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林
(寶應縣城南小學,江蘇 揚州 225800)
2016年2月,教育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新鮮出爐,意見稿認為,中國學生亟須發展核心素養,這些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九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1]無論最終確定學生需發展的核心素養是什么,都會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相應的要求,在語文教學方面,我們要讓學生形成怎樣的語文素養,才能支持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呢?筆者以為,閱讀素養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眾所周知,閱讀的過程是一個認識世界、反思自我、建構意義、激發行為的過程,這個過程與任何一種核心素養的形成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語文教學在閱讀素養的形成方面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要做好閱讀素養形成的工作,首先得了解“素養”。《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對“素養”有這樣的解釋:“修習,平時養成的良好習慣。”[2]而“習慣”逐漸與人的生命相融后,就會演變成一種“習性”,正如布爾迪厄研究得出的結論:“習性”能夠自發地激活與之相適應的實踐,就像一個沒有指揮的樂隊,仍然可以集體地和諧地演奏[3],至此,素養得以形成。學生閱讀素養的形成也會跟閱讀習慣有關,也就是,幫助學生形成閱讀素養,首先就要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習慣,但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上實際做了多少努力還需要分析。
首先,我們看看作為“專業”指導閱讀的閱讀課堂教學。其目前有兩種質態:一種依然屬于傳統教學,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并從內容當中探索出有關思想或者哲理意義;另一種是相對前沿的,注重對語文知識或者叫作文本體式、表達方式的學習,也就是教學重點從文本內容向文本形式發生了轉移。這兩者在于教學內容的不同。第一種,學生可以從文本意義的理解中建構適合自己的意義,由意義指導行為,從而喜歡上閱讀,最終可能養成閱讀習慣;第二種,學生可以從對文本形式的深刻感受上,領悟文本表達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潛意識里默會成閱讀方法,最終形成一定的閱讀習慣。但研究諸多閱讀教學案例可以發現,它們對于閱讀方法的直接指導和在直接培養閱讀習慣的教學內容選擇上還十分欠缺。也就是當下的閱讀課堂教學可能讓學生理解和記住一些事實、道理、概念,但對于如何閱讀一篇課文甚至一本書,還沒有習得一些明確、具體的方法,以至于學生們從課上來到課下,對于如何閱讀一篇課文或者一本書,除了潛意識里默會的模糊的方法外,其實還是一頭霧水。明確的方法是行為的支架,有支架的行為才能形成習慣。也就是,當下的閱讀課堂教學在閱讀習慣的培養上作為甚少。
其次,我們來看課外閱讀,這一活動目前已經引起了一定的重視。諸多教育同行都在對課外閱讀教學進行研究,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綜合來看,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了貢獻:一是對于如何激發學生閱讀一本書的興趣,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很多公開課,其內容都在課前興趣激發方面;二是在對整本書內容的提取、對文本思想的“挖掘”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三是對于學生撰寫讀后感言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四是對學生閱讀量、閱讀速度的探索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應該說,這些經驗,對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以及積累課外知識上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以上經驗除了在對閱讀量和閱讀速度的探求,可能對養成學生課外閱讀習慣有所幫助以外,其他做法其實收效甚微。
由此可見,無論是閱讀課堂教學,還是課外閱讀教學,基本上沒有將閱讀習慣的養成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有的甚至還沒有培養的意識,其主要原因還是對于閱讀習慣的理解不到位,歸根到底也是對閱讀素養的形成理解不到位。
“繪事后素”出自孔子《論語》。對這句話有諸多不同的理解,但筆者贊同這樣兩種理解:一是指眾多色彩交加之后的歸于平素和本色[4];二是所謂繪畫作品完成后用素筆勾勒,也就是輪廓看起來是素淡的,但這輪廓里面包含著眾多的色彩[5],正如一個人,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素養是自然的,但其包含的品德卻是如此豐富。這兩點都說明,一個素養的形成可能是由眾多的行為和努力所支撐的。正如上文所說,素養應該是“修習”的結果,閱讀素養自然是諸多閱讀習慣合力而成的最終呈現。那么,閱讀素養是由哪些習慣綜合而成的呢?
