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中,王 榮,曹秀洪,李俊麗
(1.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2.臨潁縣職業教育中心,河南 漯河 462600)
機電一體化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探索
孫建中1,王 榮1,曹秀洪1,李俊麗2
(1.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2.臨潁縣職業教育中心,河南 漯河 462600)
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銜接作為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核心和關鍵,成為關乎我國職業教育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內容。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對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問題、課程銜接的對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分析,力求反映目前我國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總體狀況,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完善發展。
中高職;課程銜接;機電一體化技術
中職與高職雖然同屬于職業教育,但兩者在教育體系中處于不同的層次,在教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中職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相關職業的基本技能或一般技能,而高職則要求學生要具備更高層次的技能水平,同時在工作中要有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這和他們更加專業、針對性更強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構成了所需的高級技能。高級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由低級到高級的認知發展過程。[1]因此,中職可以說是高職的一個學習準備階段,高職的發展必須要建立在中職的基礎上,缺少了中職作為基礎鋪墊,高職也將是不完整的。而中職如果沒有高職的延續,將失去發展前進的動力,成為沒有吸引力的“斷頭教育”。[2]所以,在中職與高職之間建立有效的銜接,能促進二者的和諧發展,提高辦學質量,從而提升整個職業教育體系的辦學水平。
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點,中高職課程銜接是中高職教育銜接的重要內容,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銜接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在實際的課程銜接工作中,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在課程目標、課程開發與組織、課程內容選擇等方面缺乏應有的溝通,沒有兼顧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需要,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明晰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涵義,發現并解決我國中高職課程銜接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是實現中高職課程銜接,促進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構建統一、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也是繁榮職業教育發展,推動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來,職業教育以其對社會經濟的重要推動作用逐漸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點。課程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任何一種教育體系中,課程始終處于核心地位。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特別是教學改革,最終必然要歸結到課程的發展與改革上。課程是學生能力建構的基礎和依托。職業教育課程是連接職業工作崗位和職業院校培養目標之間的橋梁,其任務就是使學生獲得勝任職業崗位工作的能力,為就業創造條件。[3]
現階段,在實現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一偉大構想中,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銜接作為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核心和關鍵,成為關乎我國職業教育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內容。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為中高職課程銜接提供了條件。當代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職業教育作為與市場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課程內容的設置要與時俱進,因此要實現在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及時更新課程內容,把中職與高職教育的課程內容放在一個統一的框架內來認識和設置,從而有效地實現課程內容的連貫和統一。課程改革強調中職課程應偏重于一般知識與技能的了解與掌握,高職課程關注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和創新技能的培養,其對中職課程的基礎性和高職課程的高層次性要求為中高職課程銜接及遞進提供了前提和條件,為中高職課程的良好銜接打下基礎。
2.1 課程設置缺乏對接意識
中職與高職課程銜接的課程設置缺乏對接意識,表現在課程設置滯后或者超前、基礎課程過渡性差、課程科目或內容重復三個方面。[4]
中高職課程銜接過程中,中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也要遵循適度性原則,課程的難度和深度要適度,不能超乎學生的能力范圍,也不能落后于課程的發展水平。但是,在落實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實際工作中,由于對課程的感知度不強,在課程設置時缺乏對其他專業或同級院校課程的調查與研究,有些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明顯滯后,課程的難度和深度都趕不上同等級高職院校,而且有些課程內容陳舊老套,課程內容的知識含量也明顯落后于學生的一般發展水平,不符合新時期課程改革的要求;與此相對,有些中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會有超前的現象,課程的廣度和難度都已超出中職學生的能力范圍,甚至達到或超過了高職課程的知識水平,這無疑會對課程銜接造成一定的困難。
由于中職與高職存在層次上的差異,所以在課程要求上會有所不同。中職課程要求略低于高職,中高職不同的課程要求有利于中職向高職課程的遞進,為中高職課程銜接提供了條件。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課程標準,有些中高職院校基礎性課程的要求差距過大的情況也會出現。中高職普遍設置的基礎課程,比如高等數學、公共英語等課程,中職學生在基礎較差的情況下,可以達到中職學校的較低的課程要求,但進入高職后適應不了高職的教學要求。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大多基于普通高中畢業生考慮,對數學、英語等文化基礎課程的要求較高,致使中職畢業生進入高職后,在高等數學、公共英語等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習上普遍較為吃力。基礎課程的過渡性差使其銜接缺乏基本的條件,從而影響了整個課程體系的銜接。
