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琴
(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核心素養研究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視角的變化[1],順應了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從指標選取上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由此觀瞻語文學科教學,不僅要關注當下需求,讓學生獲取扎實的語文知識與技能,更要著眼長遠發展,讓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豐富語言積累,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發展語言和思維能力,培植探究與創新意識等。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略很多,聚焦本體性教學內容,延展學習實踐過程,轉變學習方式,應是較為有效的策略。
隨著課改深入,語文教學逐步走出教學內容跟著課文內容走的怪圈,廣大教師逐漸明確,教材只是“例子”,教課文為的是學語文,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教師須進一步磨礪選擇語文教學內容的內功,摒棄低效無效的講析,聚焦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2],刪繁就簡,在語文知識、語文技能、學習方法等學習實踐上著重力。
由于語文教材是文選型的,有限的教學時間常耗在對文本內容的講析上,過度的分析擠占語文實踐的時空,學生的閱讀理解力、鑒賞力和言語表達力等得不到有效發展。
特級教師薛法根執教蘇教版五下《黃果樹瀑布》,不在內容理解上糾纏,在以下兩項教學內容上著力:一是“學贊美”。以“瀑布的‘嘩嘩’聲很單調,在作者的筆下卻是怎樣的?”一問引導學生尋找文中寫瀑布聲音的句子;集中呈現,縱向比照,發現作者想象豐富,用風聲、潮聲、織機聲、樂聲等描摹瀑布聲音的變化,比喻精當、鮮活、生動;深入品讀,發現比喻中蘊含著作者對瀑布的贊美之情;搭設實踐平臺,“嘩嘩的水聲還像什么?”引導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象,仿說比喻學贊美。二是“學移情”。從徐霞客的塑像“仿佛在凝神諦聽”中,體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塑像上,巧妙表達自己也完全沉醉了;相機傳授語文知識——很多時候,人們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花草蟲鳥上,這就是“移情”,尋常事物融入情感會變得美妙;創設實踐機會,出示語段“秋天的校園真美!校園里梧桐樹的葉子都掉了,占滿了整條小路。石榴樹上的石榴都裂開了……”,引導學生學用“移情”手法,改寫這一語段。
文本內容、比喻及其表達效果,五年級學生自己能讀懂,薛老師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學。但縱向看比喻,比較揣摩其精當,發現比喻中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或許是學生看不到的;激活生活體驗,用準確恰當的比喻來描摹贊美事物,學生尚不具備熟練的能力。薛老師在此著力,引導學生學會用聯系的眼光品讀,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耙魄椤笔切W生所不知的,薛老師隨文講授語文知識,但并不止于“學了”“理解了”,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言語實踐,力求達到“會了”“會用了”的境界,學生由仿到創,實踐中習得“移情”的能力。摒棄繁瑣的內容分析,聚焦語文實踐,學生的閱讀鑒賞力與言語表達力得以提升。
閱讀教學內容有一定的確定性,但不能過于程式化。聚焦本體性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基于文體特征和學情需求,研制個性化的教學內容。
《猴子種果樹》《日月潭的傳說》均屬故事類文本,“學復述”是其個性化教學內容,但具體教學點又因“段”與“篇”的不同而不同:
