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息化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農村信息化建設,不僅有利于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繁榮農村經濟,而且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農村信息化對于農村資源的優化配置、農村綜合實力的提升、農村整體環境的改善、農村經濟的正常運作與市場的協調等都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曹春燕:
青島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李中華:
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教授
朱玉梅:
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科研助理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村發展相對于城市還比較落后,經濟基礎也比較薄弱,一些地區的貧困問題仍比較突出,這嚴重阻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農村信息化建設,不僅有利于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繁榮農村經濟,而且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農村信息化指在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中,通過普遍地采用以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國家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信息資源,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的過程。從信息資源的狹義觀來看,農村信息化可以分為農村資源環境信息化、農村社會經濟信息化、農業生產信息化、農村科技信息化、農村教育信息化、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信息化、農產品市場信息化以及農村管理信息化等內容。農村信息化的構成要素為信息技術應用、信息資源建設、信息網絡構筑、信息產業發展、信息化人才培訓和信息化外部環境,政府、高校、科研機構、涉農企業、社員團體以及農民是農村信息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農村信息化不僅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農村各種資源的分布狀態,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不同層次、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共享與綜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各部門功能的效率,進而從宏觀全局的角度制定農村發展規劃的整體戰略目標。農村信息化對于農村資源的優化配置、農村綜合實力的提升、農村整體環境的改善、農村經濟的正常運作與市場的協調等都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黨的十八大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人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具體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在于“全面”,即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建設“六位一體”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全面建成,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仍是貧困人口,也就是說當前貧困問題在一些地區仍然比較突出,阻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為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將提高人力資源水平、減少絕對貧困人口作為一項中心任務。
第一,有利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為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需要將著力點放在破解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性等難題。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物質基礎,農村經濟發展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經濟水平的提升,二是經濟結構的調整,目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經濟結構調整滯后。通過農村信息化建設,可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在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積極應用各種信息手段,重組傳統農業組織結構,構建了農村經濟信息服務網絡體系、溫江農產品“手機短信交易平臺”以及溫州花木商務網等,切實推進以信息化促進農業產業化。
第二,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為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需要將著力點放在增加農民收入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這兩個方面。通過信息化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市場資源改造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可以提高農業效能,增加農民收入。河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加快了產業融合中所需要的信息化等硬件設施建設,拓展農業的休閑觀光、度假等功能,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使農戶在增加農業收入的同時,分享更多的二、三產業的利潤。另一方面,通過構建電信網、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等三網合一的基礎通訊設施,可以使農民通過一臺設備即可以獲得各種信息資源,方便了解國內外最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動態以及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動態,豐富自身的文化娛樂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目前,浙江省杭州市作為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在IPTV基礎網絡、播控平臺、業務開發、安全監管等方面成效明顯。
第三,有利于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升農村人口文明素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人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為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需要將著力點放在提高農村人口素質上。農村人口素質狀況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影響著農村社會進步,關系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依賴于教育,而通過信息化建設,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多媒體教育、現代遠程教育和虛擬現實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實驗條件等優質資源在廣大農村地區實現共享,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福建省為了加快培育一批高素質、專業型、職業化的新型農民,一方面利用農村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媒介,開展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的宣傳,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知曉度、普及率;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教育信息化資源的投入,完善農村勞動力職務培訓體系,造就新型農民,縮小城鄉文化差距,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文化基礎。
第四,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改善農村環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為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需要將著力點放在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上。我國雖是一個農業大國,但資源能源人均擁有量和供給水平卻相對偏低,而通過信息化建設,利用科技進步和創新,可以促進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保障合理地開發利用各種農業資源,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改善農民居住環境,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營造健康良好的環境。甘肅省為了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大力推廣農業信息科技,推進農業信息化試點示范,普及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對農村自然資源利用的科技含量,實現了農業增效,保護了當地農村的生態環境。
第五,有利于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維護農村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實現這一目標要求,需要將著力點放在完善農村各項保障制度,保障全體農民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與進步,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方面,通過信息化建設,借助互聯網和醫療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構建農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為了加快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設,目前湖北宜昌市各縣、市、區均為轄區居民建立了統一的居民健康檔案,既有利于醫療機構隨時調取,同時居民自己也可隨時查閱;另一方面,通過信息化建設,借助網絡信息平臺、數據中心、應用軟件等,能夠健全農村社會醫療和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使得農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保障農村社會的穩定,為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江蘇省為了提高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險保障,解決老年人的養老、醫療等問題,借助一定的信息網絡建設,加快構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已經實現了養老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
對策建議
第一,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改善了農村生活條件,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即建立多終端、多方式的信息基礎網絡,整合資源,加快推進電信網、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的“三網”融合,縮小城鄉數字差距,建立農業部門信息交流機制,實現涉農資源的共享和開發利用。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資金投入,切實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慶市潼南區積極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實現了鎮街4G網絡覆蓋率100%,全區行政村光纖覆蓋率達到100%,其中67個行政村已實現深度覆蓋,極大地改善了潼南區居民的信息生活環境。
第二,加快農村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建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適應新常態和轉型發展的重要選擇,是助農增收、精準脫貧的現實要求。加快農村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建設,首先,各地要強化農村通信基礎設施、農村物流配送、農村金融、農村電商監管等配套體系建設,為農村電商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要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信息傳播工具,積極收集和整合各種市場信息資源,讓農民充分了解市場最新需求動態。最后,通過建設網絡營銷平臺、組建農民經紀人隊伍等多種方式,積極拓寬銷售渠道,確保農副產品順利流向市場。“阿克蘇模式”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成功典型,新疆阿克蘇市通過與阿里巴巴集團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設“趕巴扎網”“阿里巴巴·沙灣產業帶”電商平臺等,積極推進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村電子商務市場建設。
第三,加快農村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且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很高,但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整體教育水平還比較低,整體素質還亟待提高,這迫切需要培養一批懂現代信息技術的高級專業人才。為了加快農村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應加大對農村教育信息的投入,積極鼓勵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組織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幫助農民利用各種信息資源獲得共同發展。為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吸引、培養、使用、穩定農業農村信息人才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先后開展實施“農業信息服務進企業”“金農工程”以及農業信息與網絡安全工作等培訓工作。
第四,加強農村信息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建立標準統一、可操作性強的信息共享平臺,引導農業各行業與其他涉農部門的資源整合,借助平臺上移整合資源,創建地區信息中心平臺,通過“一網多用”“一機多用”“一站多用”的途徑,實現各種網絡資源和信息資源的整合。各類信息服務組織要將提高農民接受利用信息的效率作為出發點,在把握農民各類信息類型利用特點的基礎上,選取恰當的、易接受的、傳遞效果好的方式為農民提供各類信息。為了保障農業信息網絡中涉及到的大量相關單位和組織機構能夠迅速的共享信息資源,濰坊市積極推進建設綜合化的“信息化新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同時逐漸加大力度研發新產品,切實加強與相關單位、機構以及網站的合作。
第五,加強農村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強農村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對農村合作醫療專項資金的監控力度,切實做到專款專用、公平公正,確保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以便為政府相關部門及時了解當地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動態及存在的問題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二是有利于政府相關部門及時制定相關政策法規,隨時監控,預防重大傳染疾病的突發。三是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使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社會醫療以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步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在這一方面,山東省諸城市通過設立區衛生點、社區保障服務窗口以及信息機房等措施來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促進了農村社區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農村信息化建設要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方針為導向,以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落腳點,以信息興業、信息惠農、信息強政為目標,積極開發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借助各類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充分發揮信息化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農民,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縮小城鄉差距的目的,加快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