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雅靜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新苑學校)
文本教學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所起的作用
◆郝雅靜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新苑學校)
新課標中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的基本特點。語文課就是針對文本的教學,文本教學是“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場”。文本教學對學生語文能力所起的作用是:教給學生方法,訓練學生的語文技能。
文本教學 學習能力 工具性 訓練 方法 技能
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由來已久,新課標中是這樣說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為語文具有工具的作用,所以語文課也就具有了工具性的特點。語文是什么,“語”語言,“文”文字,語言文字具有使用的性質,是人們交際和認知世界了解古今的“工具”。“語文課”是借助課堂,教給人們使用語言文字的方法,通過教學活動使人們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通過教學提高人們學習語言文字的能力,使之獲得這種能力而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終身受益。語文課就是這樣一種“教給人技藝,提高人技藝”的能力的地方。而這技藝,就是使用“語言文字”的技巧和能力。
我把語文課稱之為文本教學,想從中辨析一下語文和語文課的不同。可能我們要說文本教學也是語文。我們在文本教學中運用著語言文字,練習著使用語言文字,可是我們的課堂離不開“文本”,數學課、物理課、化學課、政治歷史課同樣也是語言文字交流使用的課,但它不是學習語言文字使用技巧的課,沒有文章深層精神剖析和語言表達、文章寫作的技巧訓練,他們形成的是計算能力和思辨能力。
葉圣陶說“語文是工具,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這個工具,就無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說就不能做人。”“善于使用”,怎樣才能善于使用?那就是掌握使用的技巧并不斷加以練習和提高了,而技巧的來源就是訓練,來自課本文本的訓練。可能有人說我陷入了“純技術”論,但是我們不是常說“寫作技巧”“演講技巧”“閱讀能力”嗎,技巧來自于學習,能力來自于練習,所以文本教學是“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場”。
1.語文訓練不能等同于回答問題
我們常常在課堂上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中度過了一節課,而問題只是針對于文章的“內容”,好像是在做外科手術,將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僅僅只限于人文感悟的解析表達和交流,沒有深入分析整體的篇章如何謀篇布局與眾不同,沒有針對字句的細致入微的表現力的解析,只是淺層的了解了文本。文本教學的訓練不能等同于回答問題,要從內容中挖掘出文字之后所表現出的內涵。
2.語文訓練也不等同于簡單的練習而是要“訓練方法”
我們一談到訓練,可能很多老師會說我的課堂就不只是分析課文,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做練習,可實際上不是說分析文本就不是在訓練學習,也不是說做做題就是“真正的能力訓練”,訓練的內容既包括讀懂文本內容的方法,也包括正確解析文本寫作技巧的方法。我們重視訓練,主要是重視方法的訓與練。
3.語文訓練是在“訓”中學會運用,在“練”中掌握技能,在反復應用中提高能力
我們的教學目標中常有這樣幾句話“能整體感知文章內容”“能理解文章內容”“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針對這樣的目標,我們常常做的是“給予時間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說說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或是“給予時間朗讀課文然后說說這篇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思想”還有“給予時間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然后概括文章內容”。我們所關注的是學生能否讀懂這篇文章的內容這是一個需要訓練的過程,而非學生自己讀一讀就能很好完成的,是有學生能夠說對,那只是能力超于他人而已,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問題差生答不上呢,是因為我們的課堂缺少訓練。這個訓練應該是這樣的:先教學生讀懂每一段說的什么內容,要想讀懂每一段說的中心,就要先明白每一段中各句之間的關系,清楚了句與句之間的主從關系,就可以根據關系概括出這一段作者要陳述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每段分析之后,各段之間的關系也要理清楚,這樣全文的內容和中心就能明白了。不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訓練。
這樣的文本教學是先教方法,然后找相同的文本進行強化訓練直至掌握和提高。只有這樣細致地做過之后,我們才可以像從前那樣一步跨過“學習方法”而讓學生完成:用各種方式讀課文,然后自己概括出文章的內容,否則那只是部分聰明人的感悟和沒有根據的猜測。就好像是教人踢足球或打籃球,我們首先要先教他方法,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整體,然后循序漸進不斷練習,最后培養出一個優秀的運動員,一切的學習都是一樣的,要先掌握技巧再強化訓練。我們用細致的訓練使學生掌握讀懂文章的方法,概括內容的方法,謀篇布局的方法,在掌握方法后再讓他們去運用,這樣才更科學。
當然,剛開始的訓練會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一節課講方法,幾節課練方法,當然,最終我們達到的是整體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剛開始會很慢很慢,可是當這一項任務完成后學生的整體語文能力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無論閱讀速度閱讀效果都會很好。這樣的訓練所獲得的學習語文的基礎能力,是其他訓練的基礎,同時這一訓練對于學生終身閱讀都有好處,因為他能迅速讀懂一篇文章,他有可能因此而熱愛上閱讀。
4.語文訓練關注的不是教學方法不是學習方法而是學生對學習技能技巧的掌握和提高
教改以來,關注學生個體的呼聲越來越大,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開展“參與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提倡少講多練“七分鐘課堂”,探索出了很多種模式,這些都是針對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的改革。改變了我們以前的“一言堂”“填鴨式”,也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我們再從教學內容的新視角深層次去思考,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給他們方法:讀懂文章的方法,概括中心的方法,謀篇布局的方法,設置懸念和伏筆的方法,古文翻譯的方法,朗讀的技巧,演講的技巧,等等,這樣我們學生的能力怎能不提高!
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學常常是依靠教材,一篇不落地上完,似乎任務就完成了,我們的教案計劃也是一篇篇逐一設計。每堂課就是針對文本內容的設計,堂堂課都是獨立的課,一篇文章學完了就結束了,每節課之間的關聯不大,甚至是沒有關聯。學習本來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不僅是橫向的還是縱向的,我們應該利用文本全盤考慮學生整體上需要什么方面的學習,將一學期甚至是一年、一個初中階段的能力訓練細化成一個框架表,然后利用文本——課內的課本、課外的文章段落,由低到高由淺入深注意訓練。這種芝麻開花節節高的能力框架可以指導我們不是孤立地去上一節課,不是讓我們只是針對文本,不是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碎得如一地的芝麻,而是形成知識的系統,構建語文的“大廈”,時時處處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提高學生的能力出發,科學有效地教學。
課堂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怎樣才能在這短暫的40分鐘里,在這為數不多的幾年中,用我們的心為他們建起一座彩虹,一座連接文學殿堂的彩虹,讓他們從羨慕的仰望、強烈的向往到通過彩虹靠近或走進那美麗的殿堂,將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1]史建國.守住語文的工具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
[3]黃夢龍.語文課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小學教學研究,2008,(04).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課題名稱:從方法論角度探究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4]GHB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