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棟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天津 300222)
校企合作培育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內容與途徑分析
薛棟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天津300222)
校企合作是培育職校生職業精神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學校和企業培育職校生職業精神的合作條件,設計了序列化的教育內容,分別為樹立職業榜樣,加強職業理想教育;激發專業興趣,提升職業情意能力;創設職業情景,強化職業責任意識,并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創新精神、責任意識與誠信觀念的培育。同時,校企合作通過完善職業精神培育的理論平臺、實踐平臺與文化平臺,提高對職校生職業精神培育的質量,從而切實提升現代職業教育人才素質和創造附加價值的能力。
校企合作;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精神
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從國家層面到學校層面,如何培養服務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改革的首要目標。然而,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需求的日益強烈,職業教育的“能力本位”在推進“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過程中效果并不盡如人意,職業院校對企業最關注的積極主動、誠信協作、勤奮創新等職業精神的培育效果并不理想;“就業導向”也并未導向高質量就業,職業技能的單向度訓練,使得職業院校學生發展后勁不足,難以支撐學生的生涯發展。因此,現代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要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重視職業精神的培育,從而切實提升勞動者素質和創造附加價值的能力。
合作是基于共同的目標,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方式。根據合作的基本內涵,就職業精神的培育而言,學校教育與企業的合作得以實現,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學校與企業之間具有發生合作行為的必要性。結合專業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教育是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但通過學校教育所內化的職業精神,更多地停留在“觀念”的層面,即學校教育通過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校園環境等實現學校教育對職業精神的篩選,從而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然而,職業精神是與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因此,這種內化的“觀念”精神必須在外化中得到實踐的轉化,才能真正凝聚為個體的職業行為習慣,從而形成為個性的職業品質。企業的參與恰恰可以提供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實踐平臺,從作業現場的生產過程到企業管理的制度細節再到優秀企業文化的無形熏陶,這種教育過程所產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學校高強度的理論教育難以企及的。
二是學校與企業之間具有發生合作行為的可能性。盡管學校與企業具有本質不同的價值取向,但就學校和企業各自的教育優勢而言,強調校企合作共同培養職校生的職業精神,有利于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需求契合和共同成長。就學校而言,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追尋崇高職業理想和積極踐行職業責任的人才;就企業而言,競爭的資本是擁有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的員工;就學生本身而言,學校教育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還有待于在生產管理實踐中得以檢驗。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價值需求,為校企合作共同開展職業精神教育提供了相互依賴的內在需求和可能性。同時,職業精神教育有利于校企的深度合作,因為教育過程要求校企合作不能僅僅是簡單物態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校企之間精神的融通和理念的契合。
(一)教育內容的序列化設計
1.樹立職業榜樣,加強職業理想教育
職業院校應充分認識我國結構性失業的現狀,并結合目前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現實需求,讓學生了解經濟轉型的內涵,理解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素質”不單單是“學會做事”,更是“用心做事”。也就是說,只有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生產一線人才,未來才能成為經濟轉型的中堅力量。因此,學校要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各行各業的杰出代表,尤其是新時期的技術能手,展現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平凡的事跡,樹立職業榜樣,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學校要幫助學生處理好“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國家需要干什么”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樹立“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職業理想。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目標要求。
一是正確理解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和現狀,將自己的職業理想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樹立“行行出狀元”的職業理念。
二是了解各行各業職業先進人物的職業成長事跡,體驗理想的神圣和偉大,尋找心中的職業榜樣。
三是結合自身,明確職業奮斗的方向,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積極面對學習過程中的挫折和困難,為實現職業理想堅定不移。
2.激發專業興趣,提升職業情意能力
無論什么職業,只有與從業者的興趣相投,才能夠激發出從業者的激情和潛能,從業者才能將職業融入自我生命,在創造美好職業的過程中享受快樂的感覺。因此,學校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及未來可能從事職業的興趣,積極挖掘學生對專業的興趣點,運用科學的方法,使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熱愛的樂趣和成功的自豪,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意能力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目標要求。
一是促進學生了解自身的職業興趣,并不斷提升和深化以職業興趣為基礎的學習需求動機。
