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瑛瑋,于 鯤,吳雯卿
(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陸瑛瑋,于 鯤,吳雯卿
(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實驗室生物安全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針對生物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模式單一、人員安全意識淡薄、監督檢查形式化等問題,建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從創新管理模式、加強人員培訓、抓住關鍵環節、加強監督檢查等方面提升生物安全實驗室的規范性和安全性,及時消除安全隱患,避免生物安全事件發生。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2003—2004年,新加坡、臺灣、北京相繼發生實驗人員感染SARS病毒事件。鑒于實驗室研究與實踐中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生物危害,政府、社會公眾及實驗人員對生物安全越來越關注和重視,若忽視實驗室生物安全,就有可能導致實驗人員感染,甚至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因此,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對強化生物安全意識、消除生物安全隱患、避免生物安全事件發生具有現實意義。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下簡稱“疾控機構”)應突出“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思想。疾控機構的實驗室檢驗內容廣泛,涉及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為防范實驗室感染,應強化實驗室人員對生物安全的認識,使行為和實驗操作規范化。有資料顯示,90%以上的安全事故與個人防范意識不強有關[1]。因此,要抓住人員培訓、安全教育、個人防護幾個關鍵點,同時加強菌(毒)種安全使用和運輸、醫療廢棄物處置、危險化學品管理及實驗室活動幾個環節,有效識別實驗室存在的風險并加以控制,保證實驗室生物安全。
實驗室管理工作任務重、責任大、要求高,近年來相繼發生的安全事故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實驗室生物安全是前提,質量是基礎,能力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建立一個融合實驗室安全和風險評估管理的綜合管理體系。近年來,國際上出現一個新的趨勢,各國將傳統意義上的實驗室生物安全委員會[2]更名為生物風險管理委員會[3]。風險管理是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務[4],每位實驗人員都是安全的執行者和保障者,他們根據平時了解的本實驗室各種設施設備的運行情況及實驗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識別風險并規避風險,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實驗室人員安全需要。因此,疾控機構應本著“誰熟悉、誰評估”原則,讓具體實驗人員參與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應貫穿實驗室檢測活動的各個環節。首先鑒定感染因子的危害,進行初步風險評估;其次鑒定實驗操作過程中的危害;再次確定適當生物安全防護水平,根據風險評估制訂防范措施;最后評價實驗人員安全操作熟練性,組織生物安全專業人員、相關領域專家及生物安全委員會審查風險評估。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要素中,相關人員生物安全意識的強弱對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總結多年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經驗,發現疾控機構實驗室生物安全人員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生物安全意識不強。實驗人員開展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時,沒有進行必要的個人防護,如不穿工作服(防護服)、鞋套,不戴手套、帽子、口罩等;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混存;廢棄利器隨意亂扔等。(2)生物安全操作技能和應急能力不足。有的人不會使用洗眼裝置,有的人仍在使用檢測不合格的生物安全柜進行實驗,未經培訓的人員操作壓力滅菌器,未定期對實驗室消毒效果進行監測評價等。(3)人員健康管理不規范。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活動的實驗人員未留本底血清并做相關項目體檢,實驗室未建立日常健康監測制度。針對上述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知識培訓,提高實驗人員對實驗室感染危害性的認識。培訓內容應包括基本專業知識、操作規范、各種意外事故的處置、生物安全知識及政策法規、管理規范、化學品安全規范以及傳染病預防[5]、急救等方面知識。除了全員培訓外,新調入的實驗人員、新任實驗室負責人、實習人員、進修人員必須參加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考試合格取得上崗證后方可開始實驗。
3.1菌(毒)種保存和運輸管理
