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穩預期才能增信心
汪燕
最近剛剛公布的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和財新中國制造業PMI雙雙回暖,透露了中國宏觀經濟的一些積極變化,也算是料峭春寒中的一點暖意了。
不過總的來看,當前中國經濟復蘇的態勢依然不明朗,市場信心低迷的狀況仍在延續。從省經濟信息中心萬家企業監測系統一季度的監測數據來看,未來三個月有投資意愿的企業比例下滑至15%以下,創下了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新低,除了“沒有好的投資項目”外,企業“對未來預期不樂觀”是重要原因之一。
面對嚴峻的形勢,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此時政府除了繼續保持適度的刺激政策外,對宏觀調控進行預期管理尤為迫切。通過引導社會形成合理、正面的經濟預期,以發展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可以使各項政策效果得以優化,使經濟保持穩定增長。
預期管理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之一,是指政府通過政策和輿論有效引導、協調和穩定社會預期,以使經濟政策效果最大化。預期管理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理性預期學說,如今越來越受到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重視,并且在相關經濟政策中得到較多運用。
美聯儲是對預期管理運用較為成功的典范。它通過對政策工具的清晰界定、對政策調整時機所應具備條件的明確解釋,以及定期舉行議息會議并公布會議紀要等,使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被市場預見,從而有效引導市場預期。美聯儲的議息會議及其官員的公開發言,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點,美聯儲也很好地利用了這種關注進行各種暗示,使政策調控的意圖被市場所預見,以達到引導預期的效果。在應對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時,美聯儲一方面采用維持超低利率、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另一方面運用“預期管理”,讓市場對結束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時機有一個可以預判的期待。因此,無論是退出QE還是加息,引起的市場波動均較小,也較好地實現了預期的調控目標。
相對而言,我國宏觀調控中對預期管理的水平亟待提高。與美聯儲在調整貨幣政策前會通過各種渠道讓市場知曉政策意圖不同,我國宏觀調控政策出臺的時機總讓人有些措手不及,甚至還不時來一下“半夜雞叫”,從而讓市場忙亂一陣。就以降息政策為例,雖然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市場已有預期,但由于降息時點頗為“突然”,以致每次央行宣布降息后還是隨即引起資本市場的波動。再比如,目前推行的去庫存房地產政策,政策本意是消化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庫存,而政策實施的結果卻是引發了一、二線城市房價的新一輪上漲。由于政策的出臺與執行未能充分考慮市場預期,從而與政策初衷產生了偏差,影響了政策的有效性。
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人們對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動更為敏感,此時進行預期管理尤為必要。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筑底企穩的關鍵期,創造條件進行預期管理非常必要。
首先,要有開放的溝通機制。美聯儲通過簡單、明確、易懂的議息會議聲明,讓市場提前捕捉到政策的意圖與趨勢,以便形成政府與市場的一致性預期,實現“事半功倍”的政策效果。因此,開放的溝通機制是預期管理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是政策有效傳導的首要環節,要采取措施解決經濟個體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政府要及時公布權威政策信息,提高政府信息公信力,讓社會各界清晰了解到政策意圖,以達到穩定市場預期的效果。
其次,要形成政府與市場主體的一致性利益。如果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不需要依靠經濟增長而是靠出賣土地來獲取,如果企業盈利不是主要來自實體經濟而是靠投機炒作,則再好的政策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被利用出現背離政策初衷的結果。因此,不但要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和可以盈利的預期,而且要建立政府利益與市場主體利益相一致的密切關系,使政府宏觀調控目標與微觀主體的利益一致化,市場主體的行為才能被實質性引導。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經濟》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