中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在制定選擇課程時,往往從自身的體系考慮,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課程內容的重復,而且同一專業的課程內容重復率比較大。中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主干專業課程有:機械制圖與CAD、機械基礎、機械工藝、互換性與測量技術、電工電子應用技術、電工基礎、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液壓與氣動、鉗工實訓、車工實訓、電工實訓、數控車(銑)床操作與編程、電氣控制與PLC及其應用等。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主干專業課程有:機械圖樣的識讀與繪制、電工電子技術應用、公差選用與零件測量、零件材料選擇與成型方法、機械零部件傳動與分析、液壓與氣壓傳動系統、零件手工制作、使用通用機床的零件加工、機電傳動控制、機加工工藝規程編制與實施、PLC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機械CAD/CAM應用、數控加工實訓、典型機電設備安裝調試及維護、自動線安裝調試及維護、維修電工實訓等。可以看出,中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課程開設大體相同,重復率在60%以上。這就意味著學生必須重修已經學過的課程,造成教育資源和學習時間的嚴重浪費。課程門類繁多增加了課程學習的負擔,課程內容的超載挑戰著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造成課程與學生之間的緊張關系。而且,課程科目和內容的重復使中高職層次性差異難以體現,不利于中高職課程順利銜接。
2.2 高職技能課程與中職脫節
中高職銜接的課程目標應該呈現出“能力遞進”的狀態。能力遞進指的是學生在中職和高職都應獲得職業崗位范圍所要求的職業能力,但在高職階段的職業能力水平應明顯地高于中職,[5]高職學生技能體現高等性,在此基礎上才能構建真正意義具有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因此,在專業技能培養方面,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要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高等職業院校技能課程應該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技術含量。高職學生也應該具有較寬的知識結構,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較強的職業能力,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較早,其教育目標定位于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因此課程設置也是以就業為導向,比較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相比之下,部分高職院校技能培養的高層次性特征不明顯,有時甚至落后于中職,出現中高職技能訓練培養“倒掛”現象。
2.3 中高職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脫節
中高職課程體系脫節還表現在中高職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脫節,主要指中高職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的不匹配,甚至于缺失。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育原則,主張做學合一,理論與實踐要結合。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應用性是職業教育的特征之一,注重培養學生針對某一職業崗位的工作實踐能力,強調對實踐課程的關注,要求實踐性課程要占課程內容的一定比重,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共同發展。而傳統高職課程是基于“實踐是理論的延伸和應用”這一認識基礎而建立的,是圍繞理論來教實踐,以理論為中心來組織課程的模式。但實際上,由于教學條件、基地建設和實踐設備落后等原因,很多中高職院校的硬件發展難以滿足學生學習要求,所以往往輕視實踐課程,其作為提升學生工作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內容長期得不到重視,造成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不匹配。
3.1 深入調研, 明確中高職兩階段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銜接是構建課程體系銜接的起點。職業教育是一種技能人才的教育,要遵循技能發展的層次遞進規律,培養掌握“經驗技能”的是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掌握“策略技能”的是高等職業教育,高職是建立在中職基礎之上的,是同一類型中不同層次的教育。中高職銜接不是簡單地把中職和高職疊加,而是在合理定位二者層次和結構的基礎上,實施中高職貫通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因此,對中高職培養目標的正確定位是中高職銜接的立足點;也是實現課程內容銜接的起點。中高職培養目標定位既要重差異性又要體現層次性。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都屬職業教育,均為技術教育,培養目標有一致性也有差別性,認真分析差異所在是中高職培養目標能否銜接的關鍵所在。中職的培養目標主要是行業初級、中級操作工,而高職培養目標應為行業的高級操作工,并希望有一部分人將來能成為技師。經過深入調研企業和中高職院校,校企專家共同研討論證,確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兩階段培養目標。中職培養目標:主要培養面向制造業,能夠從事機電設備的操作、維護、編程等生產一線工作,具有一定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中等職業技能型人才。高職階段培養目標:主要培養面向制造業,能夠從事機電設備安裝調試、故障診斷與檢修、技術改造等生產一線工作,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學習能力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
3.2 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和等級考核制度
職業教育如果沒有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和等級考核制度,那么職業教育考核與評價將始終處于混亂狀態。要增強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內部協調性,加快建立中高職協調的課程銜接體系,就必須完善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實行統一的職業資格等級制度。中高職課程銜接可以根據職業的分類標準和不同職業的考核要求,確定人才的層次結構和職業能力的層級標準,構建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嘗試職業教育、職業資格與普教文憑等值的做法,以實現職業技能與職業資格、職業資格與文憑的良好對接,也使得中高職課程的和諧銜接得到實現。[6]
3.3 推行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和選課制
推行學分制,建立彈性學制及選課制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它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強教學管理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而且能夠照顧到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興趣,兼顧不同生源的素質差異。
3.3.1 推行學分制,允許中高職之間學分轉換