這可能要從閱讀素養的理想狀態進行推測。在我們看來,閱讀素養高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的特性:第一,喜歡閱讀;第二,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提高閱讀的效率;第三,閱讀之后能將閱讀的收獲運用到生活或者工作中。這三種狀態都涉及習慣。第一,因為喜歡閱讀,所以會養成閱讀的習慣,只要有空,就會閱讀,也就是有想到閱讀的習慣。第二,關于閱讀方法,可能涉及更多的習慣養成,比如記憶相關信息的習慣、做旁注的習慣、寫讀后感的習慣……這些習慣因人而異。第三,涉及閱讀轉化的習慣。閱讀轉化大多是一種緘默的行為,但如若能專門進行修習,當然對好的閱讀素養的養成更有幫助。這三種習慣對專業閱讀和社會閱讀都有好處。三種習慣無論養成哪一種,都可以說具有了一定的閱讀素養,但如果是三種習慣的綜合獲得,則可以說該讀者具有了較高的閱讀素養。
當前閱讀教學確實存在重視對文本(內容和形式)的探討,而忽視對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使用習慣修習的現狀。很多時候,教師會根據自己對語文和所教學文本的理解,單方面確定教學的內容,然后進行教學。比如《麋鹿》這篇課文,可能因為教師最近對文體和表達方式感興趣,于是就將教學內容確定為對說明文“打比方”“做比較”“列數字”三種表達方法優越性探討上,甚至對文本本身所陳述的事實、事物刻意屏蔽。而事實上,文體只是文學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的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我們需要關注文本體式,但這可能不應該成為真正的重點。
國際上有關閱讀素養界定的嘗試以及對文本閱讀策略的總結和歸類值得我們借鑒。“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將閱讀一個文本表現出來的策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理解過程”,一個是“閱讀目的”。他們對文本“理解過程”提出了四類主要的策略,分別是:關注并提取出明確陳述的信息;進行直接推論;解釋并整合觀點和信息;檢視并評價內容、語言和文本成分。[6]與此同時,該研究項目還將學生的閱讀目的分為“文學體驗”型和“信息獲取”型。而無論什么類型的閱讀,其閱讀策略大致相同。最近,親近母語研究院組織一批骨干教師試圖對相關兒童讀物編制一套能夠促進學生閱讀素養提升的測試題,便是參照了該項目的研究成果,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就當前國內的閱讀課堂教學來看,普遍對前兩種閱讀策略重視較多。即使這樣,第一項也一般要求學生提取教師想提取的信息;第二項,一般也比較關注是不是教師想得到的結論。而且,學生們一般不能明確知道,在課堂上,自己什么時候是在提取信息,什么時候是在直接推論……這些行為教師很少跟學生講明。而親近母語研究院在編制閱讀素養評測題的時候,明確告知讀者哪些問題是針對“提取信息”,哪些問題是針對“直接推論”,哪些問題是針對“解釋整合”,哪些問題是針對“檢視評價”,讓學生在閱讀一本書之后,很確定地知道自己在哪個閱讀策略上有所欠缺,并進行自我訓練,實在是對閱讀素養修習的一大貢獻,值得一線課堂借鑒。
對于閱讀策略的修習,我們也可以采取“小步走”的方式,先在每一周的幾節閱讀課中抽出一兩節來專門訓練關于以上四種閱讀策略,以至于讓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習之后,能夠自動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來使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待學生們適應這樣的教學之后,再嘗試在每一堂課中對這四種閱讀策略進行明確的修習,進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傳統的課外閱讀教學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依然沒有讓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以形成素養,主要問題可能出在我們指導的途徑有點不對路。強行要求閱讀量,有可能會“迫使”一些優秀的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但這樣的習慣養成方式不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給學生造成心理壓抑,而且這樣“逼迫”養成的習慣只要遇到寬松的機會,在沒有強大意志力的約束下也很容易消失。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可能更需要一種寬松的閑適的過程。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一定會很自覺地拿起書本,將閱讀當成一種自然的方式的。這種自然的方式,應該是來自于內心深處的自覺召喚。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閱讀習慣及其所表現出來的素養。
或許,我們可以設想一種少有指導的課外閱讀行為,整個閱讀過程由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自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課外閱讀習慣,并逐漸形成閱讀素養。筆者所在的學校正在開展“閑適性課外閱讀課程”建設,在這方面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我校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自動化課外閱讀的習慣。每天清晨剛到學校,班得瑞舒緩的音樂響起,學生們便一起誦讀起經典詩歌,這些詩歌包括古典的和現代的,均由學校提供,學生根據自己的節奏每周誦讀,沒有嚴格的進度安排,學生可以根據詩歌的長度和難度靈活調控。每天中午固定的時間一到,學校也會響起讀書的鈴聲,然后學生們自動進入閱讀狀態,他們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讀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讀學校推薦的書目;學校還創建了“思維教室”(借鑒了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創意),每一個班每一周在教師的帶領下,進入思維教室閱讀一次,書籍也是學校從圖書室里遴選出來的。
