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萍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海北路小學)
分析小學語文教學與綜合實踐的創新與整合
◆張金萍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海北路小學)
語文不是單純地利用課本和在課堂上就能學習的,語文的學習需要大量的時間,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培養學生真正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學習語文,掌握語文的學習規律是小學語文教學和學習的基礎。鑒于此,對小學語文教學與綜合實踐進行分析,就語文與實踐的創新、整合進行探討。
小學語文 綜合實踐 創新 整合
1.在語文教學中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能力的應用和發展必須在實踐中進行,因為只有實踐才能檢驗能力水平的高低和知識的正確性,在實踐檢驗過后,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對自身能力進行評估并加以發展。語文學習和教學便是如此,因為語文與我們的日產生活息息相關,書面表達和報告離不開語文,人員交流離不開語文,社會發展離不開語文。利用實踐,我們可以很好地整合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重視,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實踐是語文教學和學習必不可少的一步,通過實踐,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的理解,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而語文學習又可以讓他們更好的與人交流,融入社會,所以,語文與實踐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我們要尊重和應用語文和實踐的關系并將其應用到語文教學和學習中。
2.在語文教學中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課文延伸拓展
課本是死的,課本中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如何讓課本內容延伸與發展是當前所有學科教學的研究課題,而語文課本內容的延伸無疑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以語文課本為基礎,但又發展與延伸語文課本。一些實踐科學類的課文就體現出了綜合實踐與語文的良好結合,它在傳授學生實踐知識的同時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溫室里的花朵是無法在社會的風雨中存活下來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也早已過去,現代化的語文教學要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如此才能開闊他們的眼界、增長他們的經驗,讓他們在實踐中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檢驗。所以,學校要多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貼近生活,感受生活,當然,這種實踐活動的第一原則要保證學生的安全,要在學校、老師、家長以及學生自己同意的前提下進行。
3.在語文教學中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走進大自然
前文已經說過,人們的正常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生們的綜合實踐就是走出課本,走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檢驗自己的語文能力,積累經驗,提高自身的觀察力以及培養自主意識。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時要認識到這種綜合實踐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要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日常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課本中掌握知識,從綜合實踐中積累經驗并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可以在日常教學任務中增加一些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設計活動方案參與活動中,活動中可以設計一些交流、評選的環節,以此保證學生對活動的參與度和參與熱情。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會用心、用腦、用手進行自主學習、觀察、總結與表述,活動結束后可以發現,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欲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活動必須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老師在這個活動中起到了監督者、引導者的作用。
1.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手段的選擇,極大地影響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接受效果,在網絡媒體極為發達的今天,我們要擺脫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只專注于黑板、粉筆、課本等教學工具,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媒體,豐富教學手段,保證教學質量。網絡媒體在語文課堂的使用能夠使字面上的文字趣味化、生動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而且,這種教學手段的使用,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自主意識,避免將他們培養成思維固化的學習機器,將靜止、枯燥的知識變成有趣的媒體動畫,對于小生而言,無疑具備極大的吸引力。
如《林海》一課,描繪的是大興安嶺的獨特景色,借助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多場景多角度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和作者老舍一同到“林海”,感受嶺的溫柔多情,林的安謐精美,花的適當點綴,時而贊嘆,時而陶醉。多媒體的使用,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完全把學生帶到那北方的原始森林,使他們看到從沒有看到過的景色,怎能不觸發他們的學習欲望?怎能不樂于去學習呢?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任務式教學和小組式學習方式是現代小學語文課堂上運用的重要手段,這種教學方式的落實貫徹,有利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老師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中要扮演的是引導者、解惑者,要時刻注意學生任務的完成狀況,及時地給予學生建議和解答其疑惑。任務的完成以小組形式完成,所以需要學生相互合作,利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這種合作能夠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實踐能力,而老師則需要引導學生合作。課堂氛圍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影響極大,所以,老師要控制好課堂氛圍,學生的參與、任務的完成等環節都要把握好一個度,避免學生過度活躍而導致教學過程偏離主題。教學主題是整個課堂學習的重心,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
3.鼓勵學生動手動腦,激勵學生創新實踐
動手又動腦,可以說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一個明顯特點。小學生天真活潑,他們樂于動手,在動手的過程中又勤于動腦,因此有目的地讓學生開展“辦手抄報”“制作名片”“詩朗誦”“演講”“故事會”“演出課本劇”等語文實踐活動,不但能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還能有利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要求學生搜集魯迅先生富有哲理的名言,為了加深學生對魯迅先生的了解,筆者上了一節“制作名人名言卡”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前讓學生搜集資料,準備好硬卡紙、彩筆和裝飾絲線等物;課上教給學生制作“名人名言卡”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制作,要求圖文并茂,獨具匠心;然后在班上進行交流,介紹自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最后評選出優秀作品,在班里展示。在動態、多維的天地里,在聽、說、讀、寫、畫的語文實踐中,學生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切實實現了語文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結合。
課堂預設的主體是老師,是老師根據學生狀態對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教學進度、教學手段、教學進程等進行的預設,也可以稱之為老師對課堂的預期目標。而生成,則指的是課堂正常開展過程中自然出現的情況,預設是老師希望課堂有序開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而生成則是在老師預設下自然進行的情況,預設與生成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在進行預設時必須考慮到生成,要將課堂生成納入預設范圍內。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和效率的提高必須是在有效把握預設和生成的前提下進行的,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混亂的,而沒有生成的課堂則是僵化的,必須把握好兩者的關系。
總而言之,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課本和實踐,兩者的有機整合才能使小學生獲得最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才能使語文教學更加高效化,才能取得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用課本內容傳授給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在實踐中檢驗與發展這些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能力,這無疑是當前小于語文教學的最佳模式。
[1]李艷紅.淺談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17).
[2]李紅敏.表演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