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邦,錢中華
(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四川 成都 610051)
育己是指教師自己有專業發展的意識和愿望,自由、自主地選擇成長路徑并持續踐行,自覺承擔專業成長的一切責任。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個體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精神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個體專業自主發展是根本,有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和自我成長的需求;核心是教師真正成為專業發展的主人,對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力、精神進行不斷完善,對自己的教育實踐不斷批判與重建。從這個意義上講,育己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生命成長的原動力。
人不僅是自然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自在自為的存在,是精神的存在。教師為實現專業自主發展,以認識自己為基礎,不斷充實專業知識,不斷提升專業技能,不斷充盈專業倫理與專業精神,追求“詩意地棲居”,是教師精神存在的實然體現。育己是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標識,需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有自我專業發展的意識和愿望,這是教師精神存在決定的。不然,教師個體無目的的自然存在,勢必淪為傳授知識的工具。
教師育己是以當下專業發展狀況為起點,以專業成長愿望為目標,根據自己的優勢與短板、興趣與愛好、發展需求與愿望,自由自主地選擇量身定制的成長路徑。育己,教師自己是專業成長的主人,在教育生活中為實現專業自我更新,依據選擇的路徑,持續踐行。
生命的超越性決定了教師個體對生命意義的不斷追尋,對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在不斷反思中加以完善、追求完滿。作為目的存在的教師,總是在預設與實現目標的循環中,超越自我、升華教育生命。事實上,育己將目標達成看作是對自己過去的小結、自然存在的附庸,并以此為起點,自覺承擔確定新目標的責任;若目標沒有達成,則以“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心態樂觀面對,及時反省自己存在的問題,以務實的態度負責由此帶來的一切后果。
簡言之:育己是教師對自我專業成長不僅有清晰的認識,而且有自主發展的意識和動力;不僅能根據自己的實情,科學合理地選擇成長路徑,而且為了自我教育生命的完滿,自由、自主地持續踐行;在成長過程中,直面現實,勇于擔當,敢于承擔專業成長的責任。因此,育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原動力。
在外控式管理機制下,采取自上而下、單向度確定培訓學習內容和形式,教師個體缺乏應有的思考,被動適應,喪失了成長的理性。而育己為教師“詩意地棲居”給予滋養,是自我實現的關鍵,自我更新的源泉。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用“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來描述人理想的生存狀態。教師讓自己的教育生命“詩意地棲居”,達到“詩意境界”——“自由的境界”“自在的境界”[1],其學科素養、專業技能、專業人格、專業精神等在教育生活中必然自由、全面、和諧成長,走向完滿。
在當下,學校為了教師快速地專業成長,規定教師必須上公開課、撰寫論文、參與各種培訓等,并予以考核。這種“自上而下”構建的指向教師專業成長的機制,人本意識缺失,成長主體缺乏參與意識;教師處于被動適應狀態,學習充滿“應付性”和“為他性”,浮于表面形式,丟失教師專業成長、自我實現的美好愿望,專業成長倦怠,教育生命失去潤澤。
然而,育己是教師“由內而外”的專業成長行為,解決了教師發展的內部因素——專業成長的愿望及發展需求;正確處理了外部因素——選擇學習內容和研修(特別是自主研修)途徑。在內外部因素的協同作用下,傾聽自我生命內部發出的理性呼聲: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認知與情感、技能與專業人格自由地、和諧地成長,教育生命走向完美。此時,育己賦予教師專業成長的靈魂,讓教師自由、自在地理解教育、理解學生,“道”“器”合一,品味專業成長帶來的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教育生活的愉悅,為教師教育生活“詩意地棲居”給予了滋養。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2],每個教師都是有精神生命的個體,在反思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過程中,自主轉化生命資源、獨立地完善自己而獲得專業成長,讓自己“詩意地棲居”在自我構建的屬于“我”的教育生活領地,實現自身價值。
教師專業成長是自己對成長的承諾,是一個育己的過程。以自我生命內部的發展意識和意愿為動機,教師自我規劃成長目標并尋求最佳解決路徑,在責任與使命中經過實然努力,提升認知水平和實踐智慧,讓自己在構建的教育生活領地中煥發出生命活力和人性的光輝。因此,育己是一種意識——專業自主成長意識,是一種行為——為提升專業倫理、專業精神和專業技能所采取的行動,是一個過程——教育生命活動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要想“詩意地棲居”在教育中,實現自身價值,關鍵在育己。
教師生命的存在,是對自己現已構建的教育生活領地以批判的眼光審視,進行不斷否定和對新的存在狀態不斷創造,自我更新,追求生命的完滿。
育己以自己內在需求為出發點,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在反思的基礎上發現教育實踐問題,深入剖析并嘗試解決,行為持續跟進。育己是教師在不斷的生命流變中超越自己,教育智慧螺旋式上升,彰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獲得精神上的幸福與愉悅的享受。因此,育己是教師對自己教育生活不斷批判與重建、自主超越、持續發展的過程,是教師專業成長自我更新的源泉。
