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妙玉
?
劉煥蘭教授“全養生”理念之原典溯源
方妙玉
【摘要】劉煥蘭教授提出的“全養生”科學養生學術理念,傳承了經典養生典籍及歷代醫家、養生家的文化精髓,符合現代社會需求,其不僅糾正了當今社會對于養生只重視老年人的偏見,對個人健康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能有效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和延長壽命;具備突出的健康產業鏈基礎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推動養生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社會經濟價值較高。
【關鍵詞】劉煥蘭;全養生;原典溯源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廣州 510006
1.1 “全程性”源起《內經》,續于前人 生命沿著生、長、壯、老、已軌跡發展,抗衰延年是人類古往今來不舍的追求。劉教授認為,若欲使生命長度得以延長,生命質量有所保障,養生應當從胚胎孕育直至臨終關懷,貫穿生命始終,同時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生理及心理特點選擇適宜的養生方法,其正是“全養生”理念內涵之“全程性”的體現。該理念與《內經》中“治未病”理論一脈相承。
《內經》以少陽之數“七”以及少陰之數“八”分別劃分了男、女生命周期,“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1]。認為女子七七、男子八八則天癸竭,即標志著人體由此逐步進入老年期。由《內經》中所劃分的生命周期,可得知人的一生,在不同年齡階段,身體狀況、臟腑氣血以及腎中精氣各有特點。而對此,孔子所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2],可謂真知灼見。
生命過程是有規律的,隨著年齡增長而經歷著生長壯老。但是如若掌握養生之道,重視攝生延年,則“老者復壯、壯者益治”,其正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經旨。因而前人于“治未病”思想指導下重視攝生,強調衰老前重視保養。及至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明確提出“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3]的中年“求復”養生觀點可窺見“全養生”之一角。
1.2 數年深尋終得真諦 劉煥蘭教授多年來對生命不斷探尋解讀,在對前人各家養生精髓的提煉總結基礎上,對抗衰老進行了更深入探討,鮮明提出“全養生”的卓越學術思想。其基于對人體生命過程的深入研究,認為生命不僅要在衰老來臨之前保養,更應從嬰幼兒開始,由始至終貫穿生命,直至天年。正如張景岳于《景岳全書?先天后天論》中所言:“若以人之作用而言,則先天之強者不可恃,恃則并失其強矣;先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p>
一定程度上,人對于生命有一定主動權。由胚胎孕育起始至青年時期,正是精氣蓄養的重要時段,若能養生保健,則可為中老年時期抗衰延年夯實基礎;特別是十月懷胎,注重優生優育,也是先天強厚的基礎。而及至中年,人體由盛及衰,對身體一番“大整旗鼓”,則可“再振根基”,復元氣而延年。到了老年時期,則更應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防病抗衰。如此將養生貫徹于生命,方可達到延年益壽之愿。
“養生”之概念源自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而“全養生”理念也源自于這一傳統古老的養生思想?!叭B生”理念內涵之“基礎性”要求人們在生活中養生,從生活中點滴開始,衣食住行,寸步不離養生,將養生滲透至日常生活各個方面。
2.1 “基礎性”秉承傳統經典,創新不離根本 《周易?系卦》曰:“天地氤氳,萬物化生”[4]。人與自然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萬物由自然之氣所化生,萬物之靈人類也不例外,其充分表明人的生命應受自然法則支配與制約?!秲冉洝肥堋疤烊撕弦弧眴l,秉承了老莊“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提出了“天人相應”的養生思想,“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養生法則,即順應自然,導引吐納,調節飲食、起居規律,勞逸適度等。而今時之人違背養生之道,“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素問·上古天真論》),可見能盡享天年、“度百歲乃去”,取決于能否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堅持養生之道。
而在“全養生”理念體系中關于精神調養以及心理健康的論述,不難窺見道家、佛家、儒家之影響。適時減壓,拋開現實繁重壓力,調整心態等不僅兼容了道家之“去物欲,致虛靜”[5]的無為養生觀、佛教禪定修行養生法以及儒家的道德養生理念,更融匯了《內經》中提出的“淳德全道”思想。
2.2 取精去粕,推陳出新 由于時代變遷,古今之人在生活諸多方面并不相同,《內經》及其他古代養生方法并不能完全適用于現代養生,如起居作息方面,《內經》根據順應四時法提出四季起臥時間對于當代人可行性較低。劉煥蘭教授在多年臨床觀察以及治學探討總結經驗基礎上,汲取經典精華,摒棄過時之法,強調養生應當立足于現實生活,提倡符合現代社會生活的全民養生法,賦予了“全養生”理念新時代的活力。
因而“全養生”理念的“基礎性”雖借鑒于《內經》及歷代各家養生調攝主張,但較古老傳統養生法更適用于當代人。
3.1 引經據典,擊破養生誤區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健康的追求日益狂熱。養生熱潮的掀起也帶來不少迷惑百姓眼睛的養生“神法”,從“綠豆秘方”到“生吃泥鰍”,再至“通電看病”,然而“神法”終究扛不住理論和實踐考驗。劉煥蘭教授強調:養生必須引經據典,不可脫離傳統文化沃土,否則即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不能“長生久視”,只有站在經典養生典籍以及歷代醫家、養生家的“巨人肩膀”之上,開拓創新出屬于現代社會生活的科學養生模式,才能真正擁有高質量的健康人生,方可真正探尋至長壽的真諦?!叭B生”理念的提出,將可養生認知的諸多誤區一一擊破。
3.2 博采眾長,開啟“全養生”時代 “全養生”理念道出了養生保健的真諦,蘊涵著豐富的學術思想,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內經》養生思想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術影響。劉煥蘭教授立足于現實生活,汲取“治未病”的養生防病思想,博采各家之所長,與人體生理特點緊密結合,創造了符合現代社會生活的養生新理念,開啟了“全民養生,點滴養生”的科學養生時代。
參考文獻
[1] 唐·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2] 張燕嬰.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 郭彧.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 文若愚.道德經[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Search for the Academic Source of Professor Liu Huan-lan’s “Synthetical Health Preservation” Concept
Fang Miaoyu
【Abstract】Professor Huan lan Liu proposed "health" health science academic philosophy,heritage of the classic health books and ancient physicians,health home cultural essence,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ety,it not only corrected in today's society for health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judice of the elderly,to personal health life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human health and prolong life;have prominent health industry chain basic and operability,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industry, social economic value is higher.
【Key words】Liu Huanlan;The whole health maintenance;Search for the academic source劉煥蘭教授治學研究上尤其推崇引經據典,提倡在傳承原始典籍基礎上開拓創新,其“全養生”理念更是研《內經》壽夭之理論,集諸子百家之大成?!叭B生”理念強調養生當貫穿生命始終,橫跨生活各個方面,滲透于生活點滴,是一個整體干預的立體、全方位且伴隨一生的過程。該理念不僅立足生活,還引經據典,傳承經典養生原始典籍,融合歷代養生家的文化精髓,重現了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養生智慧,現對“全養生”理念進行原典溯源探究。
作者簡介:方妙玉,研究方向:中醫養生應用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R21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