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鳳
?
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王春鳳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2—2014年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患者686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43例。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滿意度及護理期間醫患糾紛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滿意度為92.4%,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滿意度為76.4%,觀察組的臨床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醫患糾紛的發生率為11.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臨床滿意度,并對減少醫患糾紛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應用價值
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院,遼寧鞍山114001
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有效的醫院管理體制[1],可以通過分析護理風險,有效減少護理風險的危害,緩解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護理風險管理是醫院對患者進行有目的地減少護理風險的危害、降低患者的經濟損失而采取的管理措施,臨床上護理風險管理分為4個層次[2]。對未知的護理風險的識別能力、對護理風險的判斷能力、對護理風險的處理能力及總結護理風險的效果等,均為臨床護士應該掌握的風險管理技能。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未知的護理風險對患者的損傷,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臨床上可以直接或間接造成患者損傷或死亡的所有因素均可以稱為護理過程中的風險因素。護理風險管理即是對各種不確定因素進行評估和預測,以減少不安全事件的發生[3]。本研究就護理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2014年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患者68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4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56例,女187例,年齡23~79歲,平均(33±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92例,女151例,年齡20~86歲,平均(36±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護理風險的識別護理人員依據心血管內科患者的特點進行護理風險評估,評估內容可分為3個方面:①患者自身方面:由于患者的年齡、病情差別較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自我保護能力有限,經常會發生摔倒、燙傷、墜床等一系列不良事件。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下床活動或上廁所時是否需要幫助,并及時提供優質的服務。不同的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不同,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情緒[4]。由于醫療常識普及度尚不高,需考慮患者是否會對治療產生懷疑心理,是否會對醫師或護理人員產生抵觸;患者的病史是否會與護理手段發生沖突等。患者的血液循環變差,皮膚的抵抗能力降低,容易發生褥瘡,發生便秘時用力排便可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等[5]。②護理環境方面:由于醫院病房的開放性,各類患者均在大廳內行走,護理時需注意其他患者是否對患者有所影響;在醫院就醫的患者過多,醫護人員有限,注意護理人員是否會因過度疲勞而影響對患者的護理;護理人員對儀器的使用是否會對患者產生影響,以便發現問題及時做出反應。③護理方面的因素:新畢業的護士缺乏臨床經驗,護理人員對護理流程的了解程度、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護理方法是否得當等均為護理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護理風險。
1.2.2護理風險的評估評估分為3個方面:①評估危險因素,如護理方面、患者自身方面的危險因素評估、不同患者不同文化程度對健康的看法不同而產生的風險評估、治療過程中的危險因素評估等。②制訂應急預案,醫院定時組織相關護理人員學習和掌握應對風險的應急措施,要求每位護士均可以熟練從容地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未知風險。③風險護理的處理: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后,相關科室要積極做出反應,態度誠懇地回應患者及其家屬,對造成的損傷及后果做出嚴肅的自我反省。我院針對護理風險專門制訂了護理手冊,內容包括護理人員要基本掌握的護理技能、護理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如何處理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及如何正確應對突發事件等,以促進護理人員充分了解護理風險,熟練掌握護理流程,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優化護理過程。
1.2.3護理風險的處理①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培養其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護理組長主要負責對本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風險的培訓,加強護理人員的臨場操作技能,熟練掌握護理的要點。護理人員必須熟悉醫院各單位的流程,并了解醫院內藥品發放或使用的注意事項、各種治療手段所需儀器的使用方法及保養方法。對護理人員定期進行培訓,提高其護理風險意識,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②確定護理風險管理職責,要實際落實護理手段,我院依據現代護理理念建立了初步的風險評估制度,包括醫院定人定時的巡視制度、實驗室嚴格的無菌操作制度、彈性交接班制度、護理風險的處理制度等。同時,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進行細分,在治療的各類藥物的安全方面、醫院的環境安全方面、治療儀器的使用安全方面及對患者心理疏導等方面均進行了詳細規定。③優化護理工作流程,合理分配護理資源。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出院前的臨床護理滿意度及醫療糾紛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300例,滿意17例,臨床滿意度為92.4%(317/343);對照組非常滿意240例,滿意22例,臨床滿意度為76.4%(262/343)。觀察組的臨床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生醫患糾紛39起,發生率為11.3%;對照組發生醫患糾紛70例,發生率為20.5%,觀察組醫患糾紛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風險是指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的有害因素直接或間接導致患者傷殘甚至死亡的可能性,具有風險水平高、不確定性大、復雜多變、結果嚴重等特點。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過程中存在著高風險因素:我院規章制度尚不健全,加上護理人員業務水平不高、責任心不強等缺陷,以及護理操作不熟練且不規范,法律意識淡薄,臨床上還會出現患者不配合的不良事件。對此我院心血管內科從制度、人員、服務等各個不安全因素入手,以有效降低護理風險、防范意外事件、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為目的,形成一套全面的、客觀的、合理的風險護理管理方案。
本研究結果可見,制訂合理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可有效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緩解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提高患者對醫院的臨床滿意度,促進醫患之間的有效交流,并對患者康復也有極大的幫助。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可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的識別及防范意識能力,消除各科不安全隱患,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為患者提供安全、滿意的優質服務。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素質,使其熟悉護理流程,醫院應加大對護理的硬件投入及管理制度的建設,積極提高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提升護理水平,加強醫患交流,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便于護理活動的開展。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對于心血管內科的臨床護理有重要意義。加強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的識別能力、對緊急事件的判斷能力和應對能力是重點。醫院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升其護理技能。護理風險管理貫穿護理質量管理的始終,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并持續地改進,才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防范護理事故的發生。護理風險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臨床滿意度,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和諧,對加快患者的康復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在萍.心血管內科病房的護理風險管理[J].山西醫藥雜志, 2014,43(2):225-227.
[2] 萬淑芳,萬曉芳.護理風險管理在基層醫院心血管內科的實踐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2):89-89.
[3] 徐雯.心血管內科護理的風險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 2013,11(16): 341-342.
[4] 石琳.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風險護理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3):250-251.
[5] 馮翠連.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2012,12(12):77-79.
【中圖分類號】R473.54
【文獻標志碼】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