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懷忠
(黑龍江省機電工程學校,黑龍江 海倫 152300)
?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對中職學生的影響
藺懷忠
(黑龍江省機電工程學校,黑龍江 海倫 152300)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自始至終都是中西方法學所探討的熱點,圍繞著兩者之間的關系,針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我認為法律與道德都以物質條件為基礎,沒有了經濟基礎的保障,法律與道德就無從談起。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點,也有區別,正確地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各國的立法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含義;聯系;區別;現狀
法律與道德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各個時代,雖然各有不同,但二者的本質依然從中體現,沒有一個時代能夠讓其二者單獨存在,到了現在社會,更是逐步形成了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
1.1道德的含義
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也就是說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受到肯定的行為準則。這說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并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把道德可以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于善與惡、榮與恥、是與非、正與邪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對道德的概括更要細化。
1.2法律的含義
自古以來,無論哪個社會都有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存在,但是他們所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說對立的。從側重道德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必須由某種程度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他們對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趨同了解的并不是很清楚,更需要形象生動的向他們講解。法律屬于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圍。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別人、對社會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如、處理和制約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規范并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說明了法律不是萬能的,保障法律實施的強制手段也不是萬能的。它需要由道德輔助和補充,我們要合理利用法律與道德兩種機制加以科學調整,這樣才能形成有序高效和公正自由的社會生活方式。
現在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往往認為法律建立在道德之上,甚至情可以代替法,為此需要向他們著重說明道德是人們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與道德相互促進與融合的成熟形態,即表現為法律信仰與法治理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規則意識,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具體地說,一是通過職業學校老師的教育和教化,將法治觀念和法治教育傳輸給學生,并加強多層次、多方式的普法宣傳教育;二是提高社會法治治理的水平,增加面向職業技術學校的法律服務供給,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地感受到法的存在;三是引導中職學生善于利用法律化解矛盾和維護正當權益,最終目的使所有學生都能感受到法治陽光。
4.1我國社會道德狀況
從當今社會的發展來分析和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一是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二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成功建立,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理念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三是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也使人民群眾在認識到人類社會從低級走向高級的過程中,自覺的改造自然,改造歷史,最終改變自身,最終培養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
4.2我國社會法律現狀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和全局著眼,意義深遠地對過去五年的民主法治建設成就做出了公正評價:“民主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成績顯著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取得新進展。”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制的健全,法學界、法律界和全社會應當盡快把對中國法治狀況的認識和評價統一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上來,統一到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部署上來,以更高、更遠的戰略眼光為中國民主法治建設事業做出新貢獻。
綜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規范的制度化實踐。法律并不是萬能的,高度的法律化一定離不開道德的支撐。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必將對社會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之,要讓學生們認識到法與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不同范疇。法律屬于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于社會憊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之間的平衡;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規范并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良序公俗等諸手段來評定。法的進展和完善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這樣才能促進法的科學發展.
[1]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四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 92-93.
[2]亞里士多德,吳壽彭譯.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6:9.
[3]孔子.論語·為政.
[4]劉佩韋;論法律評價[D].廣西師范大學,2003.
(編輯馬海超)
The Effe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LIN Huaizhong
(Heilongjia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chool, Hailun 152300,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is a hot topic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aw from first to last. A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law and morality are both based on material conditions. Without the guarantee of economic foundation, law and morality can not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Law and morality hav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legislation in countries.
meaning; connection; difference; status quos
2016-03-24
藺懷忠(1977.05- ),生于黑龍江省海倫市,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現任黑龍江省機電工程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政治教育教學。
G712
B
1672-0601(2016)06-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