二是激發學生熱愛職業活動的主觀愿望、情感體驗,強化移情能力、情感的選擇與控制能力等的培養。
三是有目的地創設職業情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在處理職業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親身經驗,加強積極主動、鍥而不舍的職業意志品質的培養。
3.創設職業情景,強化職業責任意識
職業教育的教育實踐證明,以實踐教學為載體,在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履行職業責任的過程,是培育學生職業責任意識的有效方法。因此,學校要加強實訓教學的硬件和軟件建設,創設讓學生“在做中學”、“在事中悟”的學習環境,達到“學做合一”、“人事合一”的教育教學目標。這種方式既能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又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強化學生的職業角色意識,在真實的生產過程中,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理解自己應該承擔的職業責任和義務,學會自覺服從管理,協調團隊合作,尋求發展契機等。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目標要求。
一是了解相關行業對應的職業規范基本觀念,規范原則、行為模式等,自覺遵守職業規范。
二是了解行業發展的前沿,激發勤奮鉆研、精益求精的職業行為意向。
(二)具體內容設計的重心問題
職業精神的教育內容是根據職業精神的構成要素以及職業精神的形成規律等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系統性。但是,由于某一時期社會對職業精神目標要求的側重性以及職業精神形成的不平衡性等特點,在進行職業精神教育時,也會產生一個根據時代需要而轉移的側重點。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工業4.0”的挑戰,遭遇著生態惡化的威脅,進行著市場經濟的價值博弈,這些時代的特征必然反映到學校職業精神教育中來。怎樣使學校的職業精神教育適應社會轉型的要求,更好地培養能夠引領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現代職業人,這不僅必須反映到職業精神教育內容中來,而且還要求內容序列中的某些方面在一定時期凸顯出來,成為職業精神教育所側重的方面。
1.“工業4.0”與創新精神
縱觀工業歷史的發展長河,從19世紀初到今天,人類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分別以蒸汽機的使用、流水線的出現和電子信息技術的使用為標志。如今,數字制造技術越來越普及,它正在對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觀念進行一場革命,而這一次工業革命,將引領我們走向“工業4.0”時代。“工業4.0”的主題思想是未來互聯網和其他服務聯網的系統將使所有行業實現智能化,并取代傳統的機械和機電一體化產品服務。這意味著新工業時代將顛覆前三次工業革命所形成的經濟模式或商業模式,世界將進入互聯網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的新經濟發展范式,這對后工業社會圖景必然產生深刻影響,對基于工業社會教育目的或再生產社會勞動力的質量規格預期必然提出巨大挑戰,而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低廉之于制造業的相對優勢也必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面對“工業4.0”的浪潮,職業教育如何培養踐行新工業文化理念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成為新形勢下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重視的內容。
2.生態危機與責任意識
啟蒙運動喚醒了人類不完全理性即工具理性,其合理性僅限于把自然作為維持生產與消費資料的來源,忽視它維持工業化支撐人類生存的價值意義。追求資本增值最大化成為工業文明的基本邏輯,它建立在盡可能多的耗費自然資源來維持社會生產和消費,其根本動因在于人類追求物質欲望的滿足。過度生產和消費危及人類生存環境,嚴重的生態危機使人類生存的行星遭遇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基于人與自然關系對立的非理性生產與消費,培育職業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生態意義的自覺,應成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規格預期的應有之義。生態理性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類產業活動納入生態系統,教育應充分認識到,工業化要受生態系統制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現代職業人的素質,不僅包括勝任工作的理智能力即職業能力,還要充分意識到職業活動的生態意義和工作過程及其結果的生態價值。賦予工業文明以生態價值和意義,用綠色工業理念統攝職業院校課程及教學過程,生成師生生態自由意志,進而形成生態道德責任意識和習慣,推動創新綠色工業先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3.市場經濟與誠信觀念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市場化讓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市場化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現。由于物質利益的驅動,弄虛作假、行騙欺詐等各種不誠信行為在我國日益滋生蔓延,成為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巨大隱患。正因為如此,從 2001年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把誠信明確作為公民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并提出培育公民的誠信美德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重建社會秩序的重要途徑。實質上,成熟的市場發育并不是直接“生產”而成,它需要一種“精神”的調節。這種精神不只局限于構建個體的生命秩序,而是合理地理解和處理自己的行為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以對社會生活的合理價值和價值選擇為指導的誠信觀念。因此,承擔著培育數以億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代職業教育,應在教育過程中使學生牢記:誠信是利益追求中所必需的道德遵循。尤其對于現代職業活動而言,誠信觀念作為構成職業活動本身的有機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挑選、淘汰、評價從業人員的標準和法則。職業活動的是非善惡,正是通過從業人員的道德承諾及其履行度加以權衡和評價。此外,某一職業群體能否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職業群體中的從業人員所體現出的職業素養和精神風貌。
(一)校企合作夯實職業精神培育的理論平臺
在我國現有的精神教育實踐中,一般情況下是以精神來適應教育,甚至更確切地說是以精神來適應教學活動,而且更多的是適應知識教學。各級各類教育中無不提出了對學生主體的精神關懷,然而,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卻與智育的培養幾乎沒有差別,精神教育實質上表現為知識教學。比如,對于職業教育而言,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就業指導”兩門課程為主要載體的課堂教學,似乎可以成為培育學生職業精神的理論平臺,而實質上能否發揮教育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任課教師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因為目前職業院校并沒有以職業精神教育為主題的專門統一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也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學安排往往集中在學生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學期,成為學校提升就業率的應對策略。
