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誼清(長沙師范學院黨委組織部,長沙 410100)
?
徐特立擔當精神在大學生責任感教育中的運用
潘誼清
(長沙師范學院黨委組織部,長沙410100)
〔摘要〕徐特立同志在長期的革命和教育實踐中,形成了敢于擔責、善于擔當、從不推諉的擔當精神。徐特立擔當精神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能夠作為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生動教材。實踐中,高校要將徐特立擔當精神融入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課堂、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中去,以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徐特立;擔當精神;大學生;責任感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要堅持原則、敢于擔當、勇于擔責,把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作為共產黨人畢生追求的價值目標。當前,有些大學生存在社會責任感弱化、集體榮譽感淡薄、個人責任意識欠缺和遇事推諉逃避等問題,亟需通過典型示范、精神引領使其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是一個關系國家、民族未來命運的重大問題。徐特立同志是一位素負聲望的老革命家和杰出的無產階級教育家,他在長達70多年的革命和教育實踐過程中,留下了敢為人先、敢于承擔、勇于擔責和善于擔責等諸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能夠作為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生動教材。
徐特立同志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偉大的一生”。他在長期的革命和教育實踐過程中,顯現出可貴的擔當精神,既具有勇挑重擔、舍己忘我、艱苦奮斗和兢兢業業的奉獻精神,又蘊含著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精神品質。具體來說,徐特立的擔當精神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韌不拔的“革命第一”精神
徐特立是一位敢于拼搏、勇于擔當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青年時期的徐特立充滿革命熱情,不斷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在國家和民族的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具有超越常人的勇氣和擔當,并且在革命最危急關頭毅然加入黨組織,承擔黨賦予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毛澤東后來稱贊他道:“許多共產黨員都已離開了我黨,有的甚至跑到敵人那邊去了,你卻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產黨。”〔1〕徐特立58歲時,毅然跟著紅軍走上了長征之路,表現出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和頑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如在過草地時,他向其他同志喊道:“走出草地就是革命的勝利。”〔2〕徐特立堅守黨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堅持真理〔3〕,正如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的:“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4〕從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看出,徐特立身上鮮明地體現出共產黨人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彰顯出內心深處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表現出老一輩共產主義戰士的人格魅力和擔當自覺。
(二)舍己利人的“工作第一”精神
在工作中,徐特立始終保持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的工作作風。無論是入黨前一心一意通過教育救亡圖存的偉大抱負,還是入黨后“為革命辦教育,用革命精神辦教育”的工作作風〔5〕,都蘊含著工作不懈、舍己利人的“工作第一”精神。徐特立為了搞好工作,不畏艱難,顧不上休息,常常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年齡,與家人聚少離多,承擔了許多不應他本人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毛澤東同志在祝賀徐特立60大壽的賀信中寫到:“你總是揀難事做,從來也不躲避責任,而有些人則只愿意揀輕松事做,遇到擔當責任的關頭就躲避了。”〔6〕238可見,徐特立同志是一位極其負責、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無論是早年在湖南辦學,還是入黨后在中央蘇區、陜北邊區主持教育工作,時常顧不上家庭孩子、個人的勞累,事事躬親、無私奉獻,表現出寶貴的責任擔當意識和“工作第一”精神。
(三)先人后己的“他人第一”精神
科威特作家穆尼爾·納素曾經指出:責任心就是要關心別人,關心整個社會,有了責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義和靈魂。徐特立十分關心百姓疾苦,總是先人后己,甚至舍己為人。曾經擔任徐特立秘書的張騰霄回憶到:“徐老處理大小問題,不是首先考慮自己,而是首先考慮別人。”〔6〕256-257李維漢在《群有師尊黨有光——懷念徐特立老師》一文中深情而崇敬地寫道:“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心憂天下,心中只有別人,而無自己,一事當前先替別人著想。”〔7〕徐特立“他人第一”的精神,還表現在率先垂范方面,積極主張“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他人第一”的精神,并“強烈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華暴行和清政府賣國政策,聲淚俱下,當眾斷指血書,激勵學生反帝愛國”〔8〕。總之,徐特立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愛國愛民、為黨為國、盡心盡力,堅持把責任意識轉化為一種責任行為,并成為他一生的追求。
徐特立擔當精神是加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生動教材和有效形式,大學生責任感教育也特別需要徐特立擔當精神的引領和示范,兩者緊密相聯。
(一)徐特立擔當精神是加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生動教材
當前,大學生責任感教育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片面強調抽象理論的灌輸,缺少一種精神引領和持續力量。徐特立身上蘊含著擔當、責任、拼搏、奉獻、關愛等諸多精神元素,而這些精神素材是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一部鮮活教材,充分體現了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內在要求。徐特立被稱為“當今一圣人”〔9〕,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到了“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6〕256-257。因此,高校在加強責任感教育時,要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深入挖掘徐老責任感教育資源,以進一步增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實效性。
(二)徐特立擔當精神是加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有效載體
