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靜
(山西省渾源縣第五中學)
“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
◆穆 靜
(山西省渾源縣第五中學)
“互聯網+教育”,必然會使傳統教育模式發生重大改變,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的傳統教育形式將被顛覆,互聯網成為教育新的載體,傳統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將被突破,產生新型學習生態環境,包括“移動學習”“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教師面對教育的重大變革,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就必須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努力形成智能化思維,努力適應混合式教學,學會利用網絡平臺促進專業成長。
互聯網+ 教師 專業發展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傳統應用和服務將逐漸因互聯網而改變。互聯網+,核心是融合,關鍵是思維、理念和模式上的互聯網化。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個教育專用網、一部移動終端,無數的學習者,課程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教育”,必然會使傳統教育模式發生重大改變,在線教育將會成為傳統教育的補充或是顛覆。在線教育有兩個要素:互聯網和教育。互聯網是教育新的載體,教育借助互聯網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互聯網+教育的結果,將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當然,“互聯網+”不會完全取代傳統教育,而是會讓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信息化的活力。
“互聯網+教育”時代,將突破傳統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產生了新型學習生態環境,包括“移動學習”“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教師如何面對教育的改變,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這是目前教育發展和教師所面臨的一個不容回避的課題。
互聯網時代關鍵是改變人的思維方式,“互聯網+”要有互聯、跨界的思維,教師要有開放的思維,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講授、教給學生知識,而要有多元化的、信息化的教學思維,要有組織引導學生既能進行傳統學習更能進行網絡化學習的思維和能力;教學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學科,而要有跨學科的思想、綜合的思維,要有會應用包括網絡資源等一切資源的意識和能力,要把落腳點放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上。教師還應當有危機意識、緊迫感,必須意識到,由于慕課的出現、在線學習的興起,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增多,知識傳遞多樣化,權威教師受到沖擊,老師與學生可能沒有嚴格的區分或者并不是那么很注重。傳統講授教學方式下,可能是好老師,但如果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不能適應變革,不去主動提升信息化教學技能適應信息化的要求,可能會被淘汰。當然,“互聯網+教育”也好,“教育+互聯網”也罷,都代替不了傳統教育的全部。因為,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依然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只有將已有的教學內容與新的教學方式有機融合才是有效的,才能實現“互聯網+”時代好的教育。
現代化的技術、實證、數據、分析等不會自動地產生高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教師有不斷進取的意識,要有不斷適應外部變化的先覺和智慧,并保持極富個人特色的獨立思考。“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發揮的空間,從宏觀上看,可以構成“互聯網+教育”;從微觀上說,“互聯網+”可以拓展的方式是無窮的,它可以是“互聯網+課堂”,可以是“互聯網+學生”,可以是“互聯網+作業”,可以是“互聯網+評價”,可以是“互聯網+閱卷”,可以是“互聯網+家長”,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教師要自覺能動地適應信息化發展趨勢,要形成教育信息化理念,要樹立大課程意識,提供網絡課程資源,探索網絡授課模式,善于網絡學習,提升專業水平與信息素養,要有指導學生網絡學習的意識,能指導學生學會網絡學習。
實際上,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進行的教學,特別是真正實現慕課(MOOC)、微課等的情況下,教師實行的是一種混合式教學。所謂混合式教學,就是把不同情景下的教學活動,如面授教學、在線教學、學生自定義教學等結合起來的混合教學方式。這就要求現代教師不但應具備深厚的學科專業素養,還必須是信息技術的(或者說網絡)高手,從這個意義上說,未來教師的專業素養的內涵與過去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外延已越出了現有的范圍。教師不僅要成為信息技術的高手,更要成為駕馭課堂的高手,因為無論是微課還是慕課,無論是翻轉課堂還是混合式教學,教師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支配,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對課堂對話、討論、答疑、歸納整理的把握等都是不能或缺的,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是學生“吸收內化”提高效益的關鍵。因此,“互聯網+教育”,老師的作用變得更重要了,這需要教師去修煉。
“互聯網+教育”的時代,極大地提升了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渠道和空間。教師可以很好地借助于虛擬教研、網絡博客、移動社群等,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利用網上在線繼續教育學習,有效促進學科專業發展。網上在線繼續教育,既有虛擬班級內同學之間的互動空間,也有教師的在線講授和個別化點評;既不受郁于一地的空間限制,也不會因先后順序而受時間制約,等等;其靈活性和個性化是不言而喻的。
開展網絡化虛擬教研,有效提升教師信息化研究水平。虛擬教研也即網絡教研,這是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的網絡化研討交流合作、教學反思活動。在此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網絡工具和優質網絡資源,展開充分的交流互動,在交流互動過程中,既有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有學科專業知識的提升,還有信息化素養的提高,將會有效促進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
借助網絡博客進行研討交流,不斷提高教師教育智慧。博客交流往往有思想火花的碰撞,教育真諦的展現,也有心得體會、優選方法等,這無疑是相互學習借鑒的好平臺、好機會,
開展信息化教學設計,有效實現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信息化教學設計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所進行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突出學生學習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優質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優化學習效果。這對教師的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網絡學習任務設計與問題解決方案設計能力,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及與學生互動協作的智慧等要求都是很高的,這也是現代教師專業化程度的具體體現和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成為適應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積極參與學校網絡資源建設,在建設中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1]曹磊,陳燦.互聯網+:跨界與融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王晨,劉男.互聯網+教育[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3]何建武.現代教育技術技能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湯敏.慕課革命——互聯網如何變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呂森林.在線教育微課修煉之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