學分制主要指中高職相通的學分轉換機制。職業教育中的學分轉換具體是指學生已學過的科目或取得的學分可以在校際間轉換并得到職教機構的承認。英國實施的是學分累積和轉學分制度,允許學生選擇更多地融合了普教和職教的教學單元制的綜合課程。借鑒此做法推行學分制,要使學生不僅可以免修相關課程,而且不同專業也可根據實際,認可獲獎證書計入學分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實行學分制要統一中高職相近或相似專業的學分標準、不同課程或教學單元的學分標準,以使學生獲得的學分在各級各類中高職院校可以相互認可,并成為中職學生進入高職院校的通道。[7]
3.3.2 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分段完成學業
在學制上,可以考慮制定彈性學制,即針對學生在某一學習階段的學習,學校可以根據專業性質和內容,給出相對寬松的學習年限,但是允許學習能力較強,提前達到專業要求學分的學生提前畢業。這不僅避免了學生培養的“一刀切”,也可以起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的效果。彈性學制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學生完成學分的時間限制,也擴大了學生招生和入學的年齡范圍,有利于高職提高生源的數量和質量,有利于學生發揮自主性,改善學習效果。
3.3.3 建立彈性選課制,允許學生自由選擇
中高職院校可以開設選修課,建立相應階段和專業的選課中心,制定出詳細的課程表。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宜的學習內容,組合成適合自己的課程體系,以更好地實現中職到高職的學習內容過渡和接軌。[6]另外,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其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水平不同。在文化知識方面,普高畢業生掌握得較好,而中職學生相對較差;在專業技術方面,中職學生因為具有一定的專業訓練,所以技能水平相對普高畢業生較高。因此,由于兩類生源對知識與技術掌握的側重點的不同,其對職業教育課程的要求不同。實施彈性選課制使他們可以靈活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而不必重復學習。通過采用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加大了學生選擇課程的范圍,增強了課程的適應性,有利于中職學生發揮自身優勢,獲得學分或者通過高職入學考試或評估。[8]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州技師學院在機電類專業開展合作,實施“學制銜接、課程融通、學分認定、專業開放”為特色的機電類專業學分制中高職教育銜接人才培養模式。以認定課程為載體,以學分績點制為紐帶的機電一體化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如下。
兩校分別按照前文確定的專業培養目標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前3年以中職課程為主,完成學業,獲得畢業證書和相關中級職業資格證書。同時,自主輔修高職基礎課程,其學分績點計入進入高職入學成績的依據,不作為中專層次的要求。將中職課程學分績點、高職輔修課程學分績點,按比例合成學分績點作為升入高職的依據。將原來大部分相同內容的課程下移到中職教育中,高職對這些課程內容進行認定,并將此類課程成績轉換成學分績點,計入學生進入高職的考核成績。為幫助中職學生順利進入相當于高職二年級的學習階段,在中職校機電類專業學習的同時,由高職校專業教師深入中職校,開設部分高職基礎課程為輔修課程,累積高職輔修課程學分績點,在中職校中排定固定時間段由高職教師開設輔修課,并不打亂和改變中職原有的課程安排和課程結構,不影響中職正常的教學活動,只是對自愿報名的學生開設部分高職輔修課,從而形成中職課程(中職)→高職基礎輔修課程(中職)→高職專業課程(高職)的課程融通。
由高職對中職課程制訂學分績點轉化表,將參加中高銜接項目的學生課程成績,即中職階段認定課程的成績,轉化為對應的學分績點。由高職在中職校協助下,對中職二年級的學生開設高職專業基礎課程輔修課,累計高職輔修課程學分績點。兩者按各自一定比例形成學分績點總分排序,作為高職校錄取依據。
這種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具有開放性,使中高職銜接的專業不僅局限于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而是擴展到機電裝備制造專業群,擴大學生受益面。第二,具有獨立性,保持不同辦學層次的兩個辦學實體人才培養方案的獨立性,為中職校學生升學和就業提供充分的選擇余地。 第三,通過學分績點,保證了中職和高職對雙方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的認可,確保了中職教育階段教學質量能夠達到相當于高職二年級學生的教學起點。
本文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對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問題、課程銜接的對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分析。力求反映目前我國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總體狀況,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完善發展。
[1]高原.我國中高職銜接研究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5):43-45.
[2]周文清.高職與中職有效銜接及其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8(28): 47-49.
[3]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69-73.
[4]唐靜. 中高職課程體系設置銜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01): 23-25.
[5]柳燕君.構建“能力遞進、縱橫拓展、模塊化設置”的中高職課程銜接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7): 56-60.
[6]任平、陳文香.中高職課程和諧銜接的問題與建議[J].職業技術教育,2010(25): 56-59.
[7]鮑偉,韓彥芳,歐陽志紅.中高職教育銜接中課程銜接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2(02).
[8]荀莉.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現狀綜述[J].職教論壇,2012(13):47-52.
(編輯 趙欣宇)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Mechatronics Major
SUN Jianzhong1,WANG Rong1,CAO Xiuhong1,LI Junli2
(1.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 2. Liny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Luohe 462600, China)
Curriculum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key of connec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rriculum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rriculum connection, taking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major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rives to reflect overall situation of current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nection, to promote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nection;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2015-12-02
孫建中(1973- ),碩士學位,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機電控制方面的教學和研究。
G718
B
1672-0601(2016)03-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