育己以內省為前提,需求為基礎,教育生命價值實現為目標,建構屬于自己的、有利于自我超越和持續發展的專業成長路徑,“痛并快樂”地通往教育生命的“詩意境界”。
教師個體在成長的路上,受外界規約的束縛和各種功利性評比活動的誘惑,對自己的需求、成長目標缺乏應有的理性思考,迷失自我,忘卻真實自我的存在。教師要想實現一個“真實的自我”,就應傾聽自己生命內部發出的理性聲音,睿智回應“我是誰”。
認識當下的我“是什么樣”。以自我反思為前提,獨立地、自主地、自覺地剖析自己的專業成長現狀。一是解剖自己的素養,包括教育理念、專業道德、專業精神、專業技能、學術水平、教育智慧、自我發展能力等,明確“我”現在的發展水平及成長所處的位置。二是剖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明確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客觀分析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職業特點,把握職業機會,預防可能出現的威脅。
明確當下的我“需要什么”。在認識自己“是什么樣”的基礎上,厘清自己持續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核心問題、解決問題的順序及優先解決的問題;評估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明確自己通過實然努力能解決和不能解決的問題,明確不能解決的問題需要的外部支撐平臺。以問題為導向,自我追問,明確“需要什么”,選擇發展方向。
白巖松在《人格是最高的學位》中講了一個故事: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學大提琴的年輕人去向21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討教:“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意味深長地回答:“先成為優秀而大寫的人,然后成為一名優秀而大寫的音樂人,再然后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它告訴我們:人格是專業成長的基石,只能以、必須以做人的成功作為這種成功的最主要的標志。因此,教師育己只有以師德為底線,加強人格修煉,讓自己人性豐滿、人格完美,專業成長才具有空間。
1.誠信
誠信是做人不可逾越的底線,基本準則。如果教師自己在與同事、學生家長、學生之間的交往中,說三道四、裝傻、言過其實、“踢皮球”、不講信用等,會失去同事、學生家長、學生的信任,致使關系疏遠。可見,誠信是同志、師生之間建立信任的先決條件,是形成志同道合情誼的前提,是自己獲得信息的良好基礎;教師育己應將誠信放在人格修煉的首位。
2.自信
自信是教師教育生命通達“詩意境界”的人格關鍵。教師在育己時,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可以應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尊重自己的選擇、理想與興趣,常用激勵性語言鼓勵自己,讓自己生活在成功的暗示中。在遇到問題、挫折或不可改變的事實時,以寵辱不驚、臨危不亂的涵養應對問題,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樂觀心態面對所遇的挫折,以務實的態度接納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實。在成功降臨時,以“花無百日紅”的胸襟,謙虛面對。從日常教育生活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加強優勢發展;管好自己的劣勢,把做得不好的地方盡量做得完美,不奢求“十根手指一樣齊”。
3.感恩
常懷感恩的心是教師專業成長獲得領導關照、團隊支持與信賴的堅實人格基礎。俗話說:沒有三年不漏的茅草房。在工作中,與領導、同事難免產生誤會或磕碰,且可能給自己帶來傷害;此時,要想到他人給予自己的幫助或支持,“永遠記住他人的好”,讓自己從快意恩仇走向知恩圖報。
4.擔當
擔當是責任。有勇氣分享自己或他人在成長中成功帶來的喜悅,有毅力承擔自己專業成長帶來的挫折,不歸因于學校、領導或同事,實事求是地反省自己,承擔一切后果。教師在教育生命成長時,面臨諸多“十字路口”,應理性思考做出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能在未來的歲月中推諉責任與反復選擇。選擇是責任,責任就要負責,負責就要擔當,擔當自己和他人。
5.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人際交往的核心準則。你愿意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教師在工作、生活中力求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容他人。
6.謀求雙贏
教師在教育生活中面臨N多“零和競爭”,像評職、評優等,在評比時如果自己成為“不幸者”,應反省自己,查找差距,為育己尋找新的起點。在工作中,強化合作,取長補短,根除唯我獨尊、個人英雄主義,存在與發展謙恭、謀求雙贏的良好人格。
寫作是教師生命自主性的彰顯,是一種不受任何約束,自覺、自在的育己行為。它是教師梳理自己教育教學心得、形成教育理念的關鍵;也是發表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看法、傳播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有效方法;還是提高自己的分析綜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讓自己“詩意地棲居”在教育中的有效途徑。
在我國很多優秀的教師視寫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賁友林、華應龍、竇桂梅、邱學華等,哪個名師不是筆耕不輟,他們寫作是強迫的嗎?不,是自覺行為,是生命成長需要的行為,是育己的表現。
