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杰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
EOL調查問卷診斷教學過程
——以《生命倫理學》為例
◆王曉杰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
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利用EOL平臺,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學生的反映,適時進行課堂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的調整和更新,對于課時少、教學內容多、全校選修課等《生命倫理學》課程特點,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生理倫理學》 調查問卷 學習興趣 授課方式
本人自2010~2011學年春季學期開始教授《生命倫理學》這門全校選修課,隨著教課時間的延長,對授課內容更加了解和熟悉,教學方法上也在不斷摸索創新。自2012年,在教學中開始使用上海海洋大學網絡教學綜合平臺(EOL),不斷挖掘該平臺的使用潛力,其中問卷調查功能在《生命倫理學》當中的使用,對教學幫助較大。2013年度上海海洋大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中,本人提交《生命倫理學選修課教學改革》申請,獲得資助,并于2014年12月項目驗收通過。在該項目執行期間,共進行了3輪課堂實踐,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不斷摸索和總結,完成了課程建設的既定目標。
《生命倫理學》課是一門全校選修課,每學期共16個學時,學時少。但是,生命倫理學課程特點是以問題為導向,伴隨科技發展,新的技術不斷引發新的倫理問題。比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干細胞研究、克隆技術、輔助生殖、器官移植、安樂死、臨終關懷、腦死亡、轉基因、神經科學、納米技術等。諸多的熱點問題,不可能在有限的課時中一一展開講述,因此,在調查問卷中,設計了一項“請按照你的興趣,對生命倫理幾個熱點話題進行排序”,其中,14.58%的學生選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12.5%選擇“干細胞醫學”,16.15%選擇“轉基因食品”,16.67%選擇“器官移植”等,根據學生的興趣,即可將眾多的教學內容,按照優先順序進行排列,合理安排授課內容。
依據生命倫理學的多學科交叉的課程性質,其教學方式應區別于一般社會科學,又區別于一般的自然科學,它既不能過于機械、實證,也不能夠過于抽象、理論化。同時,作為一門選修課,教學方法尤為重要。由于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性質不同,基礎課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而選修課作為輔修內容,學生缺少應有的重視,多憑興趣選取,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應該靈活多樣,既能教給學生必要的生命倫理學知識,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全校選修課學生知識背景不同,以及《生命倫理學》課程以問題為導向,并針對倫理問題進行論證和反論證,嘗試為解決辦法提供倫理辯證的課程特點,根據調查問卷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反饋采用課堂師生互動討論、針對某一倫理問題課堂上模擬辯論賽開展正反方辯論、帶學生參觀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緊貼知識點的視頻等活潑、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授課。通過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各種教學方法的認可度,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1.針對生命倫理學課程關于倫理問題論證與反論證的課程性質,創新性的采用辯論賽的方式開展教學。對部分課程內容通過辯論賽方式進行授課,首先是在課堂上征求同學們的意見,同學們的積極性較高。因此,授課教師布置3個命題:“轉基因技術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器官移植是否應給與經濟補償?”“輔助生殖是否應該支持該技的推廣與應用實踐,還是主要用于科研而非普及大眾?”這三個命題與學生的生活很近,而且也是大家相對關心的倫理問題。然后將全班28個學生分為三組,抽簽決定命題,及每個命題的正反方。經過2個星期的準備,課上開展辯論。每組5個選手,正反雙方共10人,3名同學作為主持人和計時員,其余學生作為觀眾,在觀眾自由提問時間向正反方任一辯手提問。選修該課程的學生,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但作為一個小組,大家課下都相約聚在一起,一起準備素材,進行密切的分工合作。課堂上,大家條理清楚的闡述自己的意見,正反方有攻有守。在2013~2014學年下學期的調查問卷中,68%的同學表示喜歡課堂上組織的針對某一命題的辯論賽。