菌(毒)種保存和運輸管理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對不同類的菌(毒)種應采取分類保存方式,所有菌(毒)種及其陽性標本應專柜(冰箱/冰柜)單獨保存,建立菌(毒)種使用記錄并由專人負責,且雙人雙鎖保管。對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樣品應按照國家規定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由具有資質的專業人員辦理,并嚴格按照《高致病性動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品運輸規范》和《關于動物菌毒種樣品病料等有關事宜的通知》規定包裝運輸[6]。嚴格的管理程序不僅規范了菌(毒)種保存和運輸,也確保了運輸過程的安全。
3.2醫療廢棄物處置
為加強醫療廢物安全管理,防止疾病傳播,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疾控機構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制定醫療廢棄物處置相關規定。疾控機構的醫療廢物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化學性廢物。根據醫療廢物的類別將具有傳染性的醫療廢物置于黃色雙層塑料袋中,并放在指定地點;培養物未經實驗室負責人批準不得帶出實驗室;送檢標本及接觸檢驗標本的器材應經理化消毒后方可帶出實驗室;傳染性廢液應先消毒,毒性廢液應先分解毒性物質再處理;病原微生物及其標志物陽性標本應先消毒再處理;醫療廢物應由專人送至指定地點統一處理。
3.3危險化學品管理
疾控機構部分職工存有僥幸心理,認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和理化實驗室關系不大,其實,理化實驗室中危險化學品管理也是重中之重。(1)易燃、易爆、強腐蝕性、劇毒等物品要分類分柜存放。基本原則:有毒品、易爆品在保險柜內分隔放置;易燃品及性質相互抵觸或滅活方法不同的試劑應分庫分類堆放或上貨架放置;貨架下層放置液態試劑,中層放置固態試劑,上層放置小包裝試劑。(2)危險化學品的存儲管理應嚴格執行雙人管理、雙人發放、雙人運輸、雙鎖控制、雙人使用制度。(3)嚴格遵守化學品出入庫登記制度,做好領用記錄。(4)在危險化學品倉庫放置溫度計,時刻注意溫度變化。(5)危險化學品倉庫內嚴禁吸煙,禁止使用明火。(6)加強排風,注意通風,及時散熱,驅除庫內積聚的易燃、可燃氣體;針對劇毒試劑和強酸庫房,在室內加裝鐵柵欄,確保安全。(7)實驗用高壓氣體鋼瓶必須直立固定且分類保管,嚴禁氯與氨、氯與乙炔、氫與氧、乙炔與氧氣混放在一個房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發現安全隱患,排查管理漏洞,改進管理方式,推動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發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加強監督檢查。監督檢查的形式包括自查、定期檢查、重點檢查等。(1)自查。實驗人員應自覺檢查個人實驗操作的規范性、菌(毒)種樣本使用、廢棄物處理、重要生物安全儀器設備操作使用,發現問題及時上報。通過自查提高實驗人員的安全意識,把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2)定期檢查。實驗室質量管理部門定期組織人員對實驗室日常工作中技術規范及操作過程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對安全隱患、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進行登記并將問題上報安全生產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研究解決方案,抓好整改落實。(3)重點檢查。對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易燃易爆氣體和可能發生公共危害的重點部位要重點檢查。
實驗室生物安全是疾控機構實施疾病預防與控制職能、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基礎。確保疾控機構實驗室生物安全,就是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思想,把實驗室生物安全問題放在實驗室管理工作的首位,努力營造“人人重安全,人人講安全”氛圍。
綜上所述,推進疾控機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應從創新管理模式、加強人員培訓、抓住關鍵環節、加強監督檢查幾方面入手。同時,各級疾控機構和相關人員要深入研究,不斷完善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機制。
[1]徐建斌,趙濤濤.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9(4):164-165.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i[S].3rd revised edition Geneva:WHO,2004.
[3]CEN.CWA 15793:2008(E)Laboratory Biorisk Management Standard [S],2008.
[4]魏強,武桂珍,侯培森.實驗室生物安全風險評估的現狀與發展[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7,41(6):447-448.
[5]Hedenus F,Azar C,Johansson Dja.Energy security policies in EU 25 The excepted cost of oil supply disruptions[J].Energy Police,2010,38(3):1241-1250.
[6]劉國傳,劉來福,張利鋒,等.檢驗檢疫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J].檢驗檢疫科學,2009,19(3):50-52.
G482
A
1671-1246(2016)23-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