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特殊教育學校)
美術教學中如何激發智障學生的參與意識
◆王 凱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特殊教育學校)
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發揮人的主體性為宗旨。本文通過設計了創設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挖掘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開展主題教學,注重在引導學生直觀感受的基礎上,協助兒童認識自我與外界,擴大他們認識的經驗范圍,激發智障兒童自主學習的興趣,促進智障兒童積極主動的學習,培養智障兒童自主學習意識。
參與意識 生活化 單元主題
智障學生存在著多種障礙,思維遲緩,反映遲鈍,自卑感強,弱智兒童大多腦神經受損,活動惰性嚴重,不能主動探求周圍世界,自尊心不足,而這些特征直接限制了學生在美術課堂重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只有把智障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盡可能地調動起來,他們才會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只有實實在在的參與才有扎扎實實的知識獲得。智障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與生俱來、也不會自發產生,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激發、培養、發展和保持。
1.給予智障學生安全感
智障學生不像正常孩子活躍、會主動和老師親近,他們會坐在凳子上,有時候叫半天都不起來,對外界的刺激不理不睬,這種情況看似反應木訥,其實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此他們比正常兒童更需要關懷、幫助與鼓勵,教師對他們應該投人更多的關愛。為了使智障學生積極動手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使智障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
(1)在學生面前表現出穩定樂觀的情緒和高度的耐心、愛心和細心
智障學生智力發育明顯滯后于一般兒童,在課堂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本來難度就較大,很多知識往往需要老師反復講解,多次練習才能明白。如果沒有恰當的溝通方式,他們對老師講解的內容更難理解,也更難表達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習的困難就更大,學習的效果就更差。面對智障學生,老師要用微笑和愛去幫助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性,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陽光。
(2)參與就好
智障學生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缺陷,手眼不協調,有學生些動手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可能開始會聽老師講,但到動手操作的時候,消極等待,坐在那發愣,看別人畫。有的學生每一節課的作業,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做出的作品不論好壞,都不會影響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做的不好時不會受到批評與嘲笑。
特別是做的不好時不會受到批評與嘲笑,相反,只要能積極參與,就給予適當的表揚,盡可能的帶動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學習。那么,即使沒把握,智障學生也會爭先恐后地參與,即使學生失敗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給智障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
2.要有針對性的選擇強化物
各種各樣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強化物,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個愛撫的動作,都會然給學生產生信任感,發揮出激勵效應。對于智障學生來說,沒有比老師給予自己喜歡的更能讓自己歡欣鼓舞的了。弱智兒童的個體千差萬別,在強化物的選擇上也是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不僅物質的獎勵和精神的獎勵并用,強化要及時,要有針對性。有的學生喜歡被表楊,有的學生喜歡作業本上被添加上五星、太陽、笑臉等等,大部分智障學生,他們對食物的興趣很高,所以在上課的時候要經常使用食物作為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強化應該根據學生情況及時進行變換,比如我們的強化物已經不起作用了,我們要及時的調整,變換強化的方式。隨著學生年齡、理解力等因素的變化,強化的方式也要隨之變換。
3.揚長避短,充分挖掘學生優勢
俗話說得好: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培智學生在課堂上也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長。老師如果能注意觀察,抓住課堂契機,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閃光點,創造機會,給學生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真正展示自己的才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我能行,我真棒!”,則往往可以抑其所短,揚其所長,把他們引上學習的正軌上。
陌生的詞匯、未知的知識對智障學生來說是非常抵觸的,學生不僅僅是接受起來相對來說是較慢,而是大都不愿意去了解。培智美術教學應依據自身學科的特點與智障兒童的生活結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實踐操作中獲得適應生活的經驗,進而消除學生的陌生感,提高智障兒童的生活適應能力。
1.課堂內容生活化
把生活中常見的內容充實到美術課堂教學中,是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如《常見的水果》一課,可以帶學生到水果攤去觀察水果,請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到市場去買水果,以獲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視覺感受。通過洗水果、吃水果,獲得多種感官體驗,消除單一的教師講、學生涂呈現的枯燥感。它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出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教學形式生活化
教學中我們應在培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讓學生身臨其境,去體驗,去感悟。比如在《好吃的點心》一課,課前先請學生吃點心,請學生獨立選擇自己喜歡的點心,并且說一說為什么喜歡,學生們為了吃到點心,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選點心的環節,并且能在選在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喜歡吃的點心的樣式、顏色、味道。生活化的形式教學既形象生動,學生又樂意學,教學效果特別好。
3.教學結果生活化
美術是一門特殊學科,學生的作業也具有特殊性。教師在教學中積極的為學生創設生活環境,通過作業的呈現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1)得到肯定
能夠獲得成功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給予學生作品充分的肯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參與評價,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與能力。培智學生在完成作品時,家長的肯定對孩子的參與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低年級的智障學生多是有家長陪讀的,一節美術課上完以后,將學生作業拿給家長看看,得到家長的肯定和鼓勵十分重要。這樣智障學生在接下來的課上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制作。
(2)創設展現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學生創作運用美術的生活環境,促進學生多元的展現自己。利用學生的作業裝飾教室環境、美化教室學習園地、宿舍等,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如在《裝飾筆筒》這節課時,結合教師節的到來,開展了“我為老師送筆筒”的活動,學生們將自己制作的筆筒作為禮物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學生們在制作時集思廣益,主動收集材料,積極動腦,動手,制作出了形式多樣的筆筒,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
培智中學生在認知能力、接受能力上有局限性,同一時間能掌握的知識及其有限,比如語文課認識蘋果,接下來老師出示的物品可能都會叫“蘋果”或者其他物品完全取代了“蘋果”的名稱,還可能在其他老師拿出其他物品事,由于學生不認識,或者老師否定了它是蘋果,學生產生了排斥心理。課上不認真,拒絕學習。主題教學指課程內容以主題單元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即課程的進程和順序以一個個的主題單元為單位,每個主題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內容,即主題單元將不同的科目串起來,而不同的科目承擔同一主題單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學。例如,在以“蘋果”為主題的單元中,包括了用筆畫出蘋果的樣子(美術課),認識各種蘋果的名稱(語文課),學唱關于蘋果兒歌(音樂課),動手洗蘋果(勞動課),數數自己有幾個蘋果(數學課)等。主題化教學集中時間,有利于學生掌握,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培養智障學生的動手參與意識,是優化智障學生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和基本保證,只有在這種美術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才能讓智障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動手、審美、創新等美術素質之目的,使他們的各種能力與素質在主動參與親身實踐中得到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