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智庫新銳·
實現浙江制造的新跨越
李菲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建設制造強省,省政府日前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堅持國家戰略部署與浙江實際有機結合,深入分析浙江制造業發展的階段特征和現實基礎,圍繞實現制造強省的戰略目標,提出了產業發展重點、主要任務和保障條件。《綱要》作為未來10年引領制造強省建設的行動指南,全面開啟了浙江制造由大變強之路。
深刻認識《綱要》出臺的宏觀背景。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作為制造大省的浙江面臨著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優勢“前后夾擊”的雙重挑戰。在國際競爭加劇的同時,國內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低端產能嚴重過剩。在這樣的背景下,浙江制造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搶占先機,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推動浙江制造由大變強,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站上發展的制高點。
建設制造強省必須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這既是順應當今世界制造業發展趨勢的戰略決策,也是對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有益借鑒。所謂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系統。這一系統可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連通、相互識別、有效交流和高度靈活配置,從而構建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具體說,智能制造既包括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的研發生產,也包括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的建設。浙江的實踐表明,發展智能制造需要依靠市場力量,集聚高端要素,創新突破方式,找到撬動點。浙江發展智能制造的撬動點就是“機器換人”。目前,全省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已占全國15%,名列各省市第一。
建設制造強省要突出試點示范,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試點示范,積累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制造強省建設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46個項目中,浙江有2個項目入選——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的食品飲料生產智能工廠試點示范和東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通信設備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令人欣喜的是,娃哈哈集團承擔的項目已成為國內食品飲料產業首個全數字化管控的智能工廠。該項目通過傳統制造自動化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個涵蓋“從客戶下單、生產調度、原材料采購、工廠生產、物流和客戶服務等完整產業鏈的大數據信息化體系”;利用現代傳感檢測技術等先進手段,采集工藝過程關鍵技術參數,從產品調配、吹瓶、灌裝到包裝、碼垛在線實時監測和自動參數糾偏修正,確保了穩定的工藝過程和產品質量。與此同時,娃哈哈集團拓展了新的產業領域,在自主研發制造機器人系列產品的基礎上,加快了進軍智能制造業的步伐,實現了又一次的轉型升級。
建設制造強省要加強智能制造人才隊伍建設。在加大高層次人才和智力引進工作力度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和激勵機制,培養一大批面向生產一線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級技工,造就一批產業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團隊。學習借鑒德國的企業人才結構,加快形成“企業家+工程師+技工”的制造力量。實施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努力打造“寬口徑、厚基礎、強技能、多出路”的成長成才格局,盡快補上制造業高級技工匱乏的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