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耀倫,胡永壽
(1.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關于新醫改政策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思考
屈耀倫1,胡永壽2*
(1.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結合若干案例剖析當前醫患關系現狀,通過對部分醫務人員、患者以及普通群眾進行調查,從3個角度展開對比分析,總結其成因,提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對策。
新醫改;醫患關系;醫患矛盾;醫療體系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社會大眾對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發展面臨許多困難,再加上客觀存在的醫學技術發展的局限性,導致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我國于2015年出臺了新醫改方案,既包括對醫療衛生體系整體的推進,也涵蓋對某些重點領域進一步的強調,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分級診療與藥品價格等方面進行的改革。
新醫改的工作任務包括以下4個方面內容:一是深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二是進一步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完善“三調解一保險”制度體系;三是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升醫務人員能力和水平;四是推動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和諧醫患關系是一切醫療活動的基礎[1]。因此,衛計委明確將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作為新醫改工作的重點。
醫患關系是人們道德關系和人際關系的表現形式,和諧醫患關系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重點。長期以來,我國醫療體系呈現出“倒三角”特點,嚴重制約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同時,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社會改革深化推進和社會轉型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目前確立的社會關系面臨著巨大挑戰,醫患關系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工程,同樣肩負著艱巨的改革任務。傳統的醫患關系已經不足以調節醫患雙方矛盾,導致大量醫患糾紛、醫鬧事件,甚至還出現了患者及其家屬打砸醫院、傷害醫務人員的惡性事件。這些都顯示出當前我國醫患關系的緊張和醫療改革形勢的嚴峻。
1.1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糾紛頻發,醫患矛盾激化
來自衛計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發生醫患糾紛約7萬件,2014年發生11.5萬件,2015年新醫改政策出臺后醫患糾紛數量相比2014年有了一定減少。但是總體來看,我國醫患關系仍然處于一種緊張態勢,醫患矛盾仍需有效調解。2016年是新醫改政策推進的關鍵時期,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醫患糾紛仍頻發。
1.2醫患糾紛處理原則
新醫改政策出臺前,我國關于醫患糾紛的處理存在制度上的缺陷。醫患矛盾發生后常常面臨取證困難、適用法律困難,處理結果不能使矛盾雙方滿意,為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埋下隱患,甚至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不符合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初衷。
2015年,新醫改政策出臺后,我國對醫患關系采取“三調解一保險”制度,即對產生的醫患糾紛采取院內調解、人民調解和司法調解,推動建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同時,我國對于醫患糾紛的處理包括對一些采取暴力行為的傷醫事件處理遵循依法治理的整體思路,堅持16字基本原則,即“預防為主、標本兼治、打防并舉、健全機制”。
總體來看,我國醫患關系仍處于醫療糾紛頻發、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矛盾激化的狀態,形勢依然嚴峻。雖然與之配套的糾紛處理機制相對于新醫改政策出臺前已有長足進步,但面對如此緊張的醫患關系,必須緊緊圍繞新醫改政策,明確處理機制,深入貫徹“三調解一保險”制度,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2.1醫務人員關于醫患關系緊張成因的看法
2.1.1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支持與投入不足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政府對醫療機構的財政支持和投入逐漸減少。我國政府對醫療機構的財政支持與投入僅維持在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最低標準,因此,醫療機構如果想正常運營,就必須采取其他盈利措施。
