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芳,李 敏,張靜平
(1.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2.中南大學護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3)
元認知團體干預對高職民族新生行為問題的實證研究
彭 芳1,李 敏1,張靜平2
(1.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2.中南大學護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3)
目的 探討元認知團體干預對高職民族新生行為問題的影響。方法 于2015年9月—2015年11月隨機抽取湖南省兩所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研究,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對干預組予以元認知團體干預。采用“大學生行為問題量表”對兩組干預前后的行為問題狀況進行評定。結果 被試行為正常者占67.0%。干預組行為問題量表各項得分干預后均較干預前低,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行為問題量表各項得分干預前后差異無顯著性(P>0.05);干預前兩組行為問題量表各項得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干預后兩組行為問題量表各項得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 元認知團體干預能全面、有效改善高職民族新生行為問題。
元認知團體干預;行為問題;高職;民族新生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是高職院校學生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在地域、文化、教育、經濟、民俗、語言等方面與漢族學生存在一定差異,少數民族新生初到陌生環境適應不良,加之社會對高職生存有歧視與偏見,使得高職民族新生心理行為易出現偏差[1],直接影響到學校人才培養和和諧校園構建,關系到國家、民族的繁榮昌盛與穩定發展,已成為當今教育工作者關注重點[2]。元認知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正逐步成為精神分裂癥、神經癥、情緒障礙等身心障礙的有效輔助治療手段[3,4],關于元認知與學業成就、學習情感、學習動機等方面的相關研究也時有報道[5,6]。然而,元認知技術對高職民族新生這一特定群體的行為問題干預研究卻較少。本研究主要探討高職民族新生行為問題現狀及元認知團體干預效果,以期為教育策略的制訂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于2015年9月—2015年11月隨機抽取湖南省兩所高職院校學生進行研究,以方便、可行原則,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分別納入民族新生50人,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本研究。最后得到有效樣本88人,干預組40人,對照組48人。兩組均為大一新生,平均年齡為(18.90±0.77)歲;男生47人,女41人;兩組性別、年齡、民族、家庭居住地等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資料均衡,具有可比性。
1.2研究工具
采用陳會昌等人編制的“大學生行為問題量表”作為基本測量工具。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學習問題、社會適應、健康情緒、戀愛與性,共78個條目,采用五級評分(1~5分),得分越高,表明該維度行為問題越嚴重。該量表已在全國大學生中施測,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7]。分別以量表總分≤155分、156~195分、196~234分、≥235分表示行為正常,輕度、中度、重度行為問題[8]。
1.3方法
對照組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干預組實施元認知團體干預,每個干預團體10人,參加兩個月的元認知干預技術團體輔導,每周1次,共8次,每次60~90 min。元認知團體干預包括建立良好群體關系、認知調整、放松訓練和元認知輔導4個階段。干預前后分別以相關量表施測,進行初次評估與再次評估對比。各階段干預方法如下。
1.3.1建立良好群體關系階段 第一次干預時,通過自我介紹“串名字游戲”、團體活動“學會贊美”建立彼此信任、和諧的良好群體關系。
1.3.2認知調整階段 向被試介紹關于元認知干預技術的基本概念、實施步驟、具體操作方法及心理行為問題的類型、表現、心理機制等陳述性知識,尤其是條件性情緒反應的基本原理。通過反映大學生常見心理行為問題情境的心理劇演示及議題討論(內容涉及考試焦慮、網絡成癮、人際交往、適應不良、抑郁情緒、強迫觀念、畸形消費、愛情親情等),加深被試對相關陳述性知識的理解。若被試能運用所學陳述性知識分析常見心理行為問題產生原因,并能解釋日常生活學習中的一些常見現象,則提示認知調整階段結束,進入下一階段。1.3.3放松訓練階段 在認知調整基礎上,通過放松訓練重塑被試條件性情緒體驗過程。在平緩、輕松的音樂背景下,通過深呼吸、冥想、漸進式肌肉放松等方法,使被試在輕松、寧靜、愉悅的狀態下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同時引導被試進入問題情境,想象在原來的問題情境中做出新適應性行為并體驗此時的愉快心情,以此建立一種積極的條件性情緒反射(“刺激—條件性情緒—反應”條件反射過程)。當被試行為問題出現的頻率、強度達到預定目標時,提示放松訓練階段結束,進入下一階段。
1.3.4元認知輔導階段 此階段任務是教會被試一些元認知策略,輸入正確的思維與行為程序,并予以積極強化,通過長期的自我訓練,讓行為訓練結果內化為被試人格的一部分。可讓被試記錄自己情緒反應的變化,對取得的進步給予積極肯定和獎勵,并體會此時的積極情緒體驗;要求被試每天進行跑步、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放松等訓練,并報告訓練成績;要求被試每天堅持寫生活日記,思考所遇到的問題,并運用元認知干預技術進行解釋和調整。當被試能自覺運用元認知干預技術處理遇到的應激事件及問題情境時,標志著整個干預過程完成。
1.4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檢驗水準取0.05,如無特殊說明,所有P值均表示雙側概率。
2.1高職民族新生行為問題現狀
被試行為問題量表得分為(143.18±55.81)分。被試行為正常者占67.0%,有輕度、中度、重度行為問題者分別占14.8%、10.2%、8.0%。
2.2干預前后兩組行為問題量表得分組內比較