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文化、道德品質、責任擔當意識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課堂到課堂、書本到書本的傳授,難以真正滿足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現實需求。為此,高校更加需要尋找一種有效的教育載體,以滿足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現實需求。徐特立同志具有敢于作為、敢于擔當的精神,能夠成為加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有效載體。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特立紀念館、特立故居、特立路、特立公園等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教育載體,教育他們要敢于承擔、勇于擔責,化被動責任行為為主動擔當,化要我承擔某事為我要承擔去做事,進而切實增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實效性和主動性。
(三)徐特立擔當精神是加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行動指南
無產階級革命家徐特立出身貧寒、自學成才、投身革命洪流,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身上蘊含著大學生責任感教育所需要的諸多元素,如責任擔當精神,為加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高校大學生能夠從徐特立身上潛移默化地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把其擔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賦予徐特立擔當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高校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徐特立擔當精神,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開辟獨具特色的校園網絡專欄、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進一步增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將徐特立擔當精神運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課堂中
高校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以增強大學生的責任認知能力。大學生主要是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毛澤東思想概論課、思想政治課和專業課接受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學習的。筆者認為,這種常態化責任感教育必不可少,但往往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因此,高校要根據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實際情況,將徐特立擔當精神有機地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課堂,組織相關教師編寫有關徐特立生平、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教材讀物和教學案例集,在“思想道德修養”課堂上著重講授責任感相關的知識,并結合徐老相關史料進行責任感教育,不僅使大學生深入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能夠使其將理論認知內化為思想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學生。
(二)將徐特立擔當精神運用于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中
高尚、優雅、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能夠美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智慧、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和社會責任感,而且能夠增強他們對責任感理論的認同感和對徐特立擔當精神的理解力。因此,高校要將徐特立擔當精神運用于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中,不僅使徐特立擔當精神成為加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有效載體,而且使其能夠成為增強大學生責任感的重要陣地,進而使他們能夠把思想道德修養認知轉化為踐行責任感行為的能力,如在校園內組織開展各種以徐特立擔當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另外,高校還可以邀請徐特立研究專家、親屬等給大學生講述徐特立同志的感人事跡,以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三)將徐特立擔當精神運用于網上網下教育過程中
當前,隨著論壇、博客、播客、微信等網絡平臺的興起,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人都是網上網下的閱讀者和傳播者。為更好地把徐特立擔當精神融入大學生責任感教育過程中,高校首先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體技術手段和網絡學習資源,把徐特立擔當精神在網上進行傳播,如在校園網上開辟“學徐師徐”專欄、設立網站主頁等。其次,高校要通過手機短信、微信、校園論壇等方式,把徐特立經典語錄、人生故事、模范事跡等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大學生則可以隨時隨地登錄網站查詢和閱讀所需要的信息,還可以撰寫微心得體會并在朋友圈傳播,形成網上網下傳播和弘揚徐老擔當精神的強大合力,努力使徐特立擔當精神永遠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
(四)將徐特立擔當精神運用于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中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0〕大學生要深入了解、準確掌握徐特立擔當精神的核心實質,就需要把這種精神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去。為此,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在清明節向徐特立銅像敬獻花圈,組織新生參觀徐特立紀念館、學唱特立頌歌,以緬懷其豐功偉績,感受徐老的革命精神魅力;組織大學生志愿者擔任徐特立紀念館、徐特立故居的義務講解員,為參觀者講述徐老光輝的一生。另外,高校要通過開展各種實地體驗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徐老崇高的責任擔當精神和堅定的理想信念,真切地感悟出徐特立擔當精神的魅力所在,把遠大責任目標轉化為實際行動,并努力成為徐特立擔當精神的宣傳者、傳播者和踐行者。
〔參考文獻〕
〔1〕熊瑾玎.革命老人徐特立〔M〕.北京:工人出版社,1959:34.
〔2〕湖南長沙師范學校.懷念徐特立同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8.
〔3〕武衡,談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4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107.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5〕吉多智,李國光,戴永增.徐特立教育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352.
〔6〕彭世華.當今圣人徐特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7〕王云風.徐特立在延安〔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3.
〔8〕湖南長沙師范學校.徐特立文集:第5卷〔M〕援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601.
〔9〕武衡,談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2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5.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責任編輯芳曄
〔作者簡介〕潘誼清(1965-),女,湖南江華人,長沙師范學院黨委組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B18)。
〔收稿日期〕2015-員2-2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16)01-0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