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華
(濟南市長清區(qū)樂天小學)
讓學生像馬小跳一樣在玩中學數學
◆劉書華
(濟南市長清區(qū)樂天小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愿學樂學,并且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如何讓數學變得“好玩”起來,使學生和馬小跳一樣樂于學數學,這是數學教師工作的努力方向。
數學 玩數學 學習興趣
曾經讀過一本書《馬小跳玩數學》,這本書小學生都非常喜愛讀。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書中主人公馬小跳帶著讀者一起去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去發(fā)現數學中的美和樂趣;在這本書里,讀者不僅要和他一起學習用聰明又巧妙的方法去玩各種不樣的數學游戲,還會和他一起去認識數學之神阿基米德、科學巨人牛頓、數學王子高斯……
而玩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愿學樂學,并且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數學;“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讓數學變得“好玩”起來,使學生和馬小跳一樣樂于學數學,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數學教師工作的努力方向。
1.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課堂上可以利用學生對故事的興趣,在課題引入時用故事引入,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到游戲的過程中,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故事中感受數學帶來的快樂,讓學生感受到愛學數學是“數學好玩”的基礎。如我在新授《最小公倍數》時,我用阿凡提的故事引入,同桌兩人合作,通過在日歷上圈一圈、本子上寫一寫等方式,尋求解決的辦法,學生整節(jié)課興趣盎然。
2.為學生提供一些玩的數學素材。我們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他們創(chuàng)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而創(chuàng)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條非常適合低年級孩子的形式。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對故事、童話、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從學生身邊或社會生活實踐中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教學的材料,對教材進行重組與整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數學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他們的經驗相聯系,激發(fā)學生“玩數學”的興趣。如《找規(guī)律》《圓的周長》等課,學生充分利用素材親身參與嘗試、體驗、親自去做,從而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
在這一過程中,主要讓學生不斷發(fā)展自己對數學的探索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活動中,不斷地進行思考,不斷地獲得成功,讓學生有一種征服數學的感覺,不斷地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數學好玩”。教學中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學習成功的機會。特別對后進學生,要給予更多鼓勵和贊揚,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在“玩”中教數學,學數學是學生體驗數學、喜歡上數學的好辦法。這對于我們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在講“倍”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就用了他們感興趣的拍手游戲。我說老師拍幾下,你們拍的下數是老師的4倍,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整齊而又響亮的拍了12下。接下來我有讓男、女分組拍,孩子們的激情被點燃了,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整節(jié)課下來,孩子們不僅玩的盡興,更重要的是學有所得。
讓學生多參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發(fā)現數學,并讓學生逐步解決這些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生活中,讓學生有興趣,愿意學。在解答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讓學生愿意學,愿意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讓學生感到興趣。從生活中產生問題,會給學生親切感,激發(fā)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讓他們發(fā)現,原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如此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能解決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這就充分體現了“知識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的本質。為了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生活,動起來,玩起來。在講對稱圖形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就讓學生回家設計“美麗的對稱王國”,用紙剪出生活當中的對稱圖形,孩子們交上來的作業(yè)琳瑯滿目,滲透了他們的智慧和快樂。
總之,“數學好玩”是一種讓學生感受數學魅力的一種境界。如果能像馬小跳一樣輕輕松松、快快樂樂玩數學,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愛上數學,就會離不開數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