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明智
(江蘇省東臺市溱東鎮中學)
淺談數學教學有效情境的創設
◆費明智
(江蘇省東臺市溱東鎮中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口。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作了一些探討。
數學教學 情境創設 興趣
德國一位學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碗“溶鹽的湯”。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問題情境相聯系的。在問題情境下學習可以使個體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積極的情緒,促進學生的潛能發展,從而使學習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同化”“順應”,從而達到一定意義上的建構。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積累和注入,而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被動學習,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益不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正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口。下面就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以富有挑戰性,探索性且處于學生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的問題為素材,可創設認知沖突型教學情境,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引起認知沖突,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學習動機。
案例1.在學生學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
(1)有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嗎?
(2)有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在什么情況下全等,在什么情況下不全等呢?
問題的提出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尋找答案。又如,在學習單項式乘以單項式這節課時,教師提出探究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2a3·3a2讓學生動筆先做,我在巡回檢查時發現學生出現兩種答案,一種是2a3·3a2=6a5,一種是2a3·3a2=6a6,兩種答案公布后究竟誰是誰非?,這時學生們的探究欲望被喚醒,紛紛猜測、討論,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問題的創設激發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知識點與當前的課題間的認知沖突,為學生的探究指明方向。
以數學活動和數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在“做數學”中學到知識,獲得成就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而且能不斷豐富數學活動經驗,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案例2.我在對三角形三邊關系定理的教學時,首先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長度為4cm、5cm、6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來進行動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將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著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
(2)有幾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幾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試比較兩根短棒長度之和與長棒長度的關系。
(3)通過上述操作,請猜想三角形中任意兩邊長度之和與第三邊長度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4)試用簡潔的文字歸納你的猜想并說明理由。
又如,八(上)《線段、角的軸對稱》《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等課時都是利用活動情境,通過紙片的折疊由學生自己探究圖形的性質。
多媒體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能模擬現實生活等特點,使課堂教學、數學學習提供了一個呈現形式多樣化的平臺,為創設數學學習情境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案例3.《黃金分割》課時教學的情境創設:
伴隨著美妙的音樂,用多媒體出示維納斯、雅典神廟、蒙娜麗莎、東方明珠電視塔、芭蕾舞演員圖片。讓學生感受圖片中那種勻稱的和諧美,然后再讓學生度量書上芭蕾舞演員肚臍以上部分與肚臍以下部分長度之比,引出黃金分割概念。這樣情境的設計,讓學生直觀感受每幅圖片都蘊含了和諧的黃金比例,同時也讓學生在美的欣賞中感受到了黃金分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情境設計越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不恰當的數學情境常常會出現在課堂上,“課堂熱熱鬧鬧,學生頭腦空空”的“課堂作秀”不是我們提倡的新課程教學,因此,情境創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真實性。情境創設應符合客觀現實,不能為教學的需要而“假造”情境。真實的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應用能力,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培養真實的情感和態度。
2.數學味。情境創設要有“數學味”,要緊扣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過多的無關信息不僅不利于學生“數學化”能力的培養和數學知識的掌握,而且會模糊學生的思維,失去情境創設的價值。
3.可接受性。問題的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恰當地設置,要考慮到學生能不能接受,要設計合理的“路徑”和“梯度”,便于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