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杰
(浙江省建德市壽昌初級中學)
初中文言文優化教學過程的有效策略
◆高 杰
(浙江省建德市壽昌初級中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初中文言文教學過程進行研究,使文言文教學更優化。在尊重學生學情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由簡到難地選擇材料,激發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興趣。由淺入深地設計學法,幫助學生建立文言文閱讀的信心。引導學生學會從現象到本質地歸納文言文學習規律,從而獲得文言文自主學習的動力和能力,獲得文言文學習的基本素養。
文言文教學 優化教學過程 循序漸進
筆者在開學接手初一新生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學生對語文學習最困惑之處,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均提到了文言文。日常教學中,由于文言文的艱澀,學生怕學,老師怕教;相比于其他學科,對難懂的文言文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由于文言文年代久遠,看似與應用脫節,學生無處運用使用,也就不會主動去學,也不能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基于這樣的文言文教學現狀,我著手研究如何優化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過程的有效策略,從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出發,結合初中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探究出幾點切實有效的文言文教學策略。
(一)由簡到難選擇材料,激發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
1.第一層次: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故事。初涉文言文的學生,培養其興趣是教學的一要旨。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正餐之前先來點“開胃湯”,讓學生體會到蘊含在文言文艱澀外衣下的無窮趣味。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名人軼事、諷刺寓言,或是一些他們比較熟悉而有趣的成語故事。
比如,《鐵杵磨針》這個故事就很簡短,里面的重點字詞也不多,學生只需理解“棄去”“逢”“方”“卒”這些淺顯的常用的文言字詞,文意自然就能貫通了。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因為有著很好的認知基礎,都將成為我們引導孩子進入文言文殿堂大門的絕妙途徑。
2.第二層次:略有難度、稍帶議論的文章。隨著文言文閱讀的深入,課外文言文拓展閱讀的選材中,可以嘗試選擇一些夾敘夾議的文章。面對這類文章的學習,首先要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較難文言文的信心,特別注意新舊知識的連貫和提示。比如,在學習蒲松齡的《狼》以后,可以進行拓展比較閱讀蒲松齡的另外兩篇《狼》,體會其異同點,根據所學文體的變化,有選擇地穿插不同文體文言文的拓展閱讀,從而幫助學生逐漸達到新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3.第三層次:穿插典故、特定歷史背景下的作品。隨著八年級社會學科中文史知識的教學滲入,文言文教學便可嘗試讓學生接觸一些有一定歷史背景的,穿插某些歷史典故的文言文。如選自《三國志》的《樂不思蜀》,選自《晏子春秋》的《晏子使楚》,選自《資治通鑒》的《文天祥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等。這些文章雖有一定的深度與難度,但是卻能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獲得更多的文史知識、得到潛移默化的人文主義的教育,獲得美與情感的熏陶。
(二)由淺入深地設計學法,幫助學生建立文言文閱讀的信心
1.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的多種讀法來貫穿始終。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反復誦讀在文言文教學重的重要性。然而讀要讀的得法,讀要讀的有目的,讀要讀的有層次。
首先,是課文的朗讀。準字音(掃除文字障礙),讀準句讀(停頓),讀準語氣(思想感情)。這在一開始的文言文學習中尤為重要,也是正確閱讀文言文的開端。如七年級的課文《童趣》《<論語>十則》《孫權勸學》等,就必須首先通過斷句和通讀這一關。讀準句讀最重要,讀準句讀實際上是訓練語感,把握意脈,領悟內容的體會過程。
其次,要讀通文意,需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循環精讀。精讀目標:①把握文意;②探究文法;③體會情感;④感受情境。通過再讀,掃除文字障礙。通過研讀,深入探究文意。在此基礎上遇到很美的文章,還可再多讀,甚至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
2.由“自主探究”到“互助合作”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第一步,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去做。例如,在《殺驢取肝》中有一句話“使人夜款門而謁”,這句話中的“款”字,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那就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大膽的猜測吧?“派人半夜來干什么呢?”“要求見”“求見之前要怎么樣那扇門呢?”那當然是“敲門”了。