近幾年,一部分醫院無奈之下采取“以藥養醫”模式創收。計劃經濟時期,醫院運轉均由國家統一財政撥款,有政府作為堅強后盾,因此,醫院不需要考慮用這種方法創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醫院明顯已經不能像處于計劃經濟時期一樣完全依靠國家財政撥款運行,只能另辟蹊徑,增加收入,以期達到正常運營目的。因此,計劃經濟時期醫療機構的公益性不可能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繼續保持完整,醫療機構也就附帶了經營性質,其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必然關注經濟利益。
患者雖然一直處于消費者地位,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其僅需要繳納少量的醫療費就能達到治療效果;而進入市場經濟后,患者需要繳納的醫療費相比之下大大增加。這種差異必然會造成醫患關系緊張。
2.1.2醫療保障制度建立滯后 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與保障。當前我國總醫療費屢創新高,然而政府對公共醫療衛生的投入在財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卻逐年下降,這就造成了當前普遍存在的“看病貴”問題。
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看病難、看病貴”等社會問題。建立醫療保障制度后,國家在患者治療疾病時為其提供一定的補助,使某些家庭困難或有重大疾病的患者能盡早得到有效治療。這樣既能讓患者得到治療,醫療機構的經濟效益也不會受到損失,極大地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府在公共衛生事業上投入不足的缺陷。
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相對于醫患關系的惡化仍處于極度不完善狀態。大部分不能享受醫療保障制度和公費醫療的患者面臨“大病統籌”,對于某些重大疾病,患者必須自己承擔大部分甚至所有醫療費用,造成患者心理不平衡,并將這種不平衡歸罪于醫療機構,從而導致大量醫患糾紛。
2.1.3醫患之間對于治療結果的認識存在非對稱性特點 醫療行業專業性極強,要求對醫學專業知識有深刻把握,并取得一定專業證書才能從事醫療工作。而患者一般情況下并不具備此類專業知識,處于被動狀態。大多數患者將醫療行為看作消費行為,認為他們在支付了相應醫療費用之后就應該得到自己預期的治療效果。但是醫療本身是一項高風險和不可預測的活動,如果將醫患關系簡單理解成合同約定或消費關系,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激化醫患雙方矛盾,不利于雙方溝通與理解。由于醫患雙方專業分工、知識背景不同,面對同一個有爭議的診療結果時,就會存在歸因的認識與動機偏差[2]。
這種偏差往往會導致患者不信任醫療機構。醫療活動須有患者配合才能將治療效果最佳化,然而上述偏差引起的不信任使患者在進行治療時對醫療機構的治療方案、治療藥物產生懷疑,認為醫院是為了經濟效益而故意擴大病情,將小病當作大病來治療,小病開貴藥。這種信任的缺失會影響治療效果,當治療結果不佳時,患者往往將過錯歸于醫療機構,而醫療機構則認為這是由于患者自身錯誤所致。最終導致醫患矛盾被激化,醫患關系破裂。
2.2患者關于醫患關系緊張成因的看法
2.2.1醫療負擔過重 患者作為被動治療的一方,往往需要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前面已經論述過,由于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建立滯后,總醫療費用逐年遞增,而我國對公共醫療衛生的投入卻在逐漸減少,這就造成了患者在遇到重大疾病時因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而放棄治療,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失去生命。
一方面,醫療機構出于自身運營需要,不可能單純為了社會效益而放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患者在病情無法得到治療和緩解時,會下意識地將一切錯誤轉嫁到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身上。此外,由于醫療資源配置的“二八分離模式”和“以藥養醫”模式也使公立醫院醫患關系持續惡化[3]。這實質上是體制問題,卻反映在醫患關系上。在大多數患者看來,沉重的醫療負擔已成為當前我國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成因之一。
2.2.2公益性的醫療機構引入市場機制,公益性銳減 患者和大眾認為醫療機構應該作為一種公益性的社會組織而存在,是一種社會福利性服務機構,追求社會效益。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醫療機構也的確是作為這樣一種社會性公益組織而存在。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迅速下降,更多的是對經濟效益的追逐,雖然這是體制的問題,但在患者與普通群眾看來,卻是醫療機構故意將醫療費用提高,以創造更大收益。大多數患者認為醫療機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更應秉承其公益性,以減少醫患糾紛。患者希望支付少量的醫療費就能達到治療效果,而某些醫院卻為了創收公然違反我國醫療衛生相關法律,無病說有病、小病用貴藥。如前幾年的“八毛門”事件雖不能表明醫療機構普遍存在違法行為,但卻反映出我國醫患雙方對醫療費用的關注現象。
2.3部分社會群眾對當前醫患關系緊張成因的看法
2.3.1與醫患糾紛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 醫療活動具有較高的風險性,不能簡單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合同法進行調解。我國目前將對醫患糾紛的處理歸屬于民法范疇,關于醫患關系的具體規定并不完善。每個重大醫療糾紛的背后都付出了一條甚至幾條生命的代價,因此,在調整時必須慎而又慎。
