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仁龍
新常態下國企需健全法律風險防范機制
——以杭州市屬國企為例
許仁龍
法律風險管理是企業有效防范風險、控制風險、解決風險的一種管理能力。區別于傳統的企業競爭力,其對企業的發展和價值貢獻往往通過避免或減少損失、維護合法權益、爭取利益最大化等方式體現出來。國有企業正在推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涉及到的并購重組、投融資、市場運營、產品研發、財務管理等,無一不存在法律風險,無一不需要法律風險的管理,如果管控不好就會帶來巨額損失甚至滅頂之災,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法律風險防控、管理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壓艙石”。
近年來,隨著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穩步推進,杭州市屬企業風險防范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客觀地講,目前杭州市屬企業的法律風險防范工作還不夠深入,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建設、風險控制有效性尚有待進一步加強,還存在很多法律風險防控的盲點、難點,全面、系統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涉案數量金額增幅較快,企業潛在(或有)風險趨大。據不完全統計,2012-2014年,杭州市屬國企及其國有獨資及控股企業(簡稱下屬企業)共發生法律糾紛1549件,涉案金額約645222.8萬元;通過訴訟解決法律糾紛1038件,涉案金額約384844.8萬元;依法維權、依法解決紛爭挽回經濟損失203012.4萬元(部分案件尚在處理中)。與2009-2011年比,法律糾紛案件增加998件,增長181%,涉案金額增加592242萬元;訴訟解決案件增加521件,增長100.7%,涉案金額增加335088萬元,挽回損失金額增加176183萬元。法律糾紛案件和涉案金額上升趨勢明顯,給有關企業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帶來了較大影響。
機構設置未能滿足法務工作需求。面上看,杭州市屬16家國有企業中,有4家專設了法律事務工作部門,4家企業設立了合署法務機構,8家企業的法律事務依舊放在辦公室或者審計、監察、投資、戰略等部門,僅在這些部門設置了法律事務崗位。法務機構缺乏獨立性,或者僅有的法務人員身兼數職,客觀上使這些機構和人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非法律事務上,導致企業法制建設和法律風險防范相對薄弱,影響企業處理相關法律事務的成效以及依法維權的能力。據統計,近年來市屬企業法律糾紛案件高發,而通過訴訟解決糾紛案件,同比增長只有100.7%,遠低于企業糾紛案件的發生率。訴訟解決糾紛案件占涉案案件的比例為67%,同比前幾年糾紛案件的解決率為93.9%,糾紛案件解決率嚴重下降,企業專職法律機構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法律顧問參與企業重大事項程度較低。目前杭州市屬國企中的企業法律顧問隊伍逐漸壯大,部分下屬國有獨資及控股企業也配備了法律顧問,但杭州16家市屬國企中,尚沒有一家建立總法律顧問制度。盡管11家企業建立了企業法律顧問參與企業重大決策或重要談判的工作機制,但據調查了解,部分企業雖建立了法律事務管理的規章制度,但其執行不夠理想,法律顧問參與企業重大事務時,仍需向公司領導層層申請,或者在執行過程中根據企業領導的好惡而取舍,隨意性較大,制度剛性不強。5家企業未建立法律顧問參與重大決策的制度,這使得企業在經營決策、項目論證、工程招投標、投資立項等重要經營活動上,缺乏法律審查環節,給企業帶來經濟隱患和經營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企業法律風險防范的實效。
合同管理制度需進一步落實。合同管理制度是在“源頭把關”。盡管杭州16家市屬國企均已建立了合同管理制度,固定文本格式合同大多經過法律顧問的審核,但日常經營中,企業非固定文本格式合同的法律顧問審核率不高,特別是下屬國有獨資及控股企業未經法律顧問審核而簽訂合同的情況時有發生。2012—2014年市屬國企及其下屬企業的法律糾紛案件中,合同經濟糾紛案卷占主要比重。引起合同經濟糾紛案件主要原因有:一是合同當事人資格不當;二是合同內容不規范,條款有漏洞;三是合同屬于無主合同,為避稅設立虛假合同;四是合同沒有及時得到變更等等。落實企業合同管理制度,加強合同管理的法律風險防范迫在眉睫。
對下屬國有獨資及控股企業法律監管不足。大部分市屬企業對下屬控股企業的法律事務工作不了解,未掌握下屬企業的合同管理、經濟糾紛案等情況。集團公司總部與子企業未形成有效的法律事務溝通機制,市屬企業未能全面掌握下屬國有獨資及控股企業的法律風險情況,糾紛案件不及時上報,一方面不利于公司總部對案件的及時介入與跟進,未能很好地利用國資系統的法律資源,協調一致地開展案件處理,同時也不利于通過個案分析發現國資監管和國企經營中的薄弱環節和法律風險點。