針對職業精神教育的現狀,學校必須從理論層面上系統設計其教育教學過程,真正提高學生踐行職業精神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首先,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職業精神培育的課程內容。在現代社會,職業分工日趨紛繁細微,各行各業的職業規范也日益成熟和完善。因此,規范所蘊含的精神意義的認知和服從,使學生在職業活動與交往過程中自覺生成恪盡職守的職業規范意識,進而形成習慣并內化為自身的職業素養。
(三)校企合作營造職業精神培育的文化平臺
優秀的企業之所以具備超強的競爭力,能創造出億萬價值,成為各行業中全球矚目的卓越代表,其成功不僅僅是因為管理者的經營有方,更重要的是企業具有鮮明的“堅守而創新”的精神成長軌跡。因此,企業文化進校園,是營造有利于職業精神培育文化平臺的重要基礎。
第一,以校企物質文化對接為基礎,建設職業精神培育硬件。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亮點,在物質文化建設上要突出“職”的特點,加強實習實訓基地的現代化建設。如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有的職業院校提出了“進校門就是進公司”的理念,從2007年開始,學校制定了打造“公司制”平臺的規劃,二級學院成立適合專業特點的“股份有限公司”。這些公司有的是虛擬的,有的是實體的。在公司里,對學生進行基于企業管理的職業素養養成訓練,把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分解到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讓學生擁有可以提前體驗企業文化的硬件設施。
第二,以校企制度文化互動為抓手,完善職業精神培育體系。學校要規范實習實訓管理制度,在作息制度、課堂紀律、行為舉止等方面嚴格要求,讓學生在學校時刻接受職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尤其在實習實訓的生產過程中,通過嚴格的工藝規范操作、質量管理規程等,使職業規范深深扎根于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之中。當然,這一過程需要持之以恒、情理交融、潛移默化的培養和引導。
第三,以校企精神文化互動為重點,營造職業精神培育氛圍。學校通過建立職業文化園地、職業文化長廊,懸掛職業文化標語,設置職業文化櫥窗,將企業所倡導的誠信、協作、責任、創新等職業精神要素滲透到校園文化之中,實現校園文化建設與企業精神文化的相互融合。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職業院校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的建設分屬不同的學校部門,學校部門之間欠缺基于職業精神培育的共識,校園文化與職業精神育人缺乏系統對接。因此,如何實現物質、制度、精神層面的協同育人,是職業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1]劉曉,路榮平.文化互動視域下高職校企合作的內容與方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2(9):44-46.
[2]吳式穎.馬卡連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4.
[3]文靜,薛棟.技術哲學“經驗轉向”與中國職業教育發展[J].教育研究,2013(8):83-89.
[4](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M].張體偉,孫豫寧,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78.
[5]人類正處在恐龍滅絕后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關頭[EB/OL].(2011-08-15).http:www.uscnlife.cn/web/page/ news2561.htm.
[6](美)詹姆斯·麥克萊倫.教育哲學[M].宋少云,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24-325.
[7]薛棟.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及實踐路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6):112-116.
[8]王宇苓.關于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1):46-48.
[9]薛棟.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的的二元取向及其融合趨向[J].職業技術教育,2015(1):8-12.
[10]宋建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機制與管理的創新[J].教育探索,2008(8):93,136.
(責任編輯:張維佳)
An Analysis of Contents of and Approach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XUE Do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China)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vital approach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in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serialized contents are designed.They are:set an example to strengthenthe vocational ideal education;stimulate vocational interest to improve vocational affective ability;create vocational situation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Meanwhile,The cultivation ofinnovation spirit,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sincerity are highlighted.In a word,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promote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theory,practice and culture platforms of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ism
G715
A
1672-5727(2016)02-0068-05
薛棟(1979—),女,博士,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
2014年度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青年課題“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融合培育研究”(項目編號:EJA140373)