在閱讀成果展示方面,學校設置兩個通道:一個是“摘繪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或者摘錄,或者根據文本內容和情節繪畫,或者寫讀后感,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展示閱讀成果的方法。另一個是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在這方面,學校采用了班級定期交流和學校閱讀核心組成員定期交流的方法。核心組成員主要是由每一個班推薦的優秀讀者組成。交流的內容為大家最近所讀的書目,交流的形式根據學生自己的喜好而定。核心組的交流過程由學校專門聘請教師主持,并做好記錄,向全校展示。
整個閑適性閱讀課程建設主要以“民間”為主,充分展示學生的自主,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感受到,閱讀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可以進行“提取信息型”閱讀,也可以進行“文學體驗或者為娛樂”的閱讀。
當一種行為是學生自主而自由地養成一種習慣的時候,這種習慣才有可能真正地在他的身上扎根,以至于當他離開學校之后,他可能忘記學校教給他的知識,但這習慣卻保留了下來。當他坐在公交車上很愜意的時候,他或許會拿出書本來閱讀;當他在家里休閑時,或許也會拿出書本來閱讀。而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所學到的那些閱讀過程中需要使用的策略,則可能有效地幫助他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的素養可以從興趣、閱讀的過程表現出來,但如果能在平時對閱讀的運用中表現出來,那就是更有意義的事情了。閱讀的根本目的是增長見識、建構意義、形成思想、實現抱負,其中通過閱讀實現抱負,是閱讀最理想的境界,而如果要實現抱負,人必然是主動的。自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大家對語言文字的運用[7]方面的教學給予了格外的重視,并進行了實踐。甚至有的課堂教學競賽中,沒有課堂練筆、讀寫結合的環節就被定為不能獲獎的課。這對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形成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它讓學生在閱讀中所獲得的表達知識直接付諸實踐,并在實踐中形成某種閱讀的素養。但如上文所說,素養其實是一種綜合性的狀態。所以,閱讀素養的形成不能僅僅通過讀寫結合來形成或者表現,僅僅習作也不行,僅僅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也不行,那只能是一種封閉的象牙塔式的被動運用訓練,很難經受生活、社會的歷練。而閱讀素養如果在一種綜合的時空、人際、環境等組成的情境里展示并養成習慣,可能更有意義。因此,語文教學可能要拓寬教學的場域,多多設計基于生活和社會的教學活動。在這方面,親近母語研究院也做得不錯,比如他們開設了時令性閱讀課程,每到一個節氣,他們會推出一組跟這個節氣有關的詩歌,讓學生們誦讀,然后將這些詩歌中的內容帶到大自然中進行觀察,再回到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們的交流自然跟這組詩歌有關系,但不同的是,學生們經歷了與大自然的交互,并經歷了時間和空間的生活場域,他們的交流已經融入了自己對生活和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此時的交流已經是一種對語言真正的主動運用。這樣長期堅持,學生自然會養成一種主人翁式的運用閱讀的習慣。
當然,如果能夠讓學生更加主動地過上一種豐富的語文生活,則學生對閱讀的運用可能會更加主動。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的:“只有在生活之流中,語言才有意義。”[8]這就是說如果能夠讓學生將閱讀和生活聯結起來,讓學生通過閱讀來關注生活,則學生便能漸漸地將閱讀所建構的意義與生活對照起來,以閱讀來觀察生活,以閱讀來反思生活,然后反過來用生活促進閱讀,以生活來滋養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終形成較高的閱讀素養。在這方面,由朱永新先生主持的新教育實驗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發,該實驗建議養成學生讀書和撰寫生活隨筆的習慣,將閱讀與生活巧妙聯結了起來,從而使學生們成為閱讀運用的主人。[9]
綜上所述,閱讀素養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我們只有改變對閱讀習慣培養的認識,在課堂上修習各種閱讀策略,養成運用好的閱讀策略的習慣,在課外養成一種閑適性課外閱讀的習慣,并努力給學生過豐富的閱讀生活方面提供支持,使他們養成主動運用閱讀的習慣,最終這些好習慣綜合起來,就一定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京城教育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出爐!這9大素養你咋看?[EB/OL].[2016-02-26].http://learning.sohu.com/20160226/n438673960.shtml.
[2]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1246.
[3]布爾迪厄.實踐理性:關于行為理論[M].譚立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89.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63.
[5]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35.
[6]李余仙,王晶瑩.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概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1(11):44-46,54.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3-34.
[8]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韓林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210.
[9]朱永新.我的閱讀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