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川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石門鎮莊坨中學)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的角色轉變
◆楊大川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石門鎮莊坨中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把“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放到了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新課改的實施,對教師傳統的思想觀念和課堂教學實踐發出了很大的挑戰,這也促使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出相應的轉變。
新課改 初中語文 角色轉變
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知識觀、學生觀以及評價觀的變革呼喚語文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時,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體力行地體現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課程逐漸推廣之際,準確認識與全面把握教師新角色已成當務之急。
新課標對教師作用的定位既不是主體,也不是主導,而是組織者,這個“組織者”不同于傳統意義的組織教學,而是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師不再以教為中心,學生不再圍繞老師轉,老師不再支配學,而是服務于學,圍繞教學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設計,各種學習活動的組織,協助學生獲取新知識,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改一個突出的理念,是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師生關系上,不再是學生適應教師,而是教師適應學生。新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為了服務于學生發展的需要,教師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構建研究式的學習課堂,教師的促進顯得尤其明顯,比如幫助學生確定目標并轉換目標,促進學生找到最佳的學習策略或最佳途徑,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適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研究中不斷地把研究推向深入,促進學生向更高處發展,這里的“促進者”絕不是“主宰者”,可以是旁觀者、維護者、支持者,但絕不能包辦代替。通過教師的促進,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我們說,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不可能無所不知,只不過教師問道在先,“術業在專攻”罷了,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是教師解決不了的。相反,學生由于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學到教師學不到的新知識。所以要允許教師有不懂的問題,有不知道的問題,為此,教師就要不斷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節假日,甚至教學的空閑時間都是學習知識的黃金時間。教師也要向學生學習,做到“不恥下問”。這樣既能從學生那里學到尚不了解的知識,也可以從學生那里深化原有但不清晰的東西。通過師生之間共同學習,教師才有可能更快捷地獲取更多的知識。
“教師即研究者”,這個觀念意味著教師要從以前的“教書匠”這個角色轉變為“科研型教師”。新的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還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不斷進行自身知識結構的新陳代謝,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觀念。所以,我們不能被動的篩選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在不假思索地把別人的研究成果用到教學中去。我們在教學中決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因為別人的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也不一定轉化為實踐上的創新。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相信自己能成為一名研究者,并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積累的經驗加以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樣的教師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要改變過去語文教學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活動的弊端,就必須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為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廣泛利用課程數學資源和校外學習資源,特別強調家庭也是值得重視的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語文應該走進人的心靈。與傳統的教育觀念不同的是,做為教師要認真深入地學習新課標,重新確立現代教育教學觀念,重新審視和評價現代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不應該再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要把學生當成一個靈動的塑造者。要樹立“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樹立以最終促進人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服務的指導思想。教育不僅是追求高學分,而且要塑造出一個個有鮮活個性的活生生的人,追求每個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語文不僅具有言情、載道的作用,而且具有“塑人”的作用。語文教師,其實就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延續者,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領略民族語言的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中吸取精神的營養,不斷完善自我,這樣潛移默化就會塑造出美麗的靈魂。
教師是新課程改革成敗的決定因素。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師的角色轉化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只有正確定位和科學認識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關系,才能保證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和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也才能以課程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