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洋,韓新華,鄒恩悅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00)
?
水土保持學課程改革初探
肖 洋,韓新華,鄒恩悅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00)
本文針對水土保持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結合我國水土保持科學發展現狀,并從教學內容、 教學模式、 課程體系建設、 考核手段方面制定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提升水土保持學課程教學效果。
水土保持學;教學內容;改革
公元前956年,中國的《呂刑》中記載了“平水土”和“平治水土”的內容[1],說明我國很早就有了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作為世界上水土流失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國土面積占比為全世界國土面積的6.8%,但水土流失面積占比卻達到世界水土流失面積的14.2%,由水土流失驅動因子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大大制約了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進行《水土保持學》課程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水土保持學》隸屬于農業資源與利用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應用性,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業核心課,因此該課程成為了生態、農學、資源環境、地學類等專業的學生的必修課程,并在我國新高等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中得到了體現。目前為止,據相關數據統計得到,全國有近30所高等院校開設《水土保持學》課程,而且更多高校將逐步加入進來,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已經將該課程納入至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為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必考科目,強調了該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說明了《水土保持學》課程教學越來受到同行關注[2]。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水土保持科學研究的深入,對于人才培養目標有了新的要求。在正確把握國內外先進的水土保持科學方向、有效跟蹤現代水土保持行業的熱點和焦點的同時,開展《水土保持學》教學改革,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新時期卓越復合型農業人才的重要途徑。
“水土保持學”教學內容兼容性大,濃縮了“水土保持規劃”、“林業生態工程學”、“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法律基礎”“農地水土保持”、“土壤侵蝕原理”等幾門獨立課程的全部教學內容,要做到合理融合以上獨立課程,并保證上課學時(通常是48或54學時),以便實現學生能夠短期內有效了解課程的理論知識,掌握課程相關應用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就只能做到緊貼大綱,而不能將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及時更新。另外,同學們在地質地貌、水文學等基礎學科的理論知識儲備上不夠充實,淺薄的理論基礎也給該課程教學增加了難度。
而現代水土保持學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等層出不窮,一些新知識、新概念、新技術等(例如:遙感技術、“3S”技術和土壤侵蝕模型)首先以英文的形式出現在國際刊物、會議資料和互聯網上。因此,作為農科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水土保持學應將最新進展展示給學生,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因此,在當前水土保持科學迅速發展的形勢下,緊跟國內外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形勢,圍繞“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學研究方向,結合水土保持學課程特點,認真分析課程的教學規律,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和網絡信息資源,針對目前的教學內容,增補和拓展水土保持理論知識,更新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相關的教學內容,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當代水土保持學的最新進展及重大研究發現,引入教學內容,以解決課本知識滯后的現狀。
我國的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雖然在水土流失防治目標上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改善自然生態環境,但我國在水土保持工作開展的內容和時序上和國外有很大不同。相較于國外而言,我國在水土保持工作上起步較晚。
因盲目開墾建設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之后,發達國家首先通過立法進行水土保持防治,并逐步推廣土壤侵蝕研究和水土防治,最后形成成熟的生態環境修復機制。
而我國是借助于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首先開展的是水土流失狀況調查研究,在試驗推廣階段也進行的是水土流失考察與勘查,目前仍然處在開發與治理并進階段[3]。我國所處的研究階段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決定了課程教學內容要及時更新,并且注重教學的實踐性。
在現有階段,各高校開設課程學時都是有限制的,水土保持課程也不例外,而課程的教學大綱只是概略性地設定了教學范圍,但不能完全展現實踐教學內容,正是這些因素限制了“水土保持學”實踐性教學[4]。考慮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發展現狀,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理念,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校級、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和實習基地,多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促進“產學研”結合,全面鍛煉學生的認知和應用能力。例如,可通過參觀水土保持科教園和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的感性體驗,讓學生們對水力侵蝕的發生、發展過程、水力侵蝕類型的表觀特征和等高籬等水土保持新技術的水土保持原理和施工技術有清晰的了解,對梯田等傳統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保持原理和施工要點也容易理解[5]。
水土保持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能只憑教材的理論知識,必須結合實踐教學,教學形式要靈活多樣,讓教學達到預期效果。本課程可通過學生自學、課堂討論、實習教學和項目促學,將以“教師為主體”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增大啟發式教育,推行學生開放式課堂、研究型教學,增加學生發言、討論的時間,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從根本上解決“填鴨式”教育方式[6-7]。同時,將采用多媒體手段,將科研中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及時展現給學生,并讓學生到科研基地和生產基地實地考查實習,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認識。為加強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運用講座、課程討論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逐步實現由教師督促學生學習向學生自主學習的轉變[8]。同時,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教學的技術手段,積極開展網絡資源建設,通過校園網平臺,建立網絡學習空間,增加了課程資源庫,使學生可方便獲得本課程的相關信息和資源。
傳統的考核方式僵化了學生素質的培養,凍結了學生的創新開拓能力,不能夠與時俱進,必須創立新的考核方式,多方面靈活的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平時與期終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的考核形式。學生平時成績根據課堂問答、課堂討論、課堂考勤和作業等綜合成績評定。對課程期末考試,把屬于基本理論、原理、概念等知識性的東西采用閉卷形式,而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東西則采用撰寫論文的形式進行開卷考試,擴大學生學習的范圍。本門課程擬實行全程考核,考試題目注重案例分析,考核方式靈活多樣,避免單一考試造成的“學而不思”現象。
總之,通過實施《水土保持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與實踐,進一步加強主講教師隊伍的建設,改進與加強課程內容,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系統地掌握水土保持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和最新研究進展,使學生能自覺尊重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注意資源的保護,為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服務;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并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過程與環節;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這些無疑對于學生的就業、研究生入學考試以及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均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應用前景廣闊。
[1]孫厚才,趙健. 中外水土保持理念對比[J]. 長江科學院院報,2008,25(3):9-13.
[2]畢華興,余新曉.“水土保持學”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6(4):105-108.
[3]韓玉國.《水土保持工程學》課程教學特色分析[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11(1):106+108.
[4]黃炎和. 依托水土保持科教園平臺,開展《水土保持學》直觀教學[J]. 亞熱帶水土保持,2007,19(4):65-67.
[5]周曉冬,李秀民,孫劍鋒,等. 《國際工程合同條款》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 大學教育,2013,19:91-92.
[6]羅永忠.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教學改革的探討[J]. 中國林業教育,2014,32(1):12-14.
[7]張偉陽,吳健民,梁玉鳳,等. 基于CDIO模式的Java教學改革[J]. 職業技術,2015,14(5):44-45.
[8]楊哲宇. 多元引導,自主探究——淺析“探究式”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 職業技術,2016,15(4):64-65.
(編輯 文新梅)
On Teaching Reform in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urse
XIAO Yang, HAN Xinhua, ZOU Enyu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China)
In view of a series of questions in the cours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course content and course system reform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means, are formulated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urs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2016-06-03
《水土保持學》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研究(2014B19)。
肖洋(1978-),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S27
B
1672-0601(2016)10-0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