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祎男
消費品質量標準需破除“內外有別”
何祎男
當下,我國制造業面臨較嚴峻的現實,一方面產能過剩,很多產品尤其是消費類產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國內消費者瘋狂地追捧“洋貨”,新西蘭奶粉、日本馬桶蓋、韓國化妝品、法國奢侈品包袋和時裝等國外商品成為國人競相“海淘”的對象。有數據顯示,2015年“雙十一”某大型外資超市在天貓賣出224萬升進口牛奶,接近中國人每天液體奶需求量的一成。在產品消費“崇洋媚外”背后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國內現下消費類產品的功能與質量遠遠無法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引發這一矛盾的重要原因是長期來我國產品質量的“內外有別”。
如今,執行“內外有別”的質量標準已變成作繭自縛。廠家加工生產產品時,往往有兩套執行標準:外貿出口定單有嚴格要求,質量不達標將面臨取消訂單和高額罰款的雙重打擊;而做內銷產品則不同,只要有人愿意買,就算是碰到產品質量問題,大多數情況下也只能不了了之。究其原因,歐美國家有相對完善的消費者法律,而我國的質量標準較低、消費者保障機制不健全,甚至成為許多跨國公司區別對待中國市場的正當理由。
在低標準的質量要求下,被稱為“利潤生物”的國內企業是絕不愿意為了提升產品質量而增加研發、檢測、銷售、物流等一系列成本的。因此,推進內外統一的質量標準,應成為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落腳點。提高國內消費產品質量標準需要做好四個方面的相關工作:
強力推進“同線同標同質”模式,即出口企業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按照相同的標準生產出口和內銷產品,從而使供應國內市場和供應國際市場的產品達到相同的質量水準。通過改善國內消費者的生活品質,滿足國內中高端需求,消除“消費外溢”現象;同時促使國內相關產業全面引入國際標準和先進管理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可以說,“同線同標同質”是加強供給側改革、提升質量供給水平、提振消費信心的核心舉措。
加快完善與消費品質量提升相關的制度和體系。扎實推進消費品安全標準“筑籬”專項行動,推進建立產品質量安全懲罰性賠償制度,建立健全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快速預警系統和質量追溯體系,加強消費品質量安全的風險監測、監督抽查和聯動處置。不斷完善缺陷消費品召回制度,科學制定召回目錄,逐步把涉及人身、財產安全的消費品全部納入召回范圍,加強召回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提升缺陷產品召回監管能力。
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加強消費品質量品牌建設。建設重點產品標準符合性認定平臺,推動重點產品技術、安全標準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支持企業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在食品、藥品、嬰童用品、家電等領域實施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質量自我聲明和質量追溯制度,保障重點消費品質量安全。健全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政策規劃體系和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建立消費品生產經營企業產品事故強制報告制度,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
強化標準的實施與監督工作。按照《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要求,運用行業準入、生產許可、合格評定/認證認可、行政執法、監督抽查等手段,促進標準實施,并通過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結果的采信和應用,定性或定量評價標準實施效果。企業應嚴格執行標準,把標準作為生產經營、提供服務和控制質量的依據和手段,提高產品服務質量和生產經營效益,創建知名品牌。健全以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為主要形式的強制性標準監督機制,強化依據標準監管,保證強制性標準得到嚴格執行。建立完善標準符合性檢測、監督抽查、認證等推薦性標準監督機制,強化推薦性標準制定主體的實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