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琴
(甘肅省永昌縣職業中學)
淺談如何促進職高生發展
◆吳玉琴
(甘肅省永昌縣職業中學)
師愛是偉大的,神圣的。師愛是人類最高尚的情感,凝結著無私奉獻的精神。師愛是超凡脫俗的,這種愛不摻雜血緣和親情,沒有功利與偏私,是一種全心全意的付出,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愛心教育 基礎關懷 尊重 力量 責任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中職學校的招生受到了普高招生的嚴重挑戰。職業中學生源差,主要表現在:學生知識基礎差、習慣差、問題多、對學習沒興趣,普遍存在厭學情緒。這些學生在家中缺乏父母足夠的理解和支持,在讀初中時缺乏老師足夠的重視和關注,進入職業中學后,缺乏高遠的求學目標,在課堂上常常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無所事事,無所追求。面對這些學生,我們關鍵要用愛心和耐心將知識和信息傳播給他們,充分了解他們的愛好,發掘他們的“閃光點”,用“兼愛愛人”之心感化每一名學生;用大愛的形象影響他們,用愛心關注他們心理健康,培養他們博愛、大度的胸懷,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認真學習,將來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金鳳凰要愛,丑小鴨照樣也要愛,我們要把愛平等地撒向每一個學生。
愛是最好的教育途徑,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一般來說,愛“好學生”容易,愛“后進生”難。由于種種原因,職業高中學生大多是人們心目中所謂的“后進生”。他們的自尊心往往得不到滿足,好勝心屢屢受挫,知難而退,紀律渙散、集體意識薄弱。要教育好職高生,關鍵是充分了解他們的愛好,用愛心捕捉他們的“閃光點”,用“兼愛愛人”之心感化每一名學生,讓他們親自體會所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所學專業與就業的聯系,滿足他們考學就業的心聲和社會的需求。
在教學中,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真正的愛,是理性的愛,是智慧的愛。看到學生犯錯誤,不能一味地批評,一定要疏導學生的心理糾結,糾正學生的偏差行為。捕捉他們的閃光點,特別是那些學困生,更需要教師的關愛和呵護,在他們學習中多表揚少批評,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揚其自信的風帆,一步一步地步入成功!
陶行知說:“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教師應放下功利思想,用一顆博愛之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師愛是教育的潤滑劑,是進行教育的必要條件。育人先要育心,走進他們心靈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他們心靈深處的共鳴。關愛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依賴,學生才樂于接受教育。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懷、幫助學生時,才能使學生振作起來,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慢慢懂得“感恩” ,用心學習,不斷進步。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溫暖他們冰封的心靈;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滋潤他們心中的創傷;愛是橋梁,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我們要用師愛為教育事業撐起一片廣袤的藍天。
愛本身就是一種尊嚴,一種對人的尊重,愛是一種觸動靈魂的教育過程。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他們幼稚想法和要求,尤其要信任后進生。他們因為學習成績欠佳,紀律差,長期受冷落、歧視,內心怯懦,也由于學習基礎差,長期坐“冷板凳”,受差別對待,他們很早就放棄了學習。認為考學與他們無關,但他們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理解、肯定和信任。面對他們,職高任課教師必須以愛心來引導他們,用充滿愛的眼睛欣賞他們,鼓勵他們學習,充分尊重、寬容、信任他們。左手拿起“放大鏡”,右手拿起“望遠鏡”,去尋找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引導他們望遠方看,找到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弘揚,技能得到發揮,使他們在校園內找到自己的成功和快樂。多進行情感教育,處處尊重他們,關愛他們,使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發奮讀書,立志成才。
當教師站在講臺上的時候,要以學生為主體,不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使學生望而生畏。要手把手的教,詮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這一經典論述,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多媒體,設計各種課件和游戲,調動課堂氣氛。“上課多提問多鼓勵;課后耐心輔導;并結合教材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了多種深度不一的教學方法的練習題,讓尖子生吃飽,學困生接受得了,爭取立足中等生,扶持后進生,滿足優生。使他們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愛是教育的靈魂,愛是一種力量,春風化雨般塑造美好心靈的力量。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個彌久永新的過程。愛可以支撐起整個世界,愛可以架構教育的殿堂。教師只有少責備、多鼓勵,少懲罰、多關心才能用自己的愛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回報,才能使學生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升學和就業。為此,要讓他們明白以下幾點:
1.認識自身的優勢。目前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大力培養技術型人才,面對形勢要勇挑重擔,掌握一定的技能。
2.不斷提高自身能力。
認真學習知識、技能,在學習期間必須拿到雙證(畢業證、技能資格證);正確認識當前社會升學與就業的形勢;不斷進步,提高學歷層次。實現由“孰能生巧”型人才向“心靈手巧”型技能人才的轉變。
3.正視現實,勇往直前。不要抱怨父母不夠愛護,不要抱怨老師不夠關心,讓自己真正“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相信“心有多大舞臺就多大” 。
“教育是一種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己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情為人之本,德為師之魂。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本著“1﹪的幫扶可能意味著100﹪的希望”“人人都有潛力,人人都可提高”的思想,認真研究每一個學生,感化每一個學生,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以自己真摯的情感和良好的師德,持之以恒地開展能觸動職高生心靈的幫教工作,這樣才有可能激起他們內心深處的漣漪,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愛”與“責任”,二者是分不開的,“愛”是責任的體現,而“責任”是愛的化身。愛與責任是一種無聲的諾言。“愛”與“奉獻”并存,與“責任”連根。 職業高中的大部分學生因基礎差沒考上普高的,也有一部分因沒有重視學習而“掉鏈條”沒有考上高中的,起點低,掌握知識偏少,對考學心存絕望,這樣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作為老師我們的“責任”都是一樣的,既教書又育人。學會換位思考;學會欣賞和信任他們;不吝惜愛心和投入;因勢利導、以情動人。愛本身就是責任,責任意味著一種使命。我們要做到“嚴慈結合”,用一顆樸實的愛心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使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有所成,學有所長。學以致用。就像奧運賽場上一樣,沒有不可能,永不言敗。相信只要努力付出,奇跡一定會出現的。
常言道,播種善良,收獲友愛;播種希望,收獲未來。我們既然選擇了講臺,就選擇了默默奉獻,作為中職教育的老師,不管學生基礎多差,能力多弱,思想多壞,我們有責任引導他們走進知識的殿堂,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技能,學會如何做人;更有責任引領他們在技能大賽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取得優異成績,從而喚起他們的自信,真正走出自卑的陰影,張開理想的風帆,駛向夢中的彼岸;使他們學好本領,向著“升學+就業”的目標,去迎接社會的挑戰。促使職高教育曙光再現,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