2.針對某一問題,課堂上師生互動討論交流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此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課上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在2014~2015學年秋季學期中,由于選課人數較多,60人,考慮到如果采用課堂辯論賽的形式,參與學生的比例較少,并且通過調查問卷,確定這個班的學生對辯論賽的興趣不高,因此,在這一輪教學過程中沒有采用辯論賽,而是增加了課堂師生互動環節。在2013~2014下學期的生命倫理的調查問卷中,教師授課、課堂師生討論、辯論賽式、學生PPT匯報,四種授課方式中,42% 的學生認為課堂師生互動討論更能加加深學生對生命倫理學的認識。在“是否喜歡認可教師在授課時與進行互動討論”的調查中,36% 學生表示“很喜歡”,43% 學生表示“喜歡”。因此,在后面的教學中,老師引出問題,學生各抒己見,甚至激烈爭論,然后由老師對學生的各種觀點進行點評。
3.帶領選課學生課后參觀分子生物實驗室和實驗生物養殖實驗室,利于非生命科學直接相關專業的學生了解生命倫理中的科技問題。在2013~2014學年下學期、2014~2015學年上學期的調查問卷中分別有71%和74%的學生表示喜歡參觀相關實驗室。因此,在2014年的第四周,講解到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章節時,課堂上告訴學生,基因離我們很近,比如,熱播的美容產品廣告詞“基因決定肌底”,我們食用的大豆油、 玉米油很多都是轉基因農作物加工而成,這樣的介紹總是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接下來,再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講解什么是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的基因組就是全部的遺傳信息,是一條很長的基因鏈,一個個片段就是一個個基因,在體內發揮著生物學作用。在之前,大家對基因的研究就像是小貓釣魚,釣上來那個基因就研究哪一個,而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把人類所有的基因片段通過撒網,全部捕上來然后再逐個研究他們的功能。如此講解,幾乎所有的學生就對人類基因組計劃有了比較具體的認識。下課后,又帶領學生到生命學院的實驗室中,讓學生參觀養殖的淡水、海水生物,然后讓學生利用熒光顯微鏡觀察轉基因斑馬魚,并向學生講解轉基因基因。這樣由淺入深的理論學習和實驗室的實踐學習,更加利于學生對人類基因組計劃和轉基因技術可能引起的倫理爭論的理解。
4.視頻播放,配合PPT講授,更能吸引學生上課注意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2014-2015學年秋季學期中,共收到60份調查問卷結果,其中30%的學生,提議增加視頻教學。因此,在春季學期教學中,在講授轉基因食品的安全中,間插播放了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國際、國內轉基因農作物及轉基因產品的使用及安全問題。
在該項目執行期間,共進行了3次教學改革課堂實踐,共117名學生選修該課程。在2014~2015學年上學期的調查問卷結果(59份)顯示:在選修生命倫理課之前,64%學生對這門課程知道一點,32%學生表示不了解,經過16學時的課上課下的學習,84%學生表示了解了生命倫理學課程的主要內容。
1.利用調查問卷,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贏得了學生的普遍好評。摘錄部分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評價:
“我很喜歡老師這種以實際事例引入課題的教學方法,并輔以其他實例來進行互動討論,使我們對生命倫理有了更深的認識。”
“老師的教學內容詳實,張弛有度,很贊!就是課時太短,有些復雜的知識難以消化就開始了新的課程。”
“很支持老師現在的講授方式通過案例分析來帶動學生們的思考?!?/p>
“現在挺好的,不限制學生的思維”
“老師上課舉得事例讓同學討論可以引起同學興趣,相互交流?!?/p>
“個人覺得老師講的非常好,舉各種例子讓我們深刻理解,還帶我們去參觀實驗室?!?/p>
“辯論賽式的授課方式很好。建議嘛,就是盡量使各小組實力均衡。因為有些同學可能真的對醫學方面不太了解,也可能性格就是不愛說話的那種,恰好這些同學分在了一組,會使辯論很難進行。還有就是我覺得可以在辯論的前一天晚上在答疑討論區里解答一些同學的疑惑,這樣可能會使辯論專業點。”
“我們這學期進行辯論的形勢很有效,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參與度,加深了對生命倫理學的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