“猜”和“推知”是閱讀文言文最重要的能力,也正是這種“猜”和“推知”,才給閱讀帶來新鮮感和發現的樂趣。語言帶挈思維,思維觀照語言,只有這兩種運動的相互融合,才有語文教學的效率,才有真正的語文素質,才能真正體現語文教育的意義。
第二步。當遇到說理性的段落,或者難度較大的文章時就可以采取這種方式,讓他們通過互相幫助來完成對文言文的學習。如《傷仲永》的第三自然段,就是這樣一段具有思辨色彩和哲理意味的文字,這就需要通過小組協作的方式來幫助完成對文意的疏通和對中心思想的概括。
如果學生討論還是有困難,那教師就要及時的點撥和指導了。但是,教師的講必須慎之又慎,牢牢把握一個“精講”原則,即除了文言文中的一些艱深的字詞、語法、句法外,堅決不講,不排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不剝奪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不干涉學生合作探究的權利,對于書本上的注釋,大膽篩選,切忌“面面俱到”。
3.歸納文言文學習規律,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的品質。
(1)從知識上積累:歸納整理,發現規律。每學一篇課文,都要幫助學生及時歸納。找出相關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字、古今異義字、詞類活用字以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開始幾次可以由老師來幫助他們完成歸納。漸漸地便可嘗試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對課堂筆記進行梳理歸類,并在課堂或課后進行交流、修正、補漏、評價。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在日常積累中不斷獲得新知識、新長進,從中獲得一種學習的成就感,建立自主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比如,“之”這個常用文言虛詞,在文言文一開始的學習中就會不斷出現,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提醒學生特別留意觀察它的特點和規律。隨著遇到這個詞的頻率越來越高,次數越來越多,學生自己也能發現一些規律,比如常作代詞用,有時候解釋為“的”等。之后,教師有意識地加以歸納,學生便會“恍然大悟”,這樣的學習方式,記憶更為深刻。之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對課堂筆記進行梳理歸類,有意識地去尋找類似的詞語,并在課堂或課后進行交流、修正、補漏、評價,學會有意識的積累。
而對于一些常見的實詞,在出現多次以后,學生對它就漸漸熟悉了。我們學了《傷仲永》中的“謁”“嘗”等字后,在課外文言文中再次出現這個詞就很容易產生聯想了。時間久了,學生在積累中不斷獲得新的知識新的長進,便能從中獲得一種學習的成就感。
(2)從思想上拓展:比較聯想、古為今用。新課標中提出文言文教學要“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因此,通過比較閱讀來發現文言文在字詞及主題思想上的異同點,可以幫助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引導學生將課文的觀點或現象同當前的實際聯系超來進行評析。“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而文言文既是語文的源頭,又是語文里的精華部分。如《智子疑鄰》中可以多角度設計問題,作為老父,好心沒有得到好報,他知道了鄰人懷疑他會產生怎樣的心理?這家主人從失竊中該吸取什么教訓?你如何看待文中人物?通過聯系比較,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1.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去除畏難情緒,有效激發了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興趣。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課外拓展閱讀和比較閱讀,補充文史知識,融入對議論性文體和具有思辨色彩的文言文的教學,使學生基本形成對文言文終生學習的理念。
2.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方式的改變。在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學生養成了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會借助詞語手冊及課文注釋和其他輔助工具書,自主閱讀翻譯課文內容,圈劃難點。帶著疑問上課,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互助釋疑,教師實現了“精講”,有效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3.在循序漸進的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實現了學生對文言文規律的了解和把握,有效提高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賞析能力。
經過三年的優化實施,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了自主歸納特殊文言詞句的習慣,逐漸掌握了文言文學習的普遍規律。
隨著文史知識的不斷豐富和人生閱歷的不斷增加,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問題,探究文言文背后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以達到“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課程學習目標。
[1]花海龍.學習初中文言文的路徑探索.
[2]黃謹.初中語文課程目標中文言文教學目標發展分析.
[3]張中行.關于學文言.
[4]廣玉.中學文言文教學研究現狀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