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首席論衡·
創新非傳統信用信息歸集
王寧江
近日,在微信訂閱號中看到一篇關于美國非傳統信用信息使用機制的文章,覺得蠻受啟發,可喜地看到了國外業界的創新。
順著傳統和非傳統之分的思路。先講傳統信用信息,一般理解,傳統信用信息是指基于信貸或金融領域的信用信息。在國內,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定義,主要是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范疇,業內也稱為央行信貸征信系統,之前還有其他的稱謂。目前由人民銀行直屬的中國征信中心負責建設運維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歸集了極為全面、極為完整的信貸領域信用信息。
關于非傳統信用信息,美國比較強調周期性信用支付特征,如水電氣通訊等費用繳納、商業保險費用繳納、其他涉及信用支付的科目。但從國內的實踐看,非傳統信用信息的外延擴得更寬,譬如在政府層面,各地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全力以赴建設地方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依法匯集司法、行政以及水電氣通訊等領域的公共信用信息;在互聯網層面,有騰訊基于“好友關系+電子商務”征信,有芝麻信用基于“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征信;在第三方支付層面,有拉卡拉征信等;在大金融層面,有深圳前海征信等,側重各有不同。據了解,還有通訊運營商、地方市民卡公司、大數據公司等摩拳擦掌,考慮在各自優勢的非傳統領域布局征信業務。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理論和實踐的突破、創新。“經濟信用社會化、社會信用經濟化”會是我國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征。從信息的視角出發,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在信息歸集層面,司法、行政等領域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以及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有文獻研究表明,我國政府部門掌握了80%的信用數據,但“信息孤島”比比皆是。國家信用規劃綱要提出“政府推動、社會共建”原則,這充分表明,政府的推動和誠信示范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市場對非傳統信用信息有強烈的需求。我們曾經組織過一次面向金融機構的問卷調查,調查表明,銀行除了關心傳統的信貸金融數據外,對行政許可、納稅、社保繳納、用水用電用氣等周期性記錄,環保違法等行政處罰信息,未履行法院等非傳統信用信息的需求非常大。更有銀行提出,希望能將非傳統信用信息直接納入風控模型之中,并認為只有這樣的新型模型才更全面更科學。
視線再聚焦周期性信用支付信息中水電氣通訊等費用繳納信息的歸集問題,這恰恰是地方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存在的短板之一,從了解到的情況看,各地突破不大。周期性信用支付信息有幾個特點,一是屬地或行業特征明顯;二是時效性較強;三是準確性較高;四是對風險監控有預警先行作用。其中的第一點恰恰說明了此類信息的歸集難度,后面三點,說明了此類信息的價值。
提出幾種歸集路徑供探討,一是與供水、供電、供氣以及公共交通、通訊運營公司合作,從歸集欠費等負面信息入手。現階段,從法規和實務看,把正常繳納水電費情況納入普遍歸集范圍有難度,更何況公用事業公司往往是屬地化管理,需要一個個談,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不會少。二是商業銀行利用自身優勢,在提供金融服務時設置前置條件,要求被服務對象授權或在己行開設代扣賬戶,如此,商業銀行可以直接獲取周期性信用支付信息,但此法僅適用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三是地方政府牽頭,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以聯合體或聯盟方式約定各自的責權利,開展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換,此法已在設區市或縣級層面有好的案例,但有個共性的問題是,由于合作缺乏剛性約束和利益捆綁,加上合作體之間的信息博弈,能否真正形成長效機制還有待驗證。四是通過與銀行結算部門合作,獲取跨行轉賬的周期性支付信息,此法在信息歸集層面,尚缺乏法規依據,但如果在應用層做個“二次授權”的制度設計,那么既可保證主體的信息所有權,同時也可推進應用。總的情況看,上述幾種渠道各方都有探索,基本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