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運嬌 朱越強



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校周邊居民社會文化狀況比較特殊,由原來當地農民轉為的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等組成。家庭教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持不合理的期待,缺乏21世紀應有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意識,孩子在家庭、社區、學校日常活動都缺少英語語言交流的氛圍和基礎。特別是四至六年級學生,正處于發展語言技能、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的重要階段,我校學生恰恰這個時期表現得比較薄弱,這種狀況制約著學校英語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續性,更加不利于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
一、建立學科大教學觀構架,為發展學科素養奠定基礎
長期以來,英語課堂教學一直處于一種識記、操練、背誦的狀態。學生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學習語言,而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或教參對單詞、詞組、語法的重復練習,而忽略了作為交流工具的特點。
《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性質”中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素養”是英語學科的基本素養。
混合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①Skill-driven learning;②Attitude-driven learning;③Competency-driven learning;它們分別強調以技能、態度、能力為導向的學習方式。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把英語學科的基本素養與混合學習理論,建立了英語大教學觀架構(見圖1):
英語學科大教學觀架構,在混合學習理論的指導下,以常規課堂教學為基礎,引入美國EA課程、國際教育聯盟GPP3項目的教學,并以活動為載體,是用最優的媒體(或媒體組合)呈現適合學習者學習的最佳模塊(或模塊組合),實現“教”與“學”過程中的信息傳遞暢通,從而為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培養語言技能,發展文化意識、感情態度等奠定基礎。
二、基于學科大教學觀構架發展學科素養的教學模式
(一)構建“課前、課中、課后”三位一體模式,為發展學生學科素養奠定知識技能基礎
我校地處廣州較偏僻的城鄉結合部。生源主要是本地村民子女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弟。雖然近年來我校周邊地區發展迅速,但受社會環境和人文素質的影響,我校學生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重視不足,忽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和課業輔導,導致學生學習懈怠。在教育環境不理想、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的情況下,我校學生的英語學業成績與中心地區存在明顯差距。要改變這種現狀,主要依靠教師從課堂管理入手,落實“課前自學、課中協作、課后拓展”三位一體的課堂管理機制,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經過近幾年的實驗,建立了課前培訓學習、課中指導互動、課后總結提升三位一體的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以目標引領前置學習,課中構建協作學習文化,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微課、慕課等教學資源,能夠激發前置性學習興趣。教師在備課時,遴選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資源,通過Q群等方式分享給學生進行課前學習。也可用問卷星設置前置性學習任務單,能夠快速、高效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做好教學內容調整。課后使用微信、一起作業網等資源,教師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其語音留言功能,指導、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合理使用并善用現代科學技術,能讓英語教師的課堂管理更為輕松、高效,從而更有效地為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奠定知識技能基礎。
(二)構建EA(Encore Elementary Advantage)課程模式,在人機對話中培養學習興趣
Elementary Advantage課程。Encore Elementary Advantage課程是美國小學親子互動教學多媒體課程,是大英百科全書學生版,內容涵蓋了自然科學、初等數學、高等數學、詞匯、語法、寫作、拼寫和閱讀、并備有百科全書等。通過有趣的游戲互動建立濃厚的學習興趣,并打下扎實的學習基礎。在實施EA課程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實驗中,運用了“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模式進行教學。
EA課程有Vocabulary,Phonics,Grammar,Spelling,Writing和Reading六個模塊的內容,每個模塊十多個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系統地進行EA課程學習,在教學方式上采用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為保證能夠順利地完成實驗,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實驗小組,把五位英語教師分別負責組織不同的學習小組,上課的地地點分別為電腦室、語音室、會議室、電教室,每個實驗小組保證每最少一課時。為保證規范管理、科學管理、合理進度,實驗小組特制定了EA課程學習流程(如圖2):
EA課程的最大特色是把英語學科多方面的基礎知識和美國社會流行的游戲相結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培養了興趣。把識記、聽、說、讀、寫的元素融入故事情景中。寓教于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整體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英語學科大教學觀架構下的EA課堂學習,在宏觀上把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任務有機地,系統地聯系起來,保證了學習任務的完整性和即時性;從微觀上把語言學習的識記、背誦、誦讀、書寫、交流表達融為一體,能夠更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
(三)構建GPP3課程教學模式,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發展學生語言交流技能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國際化也將成為教育發展的主流。GPP3項目是在GPP1和GPP2項目圓滿完成的基礎上開展的范圍更大的國際教育交流項目。實驗過程中,我校以天河區教研室GPP3項目的研究為平臺,師生通過異國生活交流、熱點探討等活動,共同探討國際化教育的發展。總結出國際間學校交流與合作的有效途徑和模式。并通過交流,總結反思審視我校的教育理念、功能、質量標準和運行規則,逐步為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打基礎。
GPP3項目實施架構把混合式學習理論中的線上與線下學習、基本目標的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學”與“習”、活動中學習方式與構建主義理論中的“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反復、雙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調整自己的經驗結構形成新的知識”觀點相結合,再融入新課程標準中“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英語課程提倡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選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理念。
三、以活動體驗為載體,夯實運用學科知識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促進學科素養的積淀與發展
在綜合常規課程建設、GPP3項目實施、美國EA課程實驗后,學生的掌握了較好的學習語言的方法,基本基礎知識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為了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2012年聘請了外教到校任課,每周2節課;2013年在四至六年開設了168QQ網絡外教課,每周2節課。同時每學期有計劃地開展了“英語達人秀”“父親節”“圣誕節”等主題活動,活動以學生個人、小組、班級的形式進行,內容有個人誦讀、演唱、表演等形式。通過對幾年的活動效果進行評估總結,得出以下發展學生學科素養的基本模式。以主題活動為載體,發展學生學科素養架構(見圖3):
通過看書、看報、網絡學習,搜集有關圣誕節的資料,了解圣誕節的由來、風俗和各國人民如何過圣誕節,從中學習到圣誕節的知識,以及一些英語詞匯,增加英語詞匯量,并激發學生創作的潛能,增進創造,思考與設計的能力。每學期舉行豐富的活動,以創造更多的機會幫助學生外化積累的知識。
混合學習理論架構下,基于行動研究的英語學科大教學觀的架構對促進學生的學科素養是有幫助的;通過GPP3、168QQ英語等“ 感受式” 的口語交流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提升英語口語交往能力;通過構建課前、課中、課后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把課堂學習的基本知識與課外教育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再輔以英語達人秀、圣誕part等活動,引導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基礎上經歷一個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從而發展其對語言的表達與交流能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