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月芹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基于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建構實踐研究
◆莊月芹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課程體系建構則是高職銜接的關鍵。目前,我國沒有明確的課程體系建構的要求,對于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由此,基于高職銜接下,探討了課程體系建構的實踐研究,以期能夠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高職銜接 課程體系 建構 實踐
高職教育的銜接涉及很多方面,如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01-2020)》指出:“為了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到2020年,我國高職教育要根據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體現出終身教育的理念,同時,要根據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體現出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目前,在這一指導性綱領的引領下,為了推動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國家和各地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改革舉措,促進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基于高職銜接下,課程體系的建構應該構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科學地制定中高職銜接的專業教學計劃,采用模塊化的課程形式,統籌安排專業教學計劃,才能不斷地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1.從整體上,充分地考慮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與弊端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學制一般為三年,其生源主要是普通團高中和中職兩種,專業教學計劃編制基本上以普通高中畢業生為起點。而大多數中職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并且中職與高職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簡單重復,尤其是專業課程和實踐技能課程。如果中職畢業生依然采用這個專業教學計劃,會導致大多數中職學生難以適應高職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習,造成學習時間的浪費,這樣會阻礙學生對高職專業理論的深入學習,并且也會對今后學歷的繼續提升造成一定的障礙。
2.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建構
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基于高職銜接下,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要采用模塊化的課程形式,整合中職課程與高職課程,使兩者相互聯系,從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中職階段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等。模塊包括兩個層次標準,即公共基礎課1(為中職學生應達到的基本標準)、公共基礎課2(為中職學生升學需要設置的)。中職學生入學時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礎,而在進入之中之后,有些學生沒有升讀高職的愿望,因此這個模塊就是根據學生的這些情況進行劃分的,中公共基礎課2對應的是高職入學考試標準,高于公共基礎課1的標準。中職專業技能課包括:(1)專業基礎平臺課模塊。在學生剛入中職學校時,可以按照專業大類進行教學,并且為了適用于專業大類的各個專業需要,在進入中職學校以后,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需要再分專業。(2)專門化專業技能課模塊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和市場需要進行選擇課程,是針對一個專業對應的若干不同職業崗位設置的專門課程,限定選修課程是專門專業技能課。(3)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核心課、頂崗實習等為必修課程。在中職階段開設諸如人文科學類課程等任意選修課程。
在專業對口銜接的基礎上,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分為文化基礎課、專業技能核心課、任意選修課等模塊,其與中職階段課程設置形式類似。高職階段的文化基礎課應該滿足教育部規定的高職教育基本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外語課等。專業技能核心課、專門化專業技能課以及頂崗實習中要注意做好與中職解學內容的銜接、提升。
在中職、高職階段的具體課程設置中,為了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專業技能核心課模塊應該根據兩個階段不同的培養目標進行設置與取舍教學內容,與專門化技能課模塊要有較大的區別。為了使得教學與就業崗位之間實現“無縫對接”,通過定崗實習能夠強化校企之間的合作。高職階段的定崗實習是中職階段頂崗實習的深化。為了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中高職階段的專業學習過程中,應該使學生獲取到職業資格證書和培訓證書,組織學生參加行業及勞動部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
3.“3+2”學制模式的課程體系構建
目前,我國高職學歷教育為3年,招生的是高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歷者,而中職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招收的初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歷者,初中生入讀中職學歷教育也應該為3年,因此筆者認為高職銜接教育可以采用“3+2”的學制形式。并且國家也鼓勵高職學院發展兩年制高職。因此,在高職銜接時,考慮到對口問題,為了滿足高職教育教學的需要,高職學制可以為2年。
1.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將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學生為本。加強中職階段的德育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將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作為關鍵,使學生具備敬業精神、遵紀守法意識,還要把社會注意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強高職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而培養出一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同時,要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另外,要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提高其實踐、創造、就業等能力,使他們學會與人溝通和團隊協作,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2.以就業為導向,確定專業培養目標
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職業院校要注重分析和研究區域經濟和社會的新情況和新特點,根據市場對專業崗位群的特點要求,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努力使教學計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根據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的要求,清晰地確定中職與高職專業培養目標,根據學校的場地、設備等基本條件,科學地進行課程設置與確定教學內容。有條件的職業院校要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和培訓工作,推行“雙證書”制度,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
3.正確處理高職銜接關系
在制訂教學計劃時,為了更好地使中職與高職進行銜接,要處理好就業和升學兩大問題,確保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充分考中職與高職學生的就業問題、升學問題。其中,中職升學問題的關鍵就是中職階段的語文、數學等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在中職升學問題上,要防止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礎課程的學時比例,要根據中職學生的就業需求,強化專業技能課程的教學,從而提高中職畢業生的培養質量。另外,銜接好中職與高職的專業技能課程,要保證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明確規定學生在兩個階段中應取得執業資格證要求。
4.堅持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培養模式
為了到訓練學生的教學目的,校企合作是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學生的教學模式,其主要以學校為主體,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在日常的實訓教學中,職業院校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增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不斷完善實習實訓基地條件。同時,要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滿足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要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企業的做”融為一體,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另外,正確處理好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兩者之間的關系,加大專業技能課程比重,要合理確定的學時比例,增加實訓、實踐教學的實踐和內容,按照培養學生基本科學文化素養等來定位公共基礎課程。如:中職階段中,公共基礎課程學時為一學年,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定崗實習為一年,專業技能占三分之二。高職階段文化基礎課四分之一,定崗實習不少于一學期,專業技能課四分之三。
[1]徐國慶,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2]許彤,蔣明霞.基于專業服務產業的中高職銜接問題探討[J].機械職業教育,2012,(07)
[3]李玉珠.中高職發展踏上“和諧號”[J].教育與職業,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