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慶華
(黑龍江省大慶市東湖第三小學)
讓國畫教學步入美術課堂
◆洪慶華
(黑龍江省大慶市東湖第三小學)
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中國傳統繪畫,感悟國畫的藝術魅力,有助于學生深入地學習本國、本土的文化藝術,認識他們的價值,欣賞他們的美。既培養了學生對祖國優秀的文化藝術傳統的熱愛,又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審美觀。
國畫教學 美術課堂 藝術魅力 賞審美觀
筆者認為,少兒學國畫沒有固定的年齡限制,3~4歲的孩子只要引導得當也能畫得很好,所不同的是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差異,不同的性格特點進行教學。在握筆姿勢上:年齡小的學生進行國畫學習,手部的肌肉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繪畫教學時,對于學生的握筆姿勢就不做過于具體、固定的要求,一味地要求學生用固定的姿勢握筆,反而會約束他們手的靈活性,影響學生的繪畫創作,教學中,只要學生能握筆自如,用筆靈活、方便就可以了,而年齡大的學生在繪畫時,除了對握筆、懸腕、進行要求之外,還要引導他們運用手臂的力量來變化用筆。
在教學內容上,也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齡層次,不同的生活經歷體驗,進行因材施教。對小學低年段的學生進行教學,則從國畫的欣賞感受開始,讓學生先了解國畫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在欣賞的過程中學會看畫、讀畫、評畫,再來進行國畫的基礎技巧訓練。由于他們受到學齡前彩筆畫教學的影響較深,多喜歡用勾線填色的方式進行創作,因此,教師就針對學生的這一學習興趣,讓學生用中鋒勾線,訓練學生用筆的穩定性,讓學生在虛實、濃淡的線條中體會國畫的快樂。
在國畫技法上,許多教師困惑于國畫技法能否教給低年級學生。教得多了怕約束學生的創作發展能力;不教,國畫創作中又的確有很多用筆、用墨、用色的技巧,單純地讓學生通過體會、探索去掌握又常常需要走許多彎路。筆者認為,中國畫是一種技法性、藝術性很高的美術表現形式,中國傳統教學中的“拜師學藝,言傳身教”是有它一定的科學性的,國畫技法一定要教,但要在教的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潛力,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在教授技法時,要教經驗、教技巧,教少兒學畫國畫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用詞不可太專業化,教學中要用趣味性、兒童化的語言來概括,實踐示范時要細、慢。通過技法的教授讓學生少走彎路,更好地進行國畫的學習與創造,使學生能輕輕松松地學國畫。
1.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
現在的學生往往喜歡主動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因而,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玩中學,樂中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性。例如,花鳥畫教學中,根據時令水果安排繪畫主題,先讓學生對所描繪的蔬果進行觀察,再讓學生分組、挑選要描繪的對象去自己擺放組合。在學生為如何擺放才美麗合適爭論的同時,構圖、章法等審美元素亦在無形中潛移默化了學生。等學生用墨彩表現出他們筆下的蔬果后,讓他們來品嘗蔬果,了解蔬果入畫在中國畫中的有趣含義,如石榴寓意“多子”;桃寓意“壽”;橘子、荔枝寓意“大吉大利”,使學生對所描繪的對象有了更新的認識,也提高了學生的美術素養。
2.重視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
在國畫教學中,把學生個體獨學變為集體共學,小組式的畫桌排列擴大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互動性,更好地發揮了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流的合作功能,教學中采取自愿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結對子,相互討論交流,使學生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在畫室里開放自學角,設立畫冊、圖書架,供學生閱覽,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社會信息與動態。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的創作具有社會性、獨創性。
每個學生都希望體現自己學習的成果,有自我努力、自我提高的心理愿望,在國畫教學中,定期組織學生整理自己的習作,使學生發現自己前進的足跡,把學生的畫托裱起來,用畫框展示在畫室里,舉辦有主題的學生國畫作品展。讓學生在每一次的學習活動中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能夠在自己的起跑線上前進,使學生相信自己學習國畫的能力,在心理上有成就感、滿足感。
學生學畫國畫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就是怕“臟”,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初學國畫時,由于國畫所涉及的工具材料較多,有些工具材料的性能較難掌握,即便是教師講了,教過了,學生也常常是畫得臉上、手上、衣服上、桌子上都是顏色、墨汁,畫出的畫常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不能立即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有些學生就會產生國畫“好難、好臟”的心理,學習的激情就會減退,產生退縮的心理。
因此,在國畫教學中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適時的調節與引導。教師適時地給予學生安慰,對其之前的繪畫努力給予肯定,用真誠的鼓勵使學生充滿自信,一讓他再來一次,相信他一定會成功,學生的心理就會得到平衡,自信心加強,學習的動力就會再次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