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微 陳萍萍
“七規合一”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施曉微 陳萍萍
“多規合一”不是單一的空間規劃整合,而是在梳理空間規劃體系矛盾的基礎上,針對城市空間管控中心的實際問題,基于底線思維,打造統籌城市發展和治理平臺,是提升空間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岸嘁幒弦弧敝卦趨f調:解決各規劃的空間沖突,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多規合一”重在應用:提升審批效率、推動體制創新、實現城市轉型和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5年5月,洞頭出臺了《關于探索開展“七規合一”推動空間規劃管理體系改革方案》。截至2015年11月底,洞頭“七規合一”已形成初步成果。
一是統一空間管理平臺已經搭建。2015年4月底洞頭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暨“七規合一”政府應用空間管理平臺通過驗收。平臺囊括多部門空間管控規劃,其中引領性柔性規劃29項、用于分析選址和輔助審批規劃21項、查詢統計一般規劃13項。在統一的“數字洞頭”公共服務平臺支撐下,該平臺已基本實現了定位基準、坐標系、數據標準“三統一”,實現了項目規劃用地的快速查詢、統計、宏觀決策分析等功能。
二是梳理了一批矛盾圖斑。綜合考慮到對項目審批的不同影響程度,目前規劃沖突圖斑已削減至1948處,分為硬性沖突(農保地的保有量)和軟性沖突(可通過規劃調整等后期措施實現消除),基本是土規、城市控規、林業規劃等核心規劃之間的矛盾。
三是初步實現審批領域應用。出臺了《洞頭區利用“多規合一”平臺推進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管理改革實施辦法(試行)》,項目正式報批前預選址聯審部分充分運用了“多規合一”平臺。目前,項目預選址聯審流程和平臺已經基本確定,并開始試運行。
四是建立健全機制保障。規劃空間協調委員會的設置和職責進一步優化,并在綜合協調辦公室(設在發改局)之外增設“多規合一”平臺管理辦公室(設在住建局),并草擬了《洞頭區“多規合一”改革管理辦法》、《洞頭區“多規合一”數據交換技術規定》。
從“七規合一”的實踐來看,洞頭區更多地停留在技術層面,對坐標轉換、規劃落圖等技術性工作認識到位、路徑清楚,但缺乏規劃單元網格精細化管理及規模底線、戰略謀劃。規劃管理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以解決規劃銜接依然不協調的現狀。
一是完善規劃體系。(1)統一管理,強化規委會的規劃決策、審批、督查職能,由規委會統一立項、統一協調、統一審查、統一發布,達到規劃編制的統一管理。(2)統一空間,理清各類管控類規劃沖突“圖斑”,對土地存量及可能增量進行合理規劃,科學調整建設用地數量及規模,形成城鄉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一致的建設空間,完善“一張藍圖”。重點協調環保、林業、水利、住建、國土等部門的生態控制線,重疊部分從嚴管控,形成全區統一的生態管控邊界;劃定建設用地增長邊界,明確城市潛在增長空間,合理布局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劃定海域及灘涂控制線,保護優美海岸線。(3)動態更新,建立規劃跟蹤評價機制,在規劃編制、實施等階段實行跟蹤評價,最好能采用第三方中介力量進行客觀評價,對規劃執行不到位的,給予一定的考核壓力,以加強對規劃落實的監督。對于規劃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可及時反饋到信息平臺進行技術融合,如有必要,則反饋給規劃管理領導小組調整相關規劃,從而形成一個相互反饋、調校、融合的良性循環機制,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二是優化審批流程。依托“七規合一”協同平臺,開展項目選址檢測和項目生成機制,盡快在用地規劃許可階段形成“一張表”審批模式,遠期可逐步向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竣工驗收等階段延伸。全面落實《洞頭區利用“多規合一”平臺推進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管理改革實施辦法(試行)》,根據預選址聯審試運行情況,進一步完善流程,加快全流程管理五個階段“一表制”審批軟件開發,各審批相關部門要做好服務指南梳理和“一表制”審批表單設計工作。通過“整合流程、一門受理、協同審批、信息共享、限時辦結”等措施,進一步減少審批前置、縮短審批時限,由原先的串聯審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并聯審批。
三是加快創新突破。要積極向上爭取,力爭成為省“多規融合”試點區,以獲得相關專項空間規劃修編、項目審批權限下放等支持。在市級層面,建議把洞頭“七規合一”政府空間應用管理平臺納入全市“一盤棋”;在區級層面,盡快完善一系列運行機制,如以政府規章形式出臺審批流程,制定“七規合一”管理辦法、技術規則,建立法律保障機制,完善項目生成機制,為“一張表”審批提速創新條件等。
作者單位:溫州市洞頭區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