薛法根老師執教二下《猴子種果樹》,依據相似段落結構反復出現的特點,把指導學生“學講故事”定為核心教學內容。老師講第一個故事,引導學生發現故事結構——“猴子種果樹+某種鳥出現+鳥叫聲+農諺+猴子心理+猴子拔去某種果樹,改種新的果樹”;學講第一個故事,記住故事結構,講出烏鴉著急的語氣;合作實踐,用換鳥名、叫聲、農諺、樹名的方法嘗試講第二三個故事,關注人物語氣變化,用自己的話有聲有色講故事;創設情境,“正當猴子傷心時,還會有什么鳥過來,對猴子說什么?”內化結構,續編創編故事。教學內容聚焦于“講”,從聽講、學講、會講到創講,學生的故事力得到培養。
《日月潭的傳說》也適合學復述。三年級學生有一定復述基礎,教師依據文本特點,訓練學生多種復述能力。瀏覽課文,抓住“惡龍吞吃日月——大尖哥水社姐挺身而出——千辛萬苦拿到金斧與金剪——激戰惡龍,救出日月——吃下龍肉,化作青山”等關鍵詞句梳理故事情節,學習概述即把故事梗概講清楚。接著,默讀課文,捕捉描寫大尖哥水社姐言行的語言,體會其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礎上,借助情節線索,抓住主要人物主要言行,把故事經過講具體。本文情節有波瀾,因篇幅所限,人物言行等只是概要講述。教師以“大尖哥水社姐挺身而出”一段為例,指導學生展開想象:大家一籌莫展時會是怎樣的神情?會有怎樣的對話?大尖哥水社姐又會想什么?挺身而出時又會說什么……經過加工、創造,故事更顯生動;歸結把故事講生動的方法——于空白處、略寫處展開想象,給故事“添枝加葉”,讓人物鮮活起來,故事生動起來;最后,學生實踐,小組合作,在大尖哥水社姐“吃盡千辛萬苦”“惡龍激戰,救出日月”等處展開想象,嘗試創造性復述,學生巧妙借用《沉香救母》中“不知翻過了……也不知跨過了……餓了就……渴了就……”等句段,借用“蹚過了九九八十一條河,翻過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歷盡了九九八十一難”等民間故事語言,把大尖哥水社姐經歷的“千辛萬苦”講得繪聲繪色。聚焦于“復述”,學生的概述、詳細復述和創造性復述等多種復述能力有了提升。
共性中求個性,同一項語文能力在不同年段得到循序漸進的發展。
聚焦本體性教學內容,并不是拋棄對文本內容的閱讀理解,良好的閱讀思維與閱讀能力是學生必備的語文能力。少告知多探究,利于學生閱讀力、思維力的發展。薛法根老師執教《桃花心木》,引導學生探究“種樹人的種樹行為‘奇怪’在哪里?”,學生默讀靜思時教師提示:不僅要找到寫著“奇怪”的語句,還要找到沒寫“奇怪”兩字卻也反映其種樹行為奇怪的地方,引導學生往深處廣處思考探尋。一男生找到“種樹人給樹苗澆水的時間不一定”這一處“奇怪”,薛老師追問“還奇怪在哪里?”,男生又搜尋到“給樹苗澆水的量也不一定”,薛老師繼續追問,男孩在老師追問下,反復尋找,找到“工作忙怎么又有時間喝茶”“懶人又怎么知道有樹苗枯萎”等多處“奇怪”的行為,薛教師要求用“奇怪的是……更奇怪的是……越來越奇怪的是……”的句式進行整合表達。這樣的教學,沒有簡單的告知,更多是學生思考探究。教師的追問,培養學生多角度、深入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這個男孩最后說“我發現自己會讀書了”。簡單的話語發人深思,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是教學生讀課文,而是通過讀課文培植良好的閱讀思維、方法和習慣?!皶x書”,是指向長遠的關鍵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靠教師簡單告知獲得的,而是在教師智慧引領下的自主探究中逐步悟得習得的。
學會學習、實踐創新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學生的學習力從哪里來?無疑從實踐中來。當下很多語文課堂開始關注學生實踐,但缺失實踐的過程。語文教學須延展、做實學習實踐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建構能力。
現代語文教學強調方法規律教學,方法規律若只教到“理解”,還只是靜態知識,唯有通過實踐方能活化,即轉化學生的能力。
薛法根老師教學《剪枝的學問》,注重在實踐中指導方法規律,在運用中提升語文能力。
本研究在參考俞海倫[2]、孫蕊[3]、陳艷芳[4]實驗基礎上,采用HPLC法,通過考察流動相和色譜柱等色譜條件,建立同時測定大鼠心肌組織中ATP、ADP、AMP、PCr和肌酐5種物質含量的方法,并用于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組織樣品的測定。
