聯運體系和寧波海鐵聯運試驗區建設。推進宜昌-武漢-九江-金華-寧波鐵路江鐵海聯運試驗線和寧波海鐵聯運試驗區建設,探索集裝箱物流標準統一試點、江鐵海聯運物聯網協同體系創建。加強國際港口聯盟建設。支持寧波舟山港集團牽頭組建國際港口聯盟。加強進口貿易,實現優進優出。在梅山保稅港區、寧波保稅區加強國際貿易運營商培育、集聚,建設進口商品國際采購中心、保稅展示貿易中心、保稅加工中心、分銷配送中心等載體。抓好中國(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建設發展寧波出口商品國際集拼、采購中心。強化以港口、城市為中心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盡快開工建設甬金、甬舟、通蘇、嘉甬鐵路(嘉甬段),支持滬甬、甬臺溫、杭甬等城際鐵路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并盡快啟動前期工作。加強港口經濟圈建設。培育寧波舟山港集團為全球一流港口運營商、寧波航交所為全球一流航運經紀與電商平臺、寧波-舟山-嘉興為全球一流綠色臨港重化工業基地,協同推進舟甬金海鐵聯運、杭甬海河聯運、甬臺溫高速疏港等大通道建設,建成全球一流港口集疏運網絡。
著力建好高能級開放平臺。支持寧波整合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整合現有開發合作平臺為寧波綜合保稅區,實現行政管理一體化、扶持政策共享化、功能優勢集成化、區內流動無障礙化。支持寧波創建新型海關特別監管區域。爭取梅山島整體創建為“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境內關外”的新型海關特別監管區域,培育壯大國際集拼、期貨保稅交易、轉口貿易、離岸金融、國際總部等新經濟增長點。支持寧波與舟山共同創建自貿港區。以寧波綜合保稅區(擬)和舟山港綜保區為主體,以全球一流現代化樞紐港、新型大宗商品貿易中心、國際電子商務與采購為主題,爭取形成與上海自貿試驗區主題錯位的自由貿易港區。
加快航運服務業升級。支持寧波航運交易所成為國家級航交所。支持海上絲路航運指數上升為國家“一帶一路”指數;支持寧波集裝箱倉位交易平臺建設及在線交易業務發展。支持寧波東部新城航運服務集聚區建設。把其建設作為全省航運服務業發展主平臺,納入浙江“十三五”重大平臺,并力爭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爭取率先復制上海北外灘航運服務集聚區成功經驗。支持參與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以寧波舟山港集團組建為契機,重點在小洋山北側航運服務集聚區建設、江海聯運船型研制與船隊建營、江海聯運海事服務中心建設等方面,積極發揮出寧波航運服務較發達優勢。支持寧波爭創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以象山港區域為主體,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海洋健康服務、濱海度假、游艇游輪等產業,加強軍民融合發展,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先行區。
積極創建寧波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支持寧波新材料科技城高水平建設。把新材料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放到突出位置,支持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所(校)多種形式開展原創性科研活動,支持國家磁性材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創新載體、國家“千人計劃”材料基因工程項目團隊等在寧波扎根發展。支持寧波海洋生態科技城創建。以涉海科研教育與產業化應用為重點,加大國內外海洋高等院校和優秀科研院所引進、合作力度,打造梅山海洋科創島。支持加強臨港重化工業智能化升級與綠色化轉型。重點做強高品質油品和高科技、環保型精細化工產業集群,做大船舶及海工裝備制造的大型化、特種化、科技化升級及配套產業集群,以及鋼鐵產業的高端化、精品化及杭鋼寧波基地建設。將支持寧波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在培育強化杭州、寧波兩大中心城市極核功能過程中,務必高度重視與上海的協同發展。一是加快謀劃建設杭州灣跨海鐵路,使寧波與上海的交通聯系更為便捷;二是杭州、寧波綜保區加緊復制上海自貿區政策,在區域通關一體化基礎上,主動爭取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三是緊抓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機遇,主動對接上海高新區資源,實現在更大范圍內高新區的聯動發展;四是強化與上海協同舉辦會展、賽事等,積極引入國際性組織,承辦國際性會展活動;五是加強與上海的國際旅游合作,吸引上海國際游客,進一步發揮杭州、寧波生態優勢,積極引入國際健康服務機構。
課題主持人:傅金龍朱李鳴;課題組成員:潘毅剛秦詩立廉軍偉張娜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