任何一個企業總是處在一個既定的法律環境中,必然地離不開對法律風險的防范和控制。事實上,法律風險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它與其它所有企業風險具有交叉性,當企業其它經營風險(如財務風險、市場風險)發生時,在表現形式上都是涉法的風險(如財務違規、合同違約等),并最終都涉及到不同性質法律責任的承擔和不同程度損失的產生。建立健全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切實加強法律風險防范,已成為杭州市屬企業當前最迫切的要務之一。
進一步完善法務機構建設。建立健全企業法律風險防范體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建立完善的法律事務機構是健全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實現企業法律事務工作的主要保證。沒有健全的法律事務機構,企業的法律服務、協調、解決紛爭和內部制度建設很難得到有效開展,建議尚沒有建立法律事務機構企業,單獨設置法務部門或合署部門(含法務名稱),有利于明確法律事務機構的職責權限,確保法務部門能夠獨立發表法務意見,為企業投資、立項、重大決策及重要談判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
組建專業的法律顧問團隊。法務人員法律知識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法律風險的防控。愛克斯龍電力公司、CBS電視臺、NCCL公司、希爾頓飯店等跨國企業,每千名員工所擁有的法律顧問數分別達到4.2、8.3、3.6和7.1人,平均達到6.7人,比例都較高。市屬企業可借鑒杭州金投集團引進了一批有能力、有資歷、有擔當的人才充實到企業法務部的經驗,切實加強法務人才配備。注重從企業法律顧問與社會律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法律顧問團隊建設,既運用好企業法律顧問熟悉內部制度,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參與、以事前防范為主、能夠最大限度維護企業利益的優勢,同時也運用外聘律師專業性強、實戰經驗豐富等優勢,建好足以提供法律服務、為企業穩健發展提供法律支撐的專業法律工作隊伍。
健全企業法律事務工作體系。進一步健全法律事務工作制度,重點落實企業規章制度的管理、重大決策的法律審核以及合同審查與備案等工作,特別是在建立、更新規章制度上,必須由法務人員來牽頭或法律顧問進行審核,確保有效地降低企業制度風險。進一步完善法律顧問工作制度,促進法律顧問參與企業投資立項、重大事項及重大決策常態化,真正發揮法律顧問在防范和控制企業法律風險中的重要作用。要落實企業法律意見書制度,即企業在決定重大經濟事項、訂立重要合同、處理重大經濟糾紛、解決重要法律問題等事項中,必須由法律事務機構出具法律意見書,為企業重大經營決策提供法律論證。探索建立企業總法律顧問,發揮總法律顧問的作用。目前央企和省屬國企大部分已經設置了總法律顧問,外資企業設總法律顧問已經十分普遍,而杭州市屬國企均未設立企業總法律顧問,要積極探索、鼓勵市屬企業設立總法律顧問,實現企業總法律顧問的工作新突破,進一步完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
完善企業合同管理規范制度。一是在企業內部建立嚴格的合同評審機制,落實合同會簽制度,做好合同風險的事先防范。二是在盡職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信用等級評價制度。要建立簽約主體信用調查制度,對于合同履行的相對人建立誠信客戶名冊,同時對信譽差、履約能力低、雙方曾發生過矛盾甚至訴訟的相對人建立“負面清單”。三是總結梳理各項企業合同文本,及時更新現有合同范本。四是充分利用合同擔保制度防范合同風險,保證合同全面履行。
加強法律糾紛案件的應對處理工作。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訴訟或仲裁,而要想在訴訟中占據有利地位、贏得主動,就必須從企業自身角度想辦法找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企業法律顧問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職責。一是要對涉訴案件作全盤考慮,統籌安排。二是高度重視證據的收集和保全。法院判決必須以事實為基礎,而事實又是依靠證據支撐起來的,證據是法院判決的基礎,充分有效的證據是企業勝訴的前提和保證,從某種意義上說,訴訟的過程就是對證據進行處理的過程。三是充分發揮企業內部法律事務機構和外聘律師事務所的作用。
著力加強所屬國有獨資及控股企業法律風險管理。一是建立一套有效、迅捷管控市屬企業法律風險的工作流程,確保能夠及時發現風險、迅速預警、有效應對。二是廣泛收集相關風險信息。三是清理排查法律風險點,對企業各業務單元、各業務流程及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中的風險點、風險源要進行集中清理,定期排查,并建立風險信息庫。對發現的法律風險要及時進行分析、確認,形成預警報告逐級上報。四是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對法律風險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規避、減輕、轉移、化解、退出等處理手段。五是建立分行業、分層級的風險管理體系,為風險管理制度化、流程化和規范化提供必要的保障。
作者為杭州市國資委政策法規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