1.聽寫生字。教師報一組詞語或句子,學生傾聽思考應該默寫哪個生字,如“桃園里的桃子都成熟了,一個個光鮮紅潤,像胖娃娃的臉蛋”,“這個小伙子做事一向丟三落四,顯得很不成熟”,“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很成熟了”。評改學生默寫的生字,指導用“主筆舒展”的方法把“蛋、舞、靠、熟”寫勻稱美觀;引導學生學會聯系語境理解“成熟”的不同意思。
2.學習概括。學生瀏覽課文,找到“我”去王大伯桃園的三個時間點。接著,出示句式“去年冬天的一天,我看見____;春天到了,我看見_____;暑假里,我看見____”,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嘗試概述。交流過程中,教師相機提示,學會抓住“忙著剪枝”“紅云片片”“掛滿又大又紅又甜的桃子”等關鍵詞語概括;請學生把三句話連成一段話,教師耐心指導一學生練說三次,把一段話說清楚連貫。最后,教師提點“概括”方法:概括就是用幾句話把課文的主要意思說清楚;厘清時間順序,概括就有條理;抓住關鍵詞,概括就準確。
“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是課標對中年段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很多語文教師也能關注這一目標,但因為缺少方法指導,學生較少有實踐過程。薛老師充分延展這一實踐過程,由找時間順序到抓關鍵詞,由說一句到說一段,學習實踐中教師提點方法,學生有豁然敞亮的感覺,也有能力生長的喜悅。
3.訓練朗讀。請學生朗讀“我”“滿懷好奇”“將信將疑”的相關語段,在朗讀實踐中巧妙指導朗讀方法:“對話語,角色變化”,讀出不同人物不同語氣,同一人物不同情境中不同語氣;“心里話,輕聲細語”,用輕柔低緩的朗讀恰當表現人物內心獨白;“敘述語,自然平和”,教師用很夸張的朗讀讓學生明白,敘述語是為了把讀者帶入情境,不需太多起伏,不宜大聲高調;學生運用學得的方法進行朗讀實踐。“實踐——點撥——再實踐”,朗讀能力在實踐體驗中得以發展。
4.理解寓意。教師不做簡單告知,而是以“王大伯剪枝的學問是什么?”為話題,不斷“追問”,“逼”著學生結合文本內容與生活經驗,說出自己的理解:“把那些粗壯的不結果實的枝條剪掉,桃樹的營養就會留給那些結果實的枝條,桃子就長得又多又大又甜”,“適量減少一些不需要的東西,就是為了后面更大更多的收獲”,“如果你對無用的事情浪費了時間,那你有用的事情就做得少了,這也是一個取舍的定理”……薛老師的“追”“逼”,延展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拉伸了學生的思維長度,從基于文本語言的似懂非懂到聯系生活的深刻體悟,充分展示學生由淺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維發展。
薛老師深諳“剪枝”的學問、“舍得”的智慧,充分延展學習實踐過程,讓學習真正發生,學生的概述力、朗讀力、理解力、思維力等在實踐中建構生長。
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重視閱讀方法指導,引導學生運用閱讀方法,學會深度閱讀學習,是提升學生閱讀力、研讀力等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1.學一點,用一點。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閱讀教學,主體是學生,不必每課都由教師一講到底。教學中,提出有挑戰性的閱讀話題,相機指導整體閱讀、聯系比較等閱讀方法,讓學生學一點,用一點,在自主閱讀實踐中遷移運用方法,累積、提升閱讀能力。
2.學一類,用于類。教師可強化“類”的意識,依據文本體式指導閱讀方法,在同類文本的閱讀中遷移運用。以蘇教版教材中說理文為例,學習四上《說勤奮》,學生第一次接觸說理文,首先,走進內容,讀懂文本所述之理;其次,關注語言形式,發現說理文基本特點,即以說道理為目的,擺事實講道理,本文作者就是選取“典型事例”來說明“勤奮是通往成功的橋梁”這一觀點的,“提出觀點、事例論證、得出結論”是說理文的基本結構;最后,了解基本閱讀方法,由言探意,明白作者所述之理,以及品析語言,揣摩作者是如何把道理說清楚,讓人信服的。學習五上《滴水穿石的啟示》,學生第二次接觸說理文,可以遷移已學方法進行自學,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所述道理,發現文章的結構特點和選取典型事例論證觀點的寫作方法。