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奎國家發改委研究員
城鎮化解決“三農”問題指向越來越清晰
馮奎國家發改委研究員
從2010年以來,每年的一號文件都專門講到城鎮化。今年的一號文件,在文件中多次講到外出務工人員市民化、戶籍制度改革、特色小城鎮發展、城鄉關系等,都是城鎮化的內容。這說明,通過城鎮化政策來解決“三農”問題,這個指向越來越清晰。
從定位上講,一號文件提出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是“雙輪驅動”;從作用上講,提出新型城鎮化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帶來持續牽引力;從城鄉關系上講,提出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從載體上講,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從近期目標講,提出要落實1億外出務工人員和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從著力點上講,也就是要大力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穩定并擴大外出務工人員規模、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關于城鎮化,還是要講外出務工人員進城并且市民化。從數字看,2014年,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大約是2.74億,比上年增加500萬人;2015年是2.77億,比上年增加300多萬人。這幾年正是推進城鎮化的關鍵時期,大城市要放開,中小城市與小城鎮也要放開,其實壓力都非常大。但這股“氣”要頂上去,要把大城市的門打得更開,讓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進來變成市民;中小城市要全面放開,許多具備條件的鎮可以設市。哪些地方進來的外出務工人員多,也要相應增加這個城市建設用地的指標。有效、有用的城鎮化政策一定要圍繞著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向去設計,跟著勞動力流動的方向走。
中央特別重視就近就地城鎮化,目前,就近務工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如中西部的重慶就吸引了周邊的南充、瀘州、自貢等城市的外出務工人員。有人用外出生活支付寶用戶的數據來分析,發現外出務工人員在離家200—800公里的大中城市比較集中。就地就近還有一種更狹義的理解,就是在家門口的鎮、縣城等就實現非農就業與城鎮化。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在本地外出務工人員約1億人,在外地的外出務工人員約1.6億,本地外出務工人員的增速要比外出的快許多。
就地就近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造成大城市病,但是不能把就地、就近單純地理解為在家門口的本村、本鎮去實現城鎮化。東部沿海地區不少地方已經實現變成城市群,成為都市區,就近就地可以是“本鎮”,但中西部就要在更大的行政區、經濟區范圍內去看待就地就地的問題。要重點發展縣城和少數經濟大鎮、強鎮,推進工業園區和住宅小區建設,達到吸引就業人口的目標。
很多地方在就近就地城鎮化的背后,也都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影子。有的是一個企業家牽頭,有的是一群回來的外出務工人員結合在一起,做成一個產業園、建起一個產業集群。
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要支持,但不能把這件事想得太簡單。外出務工人員流向最大的趨勢仍然是走出去,到城市去、到大城市去。其中少數能人,他們找到合適的機會返鄉創業,現在只能是補充,不是最大的趨勢。在具體的工作中,對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建議補人頭,也就是誰創業支持誰,從稅收、辦證照等方面給他們優惠條件。地方政府還是要重點建設好縣城、重點鎮、美麗鄉村,提高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培訓提高就業人員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