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特色化推進供給側改革
本刊評論員
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一以貫之,但本土化、特色化才是將這一國之大計落到實處的核心所在。必須在充分遵循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做好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浙江路徑的研究和落實
作為現階段經濟工作的最重要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舉措,也是破解各地結構性矛盾的關鍵之舉。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一以貫之,但本土化、特色化才是將這一國之大計落到實處的核心所在。為此,必須在充分遵循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做好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浙江路徑的研究和落實。
經過一個階段的醞釀,浙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覓得一條特色化推進之路。浙江近日出臺的《關于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浙江路徑勾勒出一幅清晰“路線圖”:經過5年努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取得明顯成效,新的增長點加快形成,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顯著提高,形成多層次、高質量的供給體系。深讀這份“路線圖”,不難發現浙江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本土化”痕跡。
立足浙江實際。春江水暖鴨先知,在民營經濟占據半壁江山的浙江,以靈活、敏感著稱的市場主體早已感受到供給側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產業層次低、產品附加值低、創新能力弱、資源環境消耗大。針對浙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意見》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運用市場機制,著力解決產業層面的結構性問題、企業層面的效益問題。汲取《意見》精神,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必須充分發揮浙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因素,從調動浙江民營經濟轉型主導性、創造性上下功夫,以民營企業這一最具創新性的群體撬動改革之根本,以新帶舊、以高端帶低端,探索出一條以市場主體為主導的改革新路。
提升發展動能。新舊動力轉換之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核心,就是要告別低端供給,培育高端供給,而這也是浙江經濟告別舊模式、積蓄新動能的必由之路。中央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更多地是針對經濟存量,而浙江出臺的《意見》除了注重做好存量改造提升,更注重做好增量即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并據此提出六大舉措: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加快規劃建設特色小鎮;大力發展七大產業;加快四大都市區建設;聯動推進“互聯網+”“機器人+”“標準化+”。這六大舉措恰恰是對創新驅動戰略的全方位踐行。在以轉型升級“組合拳”推進傳統產業轉型提質的同時,必須以“雙創”為抓手、以特色小鎮為載體、以七大產業為落腳點、以開放型經濟為方向、以四大都市區建設為推手、以“互聯網+”為工具,加強對新經濟的孵化和培育,激活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浙江經濟發展新動能。
優化制度供給。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不僅僅是產業層面的結構性問題和企業層面的效益問題,更是政府層面的政策供給和要素配置問題。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著力政府自身改革、優化制度供給,是將改革落到實處的重要保障。《意見》指出,浙江將繼續推進政府自身改革,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中,政府自身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以制度和政策供給為依托,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供給質量、改善供給結構。同時,要充分發揮改革試點先行先試的作用,以點帶面逐步推開,在優化制度供給的道路上率先破局,為全省面上改革積累經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浙江秘鑰”已經開啟,有理由相信,通過頂層設計和基層視野的“上下聯動”,浙江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將得到有效化解,浙江經濟的增長效率將穩步提升,浙江企業的發展活力將加速釋放,浙江發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續性也將進一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