在學生能知能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探索新知:如何敘述典型事例才有說服力?指導學習李時珍一例,將“從小立志學醫”“走遍”“二十幾年”去掉,移易比較,發現這些語言都能有力說明李時珍“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從而明白說理文要圍繞觀點敘述事例,才能使人信服;將四年級學過的《李時珍夜宿古寺》替換文中事例,是否更生動?置換比較,體會議論文重在說理,不宜生動描述,簡明扼要的語言更具說服力。學習五下《談禮貌》,多一點自學空間,學生能學能會的不講,引導閱讀新視角:作者如何“議”的?發現作者都是先敘事例再發議論,采用敘議結合的方法把道理說明白;事例間有什么關系?引導發現三個事例分別說明講禮貌能求得別人幫助、化解生活矛盾、展示個人高尚的修養,從不同角度層層遞進說明講禮貌的重要,說服力強。學習六上《學與問》,放手自學探究,教師尋找新的生長點:發現敘議結合的方法是多樣的,可以是先敘后議,也可以是先議后敘,還可以是純議論;學以致用,遷移實踐,給學生一些故事,把具體的故事濃縮成簡要的事例,并加入議論,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先議后敘;討論交流,濃縮的事例可以替換文中哪個事例,說明理由,在實踐中習得說理智慧。
基于“類”的特點指導“類”的閱讀思維與方法;關注“段”的銜接,不斷在“溫故”中“知新”,學生的閱讀力、研讀力、表達力等學力得以漸進發展。
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須轉變學習方式,將理解性學習轉變為綜合應用性學習,即從單純的知識技能學習轉向將知識技能運用于具體情境的學習;須打破學科間、課內外壁壘,在連接學習、綜合學習中,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實踐探究、批判性思維等綜合素養。
閱讀教學要改變以往散點式閱讀方式,增強整體意識,倡導聯系閱讀,培植學生良好的閱讀思維與方式。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可引導學生運用“聯系”方法多角度感悟柳的形象:將高原柳的生長環境與其“巍巍然撐立”的形象聯系,讀出其不懼惡劣環境的“生命偉力”;將文章的實寫(作者眼見)與虛寫(作者心想)聯系閱讀,體會這株柳在高原嚴酷環境下,不僅能萌芽存活,還能不斷生長壯大的不可思議,深悟其百折不摧的“生命偉力”;將高原柳與灞河柳的命運聯系,對比閱讀,深味這株柳面對不幸命運不怨不棄、不畏不懼的可貴“生命偉力”;將物與人聯系閱讀,拓展陳忠實的生活經歷等資料,感悟物性與人品的相似,初悟托物言志的表達效果;將這一篇與這一類聯系,與已學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燕子》等聯系,引領閱讀視角,很多作家寫物不止于物,常會寄托情志,閱讀這類文本,要善于看到事物背后的深意,今后閱讀《夾竹桃》《廣玉蘭》等,也要善于運用聯系的思維與方法。
從零散走向整合,需要教師具有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識與能力。前文所述說理文教學,就有將同類文體文本聯系閱讀的意識。而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還可將單元資源整合閱讀,這單元《天火之謎》《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諾貝爾》均為敘事寫人文章,捕捉典型事例、品味細節、聯系環境等體會人物形象,是基本的閱讀方法,教一篇帶兩篇,學生遷移學法自主閱讀;《滴水穿石的啟示》與前三篇文體不同,但也有學習關聯,前三篇講述的名人都有“滴水穿石”精神,可請學生將人物故事改編為說理文的事例,嘗試替換文章事例。整合單元教學資源,實現學閱讀與學表達有機融合。
整合學段資源,更利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仍以說理文為例,六下《學會合作》是小學階段最后一篇說理文,學完此文,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將小學所學說理文進行回顧梳理,小組合作,了解說理文結構、選材、語言等基本特點,掌握選取典型事例、敘議結合等基本說理方法;掌握說理文基本的閱讀思維與方法——提取核心信息,了解作者觀點,反思論證過程,探究是否言之有理;在此基礎上,小組或班級可以圍繞學生關心的話題,開展討論會、辯論會,學會亮出自己的觀點,選取典型事例,采用合適的方法來論證觀點,力求言之有序、有據、有理。從零散走向整合,利于培養學生閱讀、表達、批判性思維、合作探究等綜合素養。
