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桂霞,王秋剛
(1.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哈爾濱 150025;2.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哈爾濱 150086)
?
課堂教學模式與管理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金桂霞1,王秋剛2
(1.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哈爾濱 150025;2.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哈爾濱 150086)
摘要: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教學的不懈追求。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很多,目前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主要形式,課堂教學模式與管理辦法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通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教與學的關系調整,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探索、創新意識的培養;通過“活動教學”、“現場教學”、“分組教學”等教學組織形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樂學好思的主觀意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課堂;教學模式;管理;教學質量
0引言
課堂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學習而使用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管理反映課堂教學中的諸多關系和問題,即如何創設一個和諧的課堂環境,建立合理的課堂教學活動規則,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取得盡可能大的課堂教學效果。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雖然教學模式在不斷改革,但是教學的主要形式還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但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是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其他教學環境的基礎。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
1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綜合職業能力的,為生產和管理第一線服務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所以高職教育要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索適合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獲得工作崗位上的各種能力。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為完成某一教學課題而運用的比較穩定的教學方法的程序及策略體系。
在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普遍采用的教學組織形式仍然是課堂教學,這是最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教學的模式仍然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即學生被動地接受模式。這種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養成了不動腦筋的學習習慣,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埋沒了學生的聰明才智。我們都清楚地知道,教學活動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認識活動,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于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教學模式,將生產、生活實際引入課堂,采用情境教學模式,把知識融入到創設的生產、生活情境之中。指導學生團結協作,自己動手,自覺完成學習任務,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探索、發現,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習的目的性,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保證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情境教學之中,從而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品質,使學生在學會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得到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雙重提高。
2教與學的關系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課堂是師生進行信息交流的主要環境,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教學是教與學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環境氛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理想的教學不僅擁有所教學科的淵博知識和使教學生動有趣的嫻熟能力,而且他們顯示出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談論和思考的內容格外感興趣和好奇以及對學生基于職業上的關心和關懷”。因此,大學的課堂應該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形成溫暖、和諧、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這就要求教師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
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學過程是單向的傳授過程,教與學的關系是講與聽的關系,這種方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隨著現代教育科學的發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確立,主張把“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上。因為教是為了學,教是為學服務的,學是教的目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學生是否掌握并加以應用,學生的德、智、體是否得到培育和提高,都不能以教師講授了多少來衡量,而是要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衡量,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之間扮演的角色為: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是指揮官,學生是士兵;教師是家長,學生是孩子。有了這種明確的定位,教師在教學中才會尊重、關愛、信任學生,在師生間建立親密的友誼,形成融洽的關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教。
3課堂的組織形式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是傳遞內容的實現形式,教學組織形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高低。確定科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利于學生個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地發展。
我國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包括小班授課和合班授課形式,這種組織形式學生人數多,能使傳遞知識效率高,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確保學生獲得系統的連貫的知識;有利于發揮教師的優勢,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學生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授課的針對性差,學生參與程度低,更加適合基礎知識的普及。
高職教育不但要使學生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要能夠使學生畢業后迅速融入社會,承擔起相應的工作任務。所以高職教育的課堂在班級授課的基礎上,更多應該采用活動教學、現場教學和分組教學等教學組織形式。
3.1活動教學創建適當的教學情境
活動教學是指教師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教學情境,根據活動要求,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通過閱讀、討論、操作等方法去學習知識的課堂教學方法或過程。是把感知學習與實踐操作融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學生參與活動,將知識融入活動之中,活動任務的完成過程就是知識攝取、技能掌握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溝通交往能力的過程。活動教學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3.2現場教學搭建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
現場教學就是教師帶領學生深入生產現場,對現場生產實際進行觀察,用專業的知識和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手段,或總結出共性的、可供借鑒的經驗。從生產實際中提煉出問題和觀點,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真知都從直接經驗發源。要想獲得最新的認識和知識,就必須走到實踐的最前沿去參與、去觀察、去感受、去體會。現場教學能夠使學生體驗到真實的工作環境,可以發現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借以開闊視野,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熱情,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和職業情操,為畢業頂崗工作打下基礎。
3.3分組教學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
分組教學是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安排學習任務,小組內進行分工,可以在仿真的工作環境內完成學習任務。分組教學中,學生人員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務,找到自己的地位,增加參與程度,發揮各自的作用。同時各成員協同工作,增加同學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培養溝通和交往能力。
4和諧的課堂氛圍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心理品質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托。高職教育注重的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通過轉變教學理念、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等途徑,構建一種開放、民主、互動、共享的教學課堂,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師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課,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解決問題速度快,教學內容闡述精確,語言富有感染力。在教師的和顏悅色、滿腔熱情之下,學生的緊張情緒得以緩解,對立情緒得以淡化,自卑情緒得以扭轉,競爭情緒得以激發,師生關系融洽、協調、信息交流暢通無阻,出現了積極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同時,當學生懷著愉悅的心境,以積極的情感激勵自己的學習活動時,才能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而陶醉于學習活動中,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提高
5結語
每一時代的課堂教學質量觀都會受到這一時代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家的思想影響。有關課堂教學質量生成的思想,根據已有的研究可以概括為四種:即課堂教學質量的教師生成模式、學生生成模式、技術生成模式、管理生成模式。四種生成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它們的弊病就在于只看到某一因素在課堂教學質量生成中的作用,忽視了其他因素。將課堂教學模式和管理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綜合運用,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單永志. 葉圣陶主體性教學思想論析[J]. 哈爾濱:教育探索,2008,(6):48-49.
[2]王嘉毅,王利. 課堂教學質量的系統生成模式和因素分析[J]. 南寧:中國大學教育,2005,(7):55.
[3]徐萬山. 課堂教學的組織策略[J]. 太原: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32):86.
[4]金桂霞 .高職教育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J]. 北京:神州,2012,(10):78.
(編輯文新梅)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Mode and Management on Teaching Quality
JIN Guixia1, WANG Qiugang2
(1.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Harbin 150025, China; 2. Harbin Railway Technical College 150086, China)
Abstract: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is a relentless pursuit of education teaching. There are many influence factors of teaching quality. Nowadays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form of education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management methods are the key factors of affecting teaching quality. Via the teaching mode “ teacher acts as guide and students act as subjec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can mobilize sufficiently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onscious activity, and improve the cultivating of consciousness of exploring and innovation. Through “activity teaching”, “spot teaching”, “group teaching” and so on., incorpor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the ability of team cooperation. Through establishing a good classroom atmosphere,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loving study and think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classroom; teaching mode; management; teaching quality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1-0018-03
作者簡介:金桂霞(1963-),女,學士學位,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13年度“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ZC1213018)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