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菊
(吉林省梨樹縣喇嘛甸鎮中心小學校)
談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
◆王 菊
(吉林省梨樹縣喇嘛甸鎮中心小學校)
為了激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就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提出解決方法。
數學 問題情境 實踐活動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追求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益,是每一位教師無止境的探索。一堂好的數學課在于能否提出恰當的問題,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一切學習都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的,如果教師能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就有可能激起小學生的興趣,喚小學生起對知識的渴求愿望,使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下面介紹的是筆者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經常使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學生的年齡小,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如何引導他們能進行有意注意、較長時間的去學習知識,完成課堂教學目標,設置場景教學就是一個好辦法。一年級數學上冊《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主要是學習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導入環節。準備了一些紅花和黃花,告訴他們老師要將這些花擺在黑板上,擺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問:“你們猜一猜老師要擺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顏色?”這時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說紅花,一部分說黃花。然后,我將紅花擺上去,猜對的同學很興奮,猜錯的同學有些掃興,但很快又躍躍欲試。讓他們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顏色時,還是有兩個答案,當問第三朵花是什么顏色時,逐漸地越往后問答案越統一,以至于不等問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齊聲按著一紅一黃的擺放規律喊出來。我及時地夸他們真聰明,猜得真準,學生們各個是樂不可支。我話鋒一轉說:“你們知道老師為什么在這擺一排花嗎?”課堂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猜測。看到他們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說:“是獎給這節課上得好的同學的,回答問題好的獎紅花,遵守紀律、合作好的獎黃花。你們有信心拿到嗎?”此時,學生大聲答道:“能!”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后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學生對自己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知識印象是最深刻的,在操作實踐中學生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探索新知。如二年級數學《測量》中的一節課,師引入課題后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學具與實物。先請學生猜一猜一支鉛筆的長度,結合已有知識當然都能給出一個數值。想知道它的真正長度嗎?(想)每位學生都動手驗證自己估計的值,人人參與。在我的指導下個個順利完成此項活動。(10厘米,即1分米),從而讓學生很自然的認識了“分米”這個單位及它的實際長度,接著順理成章地了解了分米和厘米及米之間的進率。
為了鞏固新知識,我再讓學生動手量一量身邊及教室里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1分米,找一找尺子上除了從0~10厘米是1分米,還有從哪兒到哪兒也是1分米。學生結合具體實踐活動,體驗出1分米的實際長度并形成表象,輕松的建立起了新的知識結構。接下來的認識毫米及與以上單位的關系,我也讓學生在動手實踐情境中完成。實踐證明,教學效果很好。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把問題情境生活化,使學生置身于生活問題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在四年級數學《小數乘法》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熊二生日快到了,同學們為他準備禮物,需要買包裝紙和彩帶。由于四年級的學生這個年齡都有買生日禮物和接受生日禮物的經驗,對接下來的信息很快也很熱情。
包裝一個禮品盒用紙0.8米,用彩帶2.4米,包裝紙每米26元,彩帶每米0.85元。我先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很快,兩個問題就整理好了:(1)買包裝紙需要多少元?(2)買彩帶需多少元?
在這個有效的情境中,我再次開動他們的腦筋,“如果讓你給熊二買禮物,知道要付多少錢嗎?”現在是把課本知識變成了學生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不愿意嘗試計算的。通過交流算法很快解決了問題,最后在教師師的啟發下,學生還總結出了小數乘法的算法。
一節原本枯燥的計算知識點,一放到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就能激起他們想去做、學的沖動,變陌生的內容《小數乘法》為自己身邊的事,讓學生想不動手、動腦都難。
其實,在實際教學中還能創設更多的情境。可以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的疑惑出發創設問題情境,等等。只要是適合自己學生的就是恰當有效的。而且新教材對知識的呈現大多以情境圖的方式。只要教師充分利用、挖掘,一定會從情境中提出恰當的問題,更好地實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