21世紀信息化時代,學生通過因特網可以獲得海量信息,教師失去了壟斷知識的至高無上地位。順應時代發展,語文教學需有新思維,學習需求新方式,從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投身于具有學習價值的探究活動,促進其信息素養、實踐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的發展。
閱讀教學要改變書本研讀、課堂問答等單一模式,借助網絡等鏈接學習資源,在更廣闊的背景下閱讀。以蘇教版三年級《恐龍》為例,教師可安排前置性學習,學生搜集恐龍資料并做篩選整理。課上,要求學生用兩三句話交流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最感興趣的恐龍信息,培養信息素養,訓練表達能力。初讀課文,引導學生運用找中心句或關鍵詞的方法提取核心信息,了解課文介紹的恐龍知識。精讀文本,探究“恐龍的種類很多,形態更是千奇百怪”:請學生瀏覽課文,知曉課文主要介紹了雷龍、梁龍、劍龍、三角龍等恐龍形態之“奇”;出示閱讀話題,作者是如何介紹說明恐龍形態之“千奇百怪”?以“雷龍”為例,學生捕捉關鍵詞句體會雷龍“龐大”,教師用移易置換的方法引導發現,“好似雷鳴一般”“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做比較,形象寫出雷龍之重、發出聲音之響,從而說明雷龍的確是“龐然大物”;學生運用學法合作探究作者如何介紹其他恐龍形態的,捕捉語言信息,分析說明方法,體會課文用列數字、打比方等方法把恐龍形態之“奇”介紹得非常生動有趣;借助網絡資源,提供恐龍知識網頁,學生瀏覽,選自己喜歡的恐龍,聽語音介紹,看圖文說明,而后篩選信息,介紹自己喜歡的恐龍的特點,力求說出“奇”,說得“趣”;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方法、準確的語言將恐龍特點“說”“明”;課后小組合作,繼續探究恐龍的相關知識,確定一個主題,圖文結合完成恐龍知識電子小報,上傳網絡平臺互評互學。
主題式研究學習,開放的教學方式,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基于學習目的搜集、篩選、整理信息,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介紹恐龍、制作小報等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學習實踐與體驗,培植了學生合作探究、創新實踐等綜合素養。
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當下,夯實語文基礎性素養,更需著眼長遠,培植適應未來社會所必備的發展性素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人際溝通與合作探究能力、信息獲取與整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等。傳統語文課堂,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淡化或缺失的。面對海量信息,很多學生的接收方式是海綿式的,囫圇吞棗,全盤吸納,缺少理性分析和判斷的能力。語文教學須重視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準確理解信息,理性審視信息,經過分析推理、提問思考等方式篩選和消化信息,對所學內容、周遭事物做出理智、理性分析與判斷,不盲信盲從,不人云亦云;語文教學還須注重培養學生反省思維,能自覺反省自己的認知活動,調整改進學習,成為具有反省思維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
[2]吳中豪.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研究[J].語文建設,2014(1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