教師的寫作是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點、經驗積累與理性思考以文字的形式物化。在寫作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理性分析,歸納總結;要求教師查閱大量文獻,進行大量閱讀。如我們在撰寫《“新學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開題報告時,自主閱讀了康德、狄爾泰、柏格森、馬斯洛、海德格爾、石中英等的哲學著作,在CNKI上下載了張夫偉、孟建偉、王興福等關于教育與生命論述的文章,豐滿自己的認識,構建屬于自己的辦學主張。閱讀與寫作是孿生兄弟,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深化。
教師的寫作是“我手寫我心”,是自由自在、自己主宰的事情;教師通過寫作,可以提高理性素養,提煉教育理念,是教育理想通達澄明之境的一條有效途徑和育己的關鍵抓手。
教育不僅要強化技術層面的訓練,更要切入生命層面,包括科學與人文的生命、教育者的生命和受教育者的生命[3],正是這三種生命的融合構成課堂教育生命,教育者的生命是關鍵。教師生命的獨特性決定了教師理解教學內容生命、學生生命的獨特視角,形成每個教師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風格。因此,教師在育己中必須磨課,“磨”出自己的教學風格。
1.磨課的內容
磨課以課堂為抓手,課例為切入點,通過教師對自己或他人課堂教學行為的審視、診斷、評價,明確給予肯定與強化的教學行為或經驗,提出否定與摒棄部分的解決方略。
“磨”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師教育生命活動中對自己教育的價值定位,對教育活動中諸因素(學生、教師、教學中的師生關系、評價、課堂本身)的基本看法。
“磨”教學語言。課堂教學中的指令性、指導性、銜接性、評價性以及肢體語言,用在“何時”“何處”,以及“如何”用。
“磨”教學邏輯。通過“磨”要達到教學思路清晰,邏輯嚴謹,上下承接自然。
“磨”教學節奏。教學節奏張弛有度,時間分配合理,有高潮與低谷;而讓學生一直處于緊張狀態或“閑庭信步”狀態,都不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磨”教學機智。教學機智考量教師處理自己教學中生成問題的臨場應變能力,它是以教師的學識、學術水平、專業人格為基礎。
2.磨課的方式
磨課要求教師敞開自己的課堂,虛心接納他人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指導;以虔誠的“宗教”之心進入他人的課堂,理性分析得失,博采眾家之長,融入自己的教學。在敞開、分享與接納中,提升教學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辯”自己的課堂。敞開自己的課堂:讓同事聽自己的隨堂課,請同事聽自己的準公開課,在校內上研究課;然后根據同事的評價,辯證吸納。自我辨析自己的課堂:每隔一段時間錄制一堂課,從課堂教學理念、教學邏輯、教學機智、教學語言、教學節奏等方面進行辨析。串聯分析:根據自己研究所得并結合同事建議,發現自己的優點,找出自己的問題,在以后教學中揚長避短。
“進”同事的課堂。在磨礪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找時間“進”同事課堂,看同事的教學組織、教學邏輯、教學機智、教學語言、教學節奏等,從中有選擇性地吸取其優勢,并融于自己的教學實踐。
“看”名師的課堂。“看”名師的錄像課和現場課。思考:如果“我”上這節課如何上?他的課與自己的課異同點在哪?“我”應該從這節課中學習什么?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吸納有利于形成自己教學風格的合理內核。
當下,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舉辦的各級培訓中,內容大致包括教育理念、教學技能、教學觀摩、教育教學研究等,缺乏解題、命題的相關培訓。事實上:一些教師常被學生突如其來的質疑問得啞口無言,用一些莫名的話語搪塞、糊弄過去;對學校要求出的練習題網上下載應付等。因此,教師在育己時,提升學科素養是一個重要內容,磨題是最佳選擇。
1.磨解題
磨解題就是教師要求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做大量習題。一是將教科書的習題按照要求做一遍,對“一題多解”問題須思考解題方法最優化(最優化并非最簡便的方法,而是學生后繼學習所需方法),以便準確把握學生作業實際難易。二是根據教學內容,選做與內容相關的習題,以便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發展需求。如小學四年級數學(下)上了《時間、路程與速度》后,自己就要選做一些“行程問題”的習題。三是做一定數量的“考試”題,了解學科教學評價的方向和走勢。通過這種大量做題,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生成解題技能,有利于自己在教學時“精講”,學生“精練”,實現減負增效。
2.磨命題
教師命題考量學科素養,考量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對學生學業水平的整體把握。因此,教師在命題時,應掌握基本命題方法、命題類型;理解課標、教材,把握教學目標與要求;理解學生,把握學生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明確考查重點。否則,自己所命之題,達不到目的。
總之,育己是教師專業發展、生命成長的內生需求;在育己過程中,教師應以負責任的態度,根據自己實情,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讓自我教育生命“詩意地棲居”在成長中,走向“詩意境界”。▲
[1]葉秀山.何為“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J].讀書,1995(4):44-49.
[2]蘭德曼M.哲學人類學[M].張天樂,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孟建偉.教育與生命——關于教育的生命哲學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