采用配對t檢驗分別對干預前后兩組行為問題量表各項得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干預組干預后各項得分均較干預前低,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干預前后各項得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行為問題量表得分組內比較(x±s,分)
2.3干預前后兩組行為問題量表得分組間比較
采用成組t檢驗分別對干預前后兩組行為問題量表得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行為問題量表各項得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干預后兩組行為問題量表各項得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3.1高職民族新生行為問題現狀
本次調查的88名高職民族新生中,有67.0%的行為正常,約1/3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高于張阿敏等人調查得出的學生問題行為累計檢出率[9]。由于生長環境、民俗風情、語言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民族學生常保留著某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習性與方式,使得正處于環境適應和角色轉換時期的民族新生,易產生焦慮、孤獨、茫然、偏執等不良情緒。加之民族新生享受高考降分投檔政策,文化基礎相對較弱,知識接受能力較差,面對現代化的高職教學手段會適應不良,易引發學習問題。此外,傳統觀念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以及民族文化的差異,易引發民族新生戀愛與性方面的問題。
3.2元認知團體干預對高職民族新生行為問題的影響
元認知干預技術以條件性情緒反射為核心因素,解釋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的形成原因,強調元認知在個體情緒加工過程中的調節和引導作用[10,11]。通常在不能改變客觀存在的刺激因素的情況下,對心理行為問題進行干預的關鍵在于干預其條件性情緒,進而形成積極正向的心理行為反應。高職民族新生有著共同的成長問題及精神困擾,相互間容易建立信任合作的伙伴關系,為元認知團體干預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條件。本研究結果顯示,元認知團體干預能全面改善高職民族新生學習問題、社會適應、健康情緒、戀愛與性等行為問題現狀,提升其心理行為健康水平。
本研究過程中,按順序運用三大元認知核心技術——認知調整、放松訓練、元認知輔導對被試施以干預。通過被試在不同行為問題情境中反映的具體問題給予針對性輔導,分析被試行為問題產生原因和心理機制,即被試在行為問題情境中存在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進一步運用多種放松方法,使被試對行為問題情境建立積極正向的條件性情緒反應,替代原來的消極條件性情緒反應,并經過多次放松訓練加以鞏固。在此基礎上,向被試輸入正確的思維與行為程序,對其進步和成績作出積極評價與正性反饋,有助于增強被試自信心和依從性,配合長期自我訓練,潛移默化中使被試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內化為人格的一部分,使其在現實中遇到類似情境時亦能妥善處理和積極應對,有效降低行為問題復發的可能性。
同時,團體干預模式具有干預效果好、干預效率高、干預效果持久等優點[12],不僅能使成員間相互探討啟發、相互影響借鑒、相互學習體驗,還能加強本次元認知技術對高職民族新生行為問題的干預作用,為后續元認知研究的高效實施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部分高職民族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影響著學校、民族和諧與穩定,應引起足夠重視。根據高職民族新生特點制訂的元認知團體干預策略,能全面、有效改善其行為問題現狀,值得推廣運用。
[1]耿艷,敬丹螢.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8):1233-1234,1236.

表2 干預前后兩組行為問題量表得分組間比較(x±s,分)
[2]高全新.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非健康心理教育途徑[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3,21(2):53-55.
[3]金洪源,劉英曉,邱淑紅.大學生演講緊張的元認知心理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4):505-507.
[4]P H Lysaker,A Carcione,G Dimaggio,et al.Metacognition amidst narratives of self and illness in schizophrenia:associations with neurocognition,symptoms,insight and quality of life[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2005,112(1):64-71.
[5]韓樂,廖虹,孟玲筠.元認知策略在高職高專英語單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2):67-69.
[6]丁維敏.論中職學生元認知能力對數學學習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8):66-67.
[7]包曉波,包延橋,陳會昌,等.對軍校大學生行為問題的測查與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5(12):30-31.
[8]石香云.大學生人格、人際信任與問題行為的關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9]張阿敏,徐大真.關于中職生問題行為與社會支持關系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3,12(1):87-92.
[10]關曦,劉海燕.治療情緒障礙的元認知療法[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5):356-358.
[11]許相媛.元認知干預技術中布置訓練任務對社交恐怖癥治療效果的影響[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12]吳九君,鄭日昌,田寶偉.大學生元認知團體輔導干預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362-1364.
G40-058
B
1671-1246(2016)23-0034-03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元認知干預技術團體輔導對高校民族班學生行為問題的實證研究”(XJK014CXL00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