醫患糾紛發生時,無論是醫療機構還是患者都不能從我國現有法律體系中找到一部合適的法律法規進行調解。這種法律上的空白往往會造成醫患雙方適用法律的沖突,一旦最后不能達成雙方都滿意的處理結果,醫患關系就會變得更加惡劣,甚至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2.3.2醫患雙方缺乏有效溝通 醫患雙方往往是醫療糾紛的當事人,如果能在治療過程中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就能將矛盾扼殺在萌芽狀態,減少糾紛的發生,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然而,我國尚未建立醫患雙方有效溝通機制。當前,大部分醫患糾紛都是由于醫患雙方缺乏溝通而引起的。院方只考慮糾紛給自身帶來的消極影響,而忽略患者切身利益;患者只考慮自己繳納了醫療費用卻得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而忽視了醫療活動本身的風險性、不可預測性。雙方不能有效溝通、溝通方式不當或在醫患糾紛發生后協商“私了”,這些做法并不能有效減少醫患糾紛數量,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和醫療環境有百害而無一利。
3.1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政府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有責任保障公民的健康權得以實現,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在我國GDP保持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更應該通過增加醫療衛生事業財政投入,推進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
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一方面能避免患者“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國家出面減輕患者負擔,既能減少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關于醫療費用的糾紛,也能讓患者感受到國家對公民健康權的保護,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另一方面能使醫療機構擁有足夠的資金提升醫療技術,因為精湛的醫療技術才是醫療機構取得患者信任的根本。
3.2加強醫療知識科普教育,縮小醫患雙方對醫療效果認識的差異
加強醫療知識科普教育,加大宣傳力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了解醫療機構的治療方法,促進雙方達成合意,避免信任缺失,減少醫患糾紛。
3.3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證有法可依
針對醫療衛生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滯后這一現狀,應盡快出臺一套與醫療服務相關的法律,同時保證其科學性與可操作性。
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還應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提高醫患雙方的法制意識,使雙方在出現醫患糾紛時能合理運用法律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避免矛盾激化,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
3.4建立科學規范的溝通機制
醫療衛生機構應盡快建立醫患溝通機制,使院方與患者之間能及時溝通,促進雙方相互理解。同時,建立的溝通制度必須是科學、規范的,這樣才能保證其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能夠正確引導雙方溝通。應開設溝通技巧培訓課程。醫務人員要想做好醫患溝通,就必須具備嫻熟的溝通技巧。人們在工作時不僅是一種純粹的工作關系,還是一種情感和情感交流的過程[4]。因此,出現矛盾時,合理的溝通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其能避免矛盾激化后產生更加惡劣的后果,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
總之,構建和諧穩定的醫患關系,需要政府、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者等多方在新醫改政策引導下齊心協力。政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新醫改政策,同時加大對醫療衛生機構的財政投入,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醫療機構應積極開展內部改革,加強管理,提升自身醫療技術水平;醫務人員應樹立敬畏生命觀念,使“以人為本”真正成為一生的行醫準則[5];患者應積極同院方溝通,遵守醫療機構的規章制度。只有政府、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者共同以新醫改政策為指導,互相理解、互相配合,才能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1]呂志遠,胡瀾.重建現代和諧醫患關系的倫理學思考[J].和諧社會,2009(9):113-114.
[2]余珊.醫患關系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3):148-151.
[3]程瑜,韓麗.兩岸醫患關系及調解制度的比較研究[J].當代社科視野,2014(5):43-45.
[4]梁紅娟,李剛,郭照江.和諧醫患關系建設中的醫患溝通藝術[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5):36-38.
[5]董平,魏穎,付麗,等.醫患關系現狀與醫學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1):28-30.
(*通訊作者:胡永壽)
R19
A
1671-1246(2016)23-0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